美国竟敢在这时候宣布打开国门 全球防疫迎重大转折?

国际新闻 新冠疫情 编辑精选

一个久违的好消息?或者,未来将更糟的消息!

现在是该高兴还是担忧,谁也说不准。

9 月 20 日,白宫表示计划从 11 月初开始对打完疫苗的旅客放宽入境限制,只要接种完疫苗,并且持有 72 小时核算阴性证明即可。



站在全球抗疫的角度来看,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取消持续了 570 多天的 ” 国际旅行禁令 “,这很可能被视为全球抗疫的重大转折点,它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从此将会一天比一天接近常态。

但我们都知道,很多东西都回不去了。

那一刻,美国国家广场的草坪上,小白旗飘成了海洋。一面旗帜就代表一条被新冠病毒夺去的生命,而白色的海洋还在延展。

旗帜已经增加到了 67.8 万面,事实上就在美国新政出台的当天下午,美国新冠病亡总数正式超越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 67.5 万的死亡数。

这让美国的旅行禁令,甚至防疫本身看起来都像是一个笑话。



禁令上最多的时候有 33 个国家,但美国输入病例绝大多数不来自这些国家,而且,这 33 个国家中大多数的疫苗接种率都比美国要高。

事实上,如果以中国的标准,美国当下的疫情依然严重,平均每天新增死亡有 2000 例左右。

但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承认的疫苗中包括国药和科兴,这意味着中国人只要接种过疫苗就可以正常前往美国,不用隔离。剩下的疑问只是,美国会不会也要求对等,增加中国防止疫情输入的压力。

有媒体报道,中国大概率不会在今年恢复正常国际往来。

还有,关于病毒源头的讨论开始淡化,学术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当然还只是发现,不是结论。比如美国可能早在 2019 年 4 月就开始有新冠流行,美国研究机构十多年前就在申请新冠的相关专利 ……

美国的开放节奏已经是慢的了。之前,英国、新加坡、丹麦等国家都宣布了常态化措施,与病毒共存。总之,可以看见世界正在恢复了。

疫情转折点,来得有点突然

虽然中国人会有这样的疑惑——美国怎么敢在这个时候开放国门,但包括拜登政府在内,美国人渴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毕竟糟糕的时候早已经过去了。

路透社引用官员的话说,美国早在 5 月就开始制定外国人赴美的疫苗要求。这一进程,最后只是因为德尔塔爆发才中止。

上个月,当拜登跟默克尔见面时也曾经透露过考虑打开国门的积极计划。

尽管行业人士都认为开放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当白宫这么快宣布时,也并不令人意外。如果说有意外,那也只是居然许可了美国尚未批准的疫苗,力度大,速度快,态度坚决。

那么,促成美国果决行动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第一,疫苗没达成阶段性目标,但也不少了

9 月 21 日美国疾控中心表示,已经有 2.123 亿的美国人至少接种了一剂新冠疫苗,其中约 1.82 亿人已完全接种两剂疫苗,占比超过 55%。

而在成年人当中,完全接种疫苗的比例则达到 66%。虽然,这比拜登曾希望的在 7 月 4 日独立日前达到 70% 的目标仍有差距,但基本能令人满意。

更何况,美国是世界上可以立刻推进加强针的极少数国家之一。要知道美国可是储备了人均 3 人份的疫苗,以至于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疫苗过期而浪费的情况。

虽然,德尔塔导致疫苗的保护力下降,但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加强针可以让抗体水平有显著增加。

此外,美国明显在加强对病例的跟踪。白宫疫情小组协调员杰夫 · 齐恩茨(Jeff Zients)表示,政府根据现有数据已经研制出一个全新的国际旅行监控系统,这也是他们敢决定开放的底气。

美疾控中心已经要求各大航司在开放后要提供所有国际访客的联系方式,以便疫情追踪。

中国读者可能会有一种熟悉感。似乎美国正在借鉴中国此前的一些经验,只不过,它们不会这么说。

第二,修补与美欧关系的需要

拜登急着解封,或许也是出于修补美欧友关系裂痕的考虑。

前些日子,因为美国唆使澳大利亚撕毁了与法国签订的价值 560 亿美元的核潜艇采购协议,法国罕见召回了驻美大使。这使得美法关系甚至可能面临当初戴高乐退出北约时的危机。

在美国强推印太战略的大背景下,欧洲当然不能有任何闪失。

另外,默克尔在她离任前最后一刻对拜登做了个告别访问。但两人谈得并不愉快,因为默克尔在给他施压,催他赶紧恢复国际旅行,还提到欧洲各国都由于这摊事而越来越垂头丧气。

重新拥抱盟友,这本来就是拜登这四年最主要的政策取向之一。既然盟友们都提意见了,美国无论如何都要有个姿态。

第三,最重要的是经济

美国社会不在乎疫情导致的社会撕裂,毕竟,美国没有疫情的时候,也是处于天天在撕的状态,但美国很担心经济,这应该是促使拜登做出决策的最直接推动力量了。

行业的游说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以航空业的意愿最为迫切。美国航空公司表示,截至 8 月下旬,国际航空旅行比疫情前水平暴跌了 43%。美国旅游协会估计,如果国际旅行禁令持续到年底,将使美国损失 110 万就业,并给造成约 3250 亿美元的损失。

欧洲的航司也加入进来,说 ” 早已经准备好今年夏天往返欧美的航班 “,而且也做出了有诚意的实际行动,允许完全接种疫苗的美国人入境。

总之,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美国防疫的转折点就这么来了,但这个时机真得对吗?

