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导读:中国纸业少了一个国货品牌,只留下一段传奇往事。
尘埃落定!纸业巨头维达国际261亿港元“卖身”印尼首富。3月11日,维达国际发布公告,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以每股23.5港元的价格完成对维达国际的收购,此次收购的总金额约为261亿港元。
“收购方大有来头。”
金鹰集团主席陈江和是印尼华人,产业遍布东南亚,一度登顶印尼首富。由他掌舵的金鹰集团,是印尼最具影响力的财团之一,目前集团总部已迁往新加坡。
维达卖身金鹰,将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纸品行业股权交易,亦可能成为今年亚太地区最大金额的快消行业并购案例。
此次交易完成后,维达创始人李朝旺家族套现约60亿港元彻底离场,曾经的“中国纸王”也彻底沦为外资品牌。
[xyz-ihs snippet=”In-article-ads”]1
“一张厕纸也可以卖到上市啊”
李朝旺与纸的缘分,始于新会河南纸制品厂,这也是维达的“前身”。
虽然厂名有“河南”二字,但却是地道的广东江门企业。1985年,新会河南纸制品厂与一家包装厂、一家日用品厂合并组成新会日用品厂,27岁的李朝旺担任厂长。
当时的新会日用品厂正处于亏损状态,新官上任,李朝旺成日想着如何扭转乾坤。
维达创始人李朝旺
一次与香港人谈生意时,一包小小的纸巾为他打开了一扇门。
李朝旺发现,港商身揣玲珑的小包纸,叠得方方正正,用于擦嘴、擦手,携带方便,还不浪费。
李朝旺顿时眼前一亮。
当时的大陆,人们外出还习惯带一块手帕,或将面积较大的卫生纸叠成小块揣在包里。回到江门,李朝旺逛遍本地商店,发现无一售卖小包装纸巾。他喜出望外,确信这是一个商机。
经他了解,当时上海利民造纸厂正在生产这种小包纸,名叫“雪花牌”,产品80%外销。李朝旺当机立断,拿下雪花牌在广东的代理。
由于市场缺口大,雪花牌纸巾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当年新会日用品厂就扭亏为盈,还赚了10多万元。
有了经销试水的成功经验,1990年李朝旺注册了“维达”商标,全面开启了自有品牌之路。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李朝旺的经验在销售,一旦涉足生产,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更多的原纸从何来?
原纸是纸品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当时的市场局势是“北纸南运”,南方没有一家原纸生产商,李朝旺只得频频北上,各处奔波,找原纸厂商寻求合作。但当时的原纸厂商多为国营造纸厂,并不愁销路,且原木浆用得少,大多采用棉浆、竹浆、草浆、甘蔗浆。
眼见渠道无法扩宽,为了满足造纸需求,1991年,维达与一家台湾公司成立了独立的合资公司——威宝,采购进口原木浆原料。
当时,国内原纸2500元/吨,而生产原纸的原材料进口木浆3000元-4000元/吨,这相当于“面粉比面包贵”。
但用了进口原木浆,李朝旺就发现“棉浆草浆跟原木浆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由于原木浆生产的纸巾更干净更柔韧,消费者青睐有加,已有产能甚至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考虑再三,李朝旺决定建立一个属于维达的造纸厂——维达纸业城。
他斥资3000多万元,从日本川之江造机引入一台造纸设备,这台设备年产能1万吨,被命名为“维达1号”。凭借维达1号,维达突破瓶颈,成为中国造纸行业第一家采用100%进口原木浆生产生活用纸的企业。
当年,维达的营收就突破一亿元。
有了盈利,紧接着李朝旺又投产了“维达2号”,年产攀升至2.4万吨。自此,维达步入了快车道。到千禧年前后,维达稳居国内生活用纸市场霸主地位。
2007年7月10日,维达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当天,维达股价上涨39%,获得约115倍超额认购,募集资金近13亿港元。
香港一家药店老板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一张厕纸也可以卖到上市啊”。
[xyz-ihs snippet=”GoogleADresponsive”]2
困在成本里
维达的上市,一方面解决了作为重资产行业所困扰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与海外资本市场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连接。
早在维达上市前,来自瑞典的全球第二大消费用纸巾生产商Essity母公司“爱生雅”已入股维达国际,当时持有股份约为20%;之后又两度增持维达国际股份,成维达第二大股东。
2013年9月,Essity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以86.4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维达国际近3亿股股份,持股比例攀升至51.40%,并从第二大股东上升为控股股东。
