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亿用户的花呗,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掀起关注热潮。
9月22日,蚂蚁集团旗下业务花呗公布了正在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消息。不同意接入的用户将被停止使用花呗的服务。
尽管这个消息从去年就开始有传言,但不少后知后觉的用户惊叹:“原来花呗一直没有接入征信”。不过,更多的花呗用户关心的是,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之后,向花呗借款是否还能这么简单?即便每月正常还款,过于频繁的借款记录是否会影响银行对用户的征信判定?
花呗自2015年上线以来,最初的想法是为双11的支付高峰兜底,让用户的支付行为可以快速平滑地进行。但结果是,花呗做成了有5亿用户的小额贷款产品,也成为了蚂蚁集团最挣钱的产品之一。
而如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小额贷款业务遭到整治,花呗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不顾金融风险,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一切都要朝着合规和正规化的方向前进。
花呗上征信有何影响?
宁涛的花呗已经逾期快两年了。2019年他大学毕业,一趟毕业旅行回来后连带住酒店、买机票、吃饭,一共花了两千多元,都是通过花呗支付的,但这笔款项一直逾期未还。
两年时间里,宁涛不断接到催收电话和催收短信,他每次一打开支付宝,首先看到的就是还款提醒,他总是想着能再等等,等到挣够钱再说。
他不在乎的原因是,欠支付宝的钱并不会影响他的征信,也不会影响到他未来买房买车。这也是不少用户的心理,不还钱也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麻烦。
而当他知晓花呗将要接入央行征信时,他发现他欠花呗的钱已经变成了三千多元。这多出的利息让他突然感觉到了危机,“挣到钱一定还”。
在深圳工作的乔星远也感受到了这种危机。他打算两年内购置一套新房,知道花呗要上征信后已经慢慢减少使用花呗了,怕对自己申请房贷有影响。
他从来没有逾期过,但也不想因为一次性还花呗而占用太多的活动资金,所以选择一直慢慢还,“这个月还了一点了,下个月计划就不用还那么多。” 他并不觉得上征信是一件多么意外的事,只觉得是为了督促还款。事实上,截至2020年12月底,央行征信系统已收录11亿自然人。
然而,这些正常还款的用户,开始担忧花呗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之后,会给他们带来困扰。
“你去贷款买房的时候,银行查征信会看见你买菜都用花呗买,就会认为你穷得吃不起饭,然后不给你房贷。”这是不少消费者普遍的担忧。
花呗试图安抚这类情绪。“用户的信息将按月汇总纳入征信系统,不会单笔报送,也不会上报消费内容、消费时间等具体消费信息。”花呗在今日发布了详细说明。言下之意,银行看不到你某天用花呗买了5块钱的白菜之类的信息。另外,花呗向征信系统报送的信息还有账户开立日期、授信额度、额度使用等。
花呗对个人房贷影响的另一个点,还在于它在征信系统中的业务类型。花呗是否属于消费贷,目前还存有争议。
AI财经社向蚂蚁金服业务人员咨询了解到,花呗接入征信系统后,上报业务类型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而据《财经》援引北京地区某房屋中介消息,在申请房贷时,个人的消费贷款是一个考虑因素,比如十万以上的大额消费贷款需要还清,但一两万的不影响批贷。
但某银行负责房贷业务的客户经理John对AI财经社分析,在人工审批环节,一些客户经理对用户花呗的支出金额也会有所考量,往往几千元的数额是正常的。但如果用花呗进行过万元的消费、甚至频繁的奢侈品消费,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好的使用习惯。“用花呗说明支付能力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还进行不必要的消费,以后很可能会影响还款意愿”,另一方面,频繁的小额消费,如几十块、几百块,也可能被认为是生活较为拮据,还款能力不够。
另一位某银行现金贷业务的销售人员表示,银行审批时主要看申请人的工作情况、薪资流水。目前对于花呗消费频次和个人信用的关系,并没有固定的具体标准,往往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如果花呗能花五六万的话,还是会有影响。”
上述销售人员对AI财经社表示,如果是借呗贷款超过1万元,那很可能将无法通过该行的车贷秒批。
另外,相比于信用卡,花呗在某些时候还有特殊性。John对AI财经社表示,在银行系统里,逾期对个人贷款产生影响的情况一般是“连三累六”(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个月逾期)。对于一两次的逾期,如果申请人能拿出有效的证据,说明逾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那么一次逾期也不会影响个人房贷,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出差的地方没有银行网点,或者公司负责还款的同事工作失误等。
“但花呗就比较难进行这种说明了。”John说,不过他坦言,虽然一个人在花呗上的高频次、小额度消费记录会给部分贷款审批人“这个人生活拮据”之感,但如果是因为淘宝购物自动默认了花呗的付款方式,那申请人完全可以拿出证据用以说明,破除审批人的“偏见”。因此,也不必对花呗的使用太过担心。
花呗整改静悄悄
许多人察觉到花呗的这次重大调整,还是源于和花呗合作的金融机构变更。不少用户发现,花呗合作方变更为了银行,而在此更新之前,花呗的背后合作方是小贷金融机构。
花呗新的服务升级提示信息显示,花呗服务将由蚂蚁消金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单独或联合提供信贷服务,并签订相应的授信合同。
从用户体验上来看,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一过程,显得十分”和风细雨”,但对花呗自身的意义却是历史性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表示,“原来大家对花呗和借呗这种科技公司开展的金融产品,到底是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到底该如何监管,其实都是模棱两可的,但是它纳入征信,就是告诉大家这是正规金融体系。”
一位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也对AI财经社分析道,“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由银保监会直接监管,监管较为严格。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想要放款,受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融资和放贷规模受限,放款范围是有规定的,不能疯狂加杠杆。而花呗之前虽然没有消费金融牌照,实质上做的还是垫资放款的事情,但因为之前没有被纳入监管中,它隐藏的风险会非常大。”