美国不会是又要出昏招?

按照现在每天平均死亡 2000 人的速度,月底之前,美国因为新冠死亡人数就会达到 70 万。

70 万,是美国一系列不专业、草率的应对引发的。这让美国创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记录,占世界 4% 的人口,却贡献了病亡总数的 14%。

美国是联邦政府 – 州政府两级并行的权力结构,想快速推广全国性的防疫政策,几乎不可能。美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但大多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谋划和调度,应对疫情这种突发事件,就勉为其难了。

更何况,疫情爆发时恰逢特朗普执政,他多变的、反科学的表现,也确实拖累了公共卫生系统的效率,让美国错过了抗疫的最佳时期。

但这两个方面并非同等重要。对美国来说,制度的因素总是大于领导个人的因素。特朗普的美国抗疫不力,拜登的美国塌楼救援也很迟缓。美国面临的每一场重大灾难,都是对它的制度的一次大考。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初大量美国人不戴口罩到处浪,还真的有听特朗普的 ” 建议 ” 喝下消毒水的荒唐事。

伴随着失去生命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理性才终于开始占据上风。文章开头提到的白色旗帜,是由华盛顿特区的社会艺术家弗斯腾伯格从去年开始创作。她把这个艺术设计称为 ” 在美国:铭记(In America:Remember)”,原意只是小范围的插旗,但随着死亡人数增加,她不得不重新把旗子插在更大的草坪上。

弗斯腾伯格表示:” 策划它并不只是为了表达数字的多少。这个策划本身就是一场如慢镜头回放般的悲剧。”

美国防疫在拜登上台后,的确有了很大改观。不管现在美国人有多不喜欢拜登,但拜登防疫至少尊重了科学。白宫与民众间的公共沟通更加顺畅,官方发言回归科学和理性;排除了许多杂音之后,全国的防疫政策也更加明确、稳定;最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快速推广。

但归根结底,是民众和社会的力量终于发挥了出来。

从疫苗研发来看,现在效果最好的辉瑞 -BioNTech 疫苗,研发过程美国政府并没有投钱,反而是德国合作方 BioNTech 拿到了德国政府的资金支持。

在疫苗推广方面,美国需要花时间培育民意基础。事实上,美国疫苗接种率达到 50% 之后,就开始慢了下来。美国防疫体系需要和各种怀疑论和阴谋论作斗争,所以,伴随着新变异病毒的出现,美国的抗疫也是起起伏伏。

德尔塔的肆虐,让美国又迎来一波高传播,直到如今也新增病例仍然保持着每天 3 万左右。

总而言之,美国的抗疫历程确实很美国:出现重大危机,国家治理第一时间总是缺席;最后走出困境,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民间和私人部门的力量。民间总是给政府背锅。

这次为了经济开放国门,不知道结果会不会是再次让自己掉到坑里。

解封计划会遭遇反噬吗

跟新加坡一样,美国勇气可嘉的开放计划也会有回撤的可能性。

一个细节挺有意思。在这一新政出来后,美国航空公司的股票几乎没有变化,而一些欧洲航司的股票却在上涨,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嗨。

英国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肖恩 · 多伊尔 ( Sean Doyle ) 表示,美国的宣布 ” 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将极大地推动英国摆脱大流行的影响。”

英国首相鲍里斯 · 约翰逊 ( Boris Johnson ) 称这一消息 ” 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和贸易,很高兴两岸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再次团聚。”

这一消息对中国人来说是挺鼓舞人心的,但对中国航司来说影响不大。因为中美之间这条重要的航线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仅保持着 2019 年水平的 2%。

而且根据国航的消息源,这一情况甚至还要维持到 2022 年年中。

另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这项新政策要求 ” 完全接种疫苗 “,那也就是说,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将更加难以进入美国,即使他在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国家。

这等于是由一个大国宣布了被新冠疫苗所割裂的后疫情时代的到来。

打国药和科兴的,也能去美国。这意味着赴美旅游几乎没有限制了。只是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还有一些疫苗以外的要求,买机票前得多留意留意。

整整一年半,国际刘东终于往前迈出了一大步,许多家庭有希望团聚,许多酒店也有希望恢复繁荣。在世界中心纽约,28 岁的糕点厨师莱拉 · 萨利赫 ( Leyla Saleh ) 已经失业一年了,他说:” 纽约好几个月前就解封了,大家都在说‘纽约回来了’,但这里是纽约啊,得等到所有国家的游客都回来了,纽约才真的回来了。”

最后,很难说病毒溯源会不会成为一个谜。

虽然,还没法在现有观察、迹象之间建立一条无懈可击的证据链,不过一些进一步的流行病调查和病理分析,正在把新冠疫情最初的传播推演到美国、西欧更大地理范围,更早的时间点。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能够排除政治以及其它一切非专业的干扰,最终找到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的办法吗?

 

来源: 智谷趋势



 4,08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