花呗成立的早期,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产品,它的预期仅仅是每天30-60万用户使用。据36氪此前报道,蚂蚁做花呗的最初想法是希望在双11活动期间为支付高峰期兜底,让支付可以快速平滑地进行。但结果是,花呗做成了有5亿用户的小额贷款产品。
2015年4月,花呗正式上线,仅限用于天猫、淘宝等阿里旗下的购物平台。因为门槛非常低,申请便利,一经推出,迅速受到了80、90后消费者的喜爱。
商业嗅觉灵敏的商户们,开始闻风而动。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不少商户在宝贝描述页中直接加入”支持花呗”的字样。上线仅半个月,天猫和淘宝已有超过150万户商户开通花呗。
花呗很快打破购物平台的限制,将服务更多扩展至线上线下消费领域,让花呗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花呗也迎来了它真正的用户大爆发。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花呗、借呗用户已达5亿人,促成的信贷余额分别为17320亿和4217亿。
花呗的便捷性,让许多年轻人享受到了“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快感,但多数人没有察觉到的是,要想从蚂蚁这里获得廉价的金融服务,却不容易。
花呗的业务模式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相似,但其分期的手续费却明显高于银行。据《金融时报》报道的数据,花呗的年化利率一度曾接近24%,后期虽有下降,但也在15%左右。对比银行5-6%的贷款利率,花呗的利率显然非常高。
与此同时,花呗带来的不理想消费也引发了一系列质疑,”花呗让月光族变成了月欠族””花呗超前消费”等,致使花呗陷入了对年轻人过度消费习惯培养的舆论漩涡。
此前业内专家就揭露了花呗拥有高杠杆的真相,利用用户沉淀的资金池,向银行贷款再进行ABS,30多亿的原始资金被放大100倍成了3000多亿。
2020年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高层进行监管约谈,对蚂蚁金服暂缓上市。
紧随其后,为了全面遵守金融监管,花呗开始一系列整改。两个月之后(1月28日),继降额之后,花呗、借呗上线了额度管理新功能,可直接调整花呗、借呗额度、设置支出提醒等。就此蚂蚁回应称,这是倡导理性消费。
花呗更大的一次调整,发生在今年的4月份。2021年4月10日,在阿里巴巴刚接到逾180亿元人民币的反垄断罚单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随即对蚂蚁集团再次约谈。整改方案要求蚂蚁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等五方面事项。
两天之后,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其中即提到,“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今年6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告显示,蚂蚁消金获批开业,注册资本80亿元,居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首,并接手花呗、借呗在支付宝上开展的业务。按此前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
无论是用户可自主调整额度、设置消费提醒,亦或是这次被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可以看出,如今的花呗业务已大幅降低了杠杆风险,变得更为合规,也更加有利于监管。
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
“从2015年,特别是2017年开始进入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大原则是消化存量风险,但大家的金融需求依旧存在,这就需要在关后门的同时要开正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对AI财经社说。
而所谓的“开正门”,是指通过不断地补充监管规定,将原来难以界定是正规还是不合规的,都可以通过整改,朝着监管希望的规范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支由银行、消金、互联网小贷公司等组成“正规军”。
尹振涛认为,互联网小贷公司目前正处于规范期。在这种情况下,监管的加强,实际上也意味着互联网小贷公司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以至于像花呗、借呗这种以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公司,或是科技公司跟金融机构开展助贷和联合贷款推动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正在作为正规金融被纳入到监管体系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互联网金融强监管下,各类消费金融服务接入征信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野蛮生长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早在2018年3月,京东金融官方就曾发布消息称,京东白条/金条/京农贷业务已启动征信接入工作,待正式接入后,会按照人民银行相关要求如实上报。而腾讯旗下的微粒贷以及蚂蚁的借呗同样也都随后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而各类消费金融服务在接入征信系统的同时,还有着一个鲜明特点,即将业务主体从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转移为消费金融机构。
事实上,近年来,在监管逐渐趋严,特别是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的要求下,多家互联网小贷公司的母公司或所属集团通过发起设立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等方式,使原来的消费金融服务达成合规性,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近40家。而其中,早期消金公司主体以互联网公司为主,如今多为银行系主导。截至目前,包括中国联通、海尔集团、苏宁电器、百度、携程、国美、小米、蚂蚁、唯品会以及新浪等公司参股的消费金融公司,背后也多有银行的身影。
中信证券则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指出,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更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将申设持牌消金。
“以前对于互联网小贷公司,市场不明确,行业也不明确,监管也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但现在监管规定出来了,大家就很明确这种产品和机构的属性了”,尹振涛告诉AI财经社,“未来的方向一定是保证这个行业合规”。
(文中宁涛、乔星远、John为化名)
来源: AI财经社
1,5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