虽然李朝旺持股比例在其之后,但Essity的加入,维达的国际化业务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获得Tempo得宝、添宁TENA、包大人Dr.P等品牌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的产品代理权或品牌使用权。
资本加持下,维达股价和业绩均稳步增长。其股价从2007年上市发行价3.68港元,一路涨到2020年8月高点时超30港元;总收入从2007年的17.8亿港元,发展到2021年的186.8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3%。
截至2021年,维达品牌已连续7年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生活用纸品牌,但维达的增长神话在2021年戛然而止。
据亿欧网报道,虽然维达近几年营收一直在增长,从2020年的165.12亿港元增至2023年的199.99亿港元,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归母净利润则从2020年的18.74亿港元一路降至2023年的2.53亿港元,不仅增收不增利,2023年更是同比腰斩。
为什么维达走了下坡路?
其实不止维达,行业头部中顺洁柔、恒安国际同样面临连续多个季度的业绩下滑。
2021年至2023年,维达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77%、3.64%、1.27%;恒安国际的净利润率为15.75%、8.51%、11.78%;中顺洁柔净利润率则分别为11.58%、6.35%、4.08%。
行业利润普降背后,是陷入了成本的困局。
一个大背景是,由于我国木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原木浆高度依赖海外进口。作为国际性大宗原材料,原木浆的价格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明显。自2020年11月以来,纸浆的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底,纸浆价格在5500-6000元/吨徘徊;到2022年底,纸浆现货价格报价已飙升至7400-7800元/吨。
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企业利润承压。为了降低成本、提升盈利,头部企业近几年屡次提价。
2021年3月,恒安国际、维达、中顺洁柔和金红叶纸业均发布了4月1日起涨价的通知函,称因进口木浆和大宗材料等成本持续大涨,决定上调部分产品售价。此后类似的调价出现,均是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
用涨价对抗成本压力,消费者对此很“敏感”。
据北京商报采访,“维达抽纸价格涨得离谱,2022年双十一比2021年双十一价格贵了一倍。”洁柔纸巾同样遭到吐槽,“2022年3月期间,24包规格的抽纸,3箱价格是93.48元,2023年3月同样的数量同样的产品,价格涨到了137.02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多次提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销量。在生活用纸方面,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成本是利润下降的底层原因,那么生活用纸市场的细分进化,则加剧分割了原有巨头们的“蛋糕”。
2023年,面巾纸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6.9%,湿纸巾增长14.9%,远高于整体纸巾4.5%的市场规模增长。
“传统的生活用纸市场已经触到了天花板”,纸巾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面巾纸、乳霜纸,手口湿巾、湿厕纸等新细分品类推动。但纸巾市场新品类的红利,并不是被纸巾巨头吃掉,而是跨界者不断蚕食。
2023年上半年,湿厕纸销量排名市场第一的是母婴品牌德祐;云柔巾类目的前列则由可心柔、安慕斯、Unifree等新兴品牌占据;心相印在湿巾类目榜单中保持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京东京造和Babycare。
未抓住细分市场的新品类红利,侧面也说明了纸巾巨头的护城河正在变弱。
3
二次卖身
2024年1月25日,维达国际发布了2023年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维达的营收为199.99亿港元,同比增长了2.99%;净利润为2.53亿港元,同比下跌64.16%,净利率下跌2.3个百分点至1.30%。
对于大股东Essity来说,净利率每况愈下的维达,已经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早在2023年4月,Essity就已经发布公告,为减少日用纸巾在公司销售额中的占比,有意将维达国际出售。
卖身公告一出,很快引来一众竞购者,包括全球最大硬木纸浆生产商SuzanoSA、贝恩资本、CVC、DCP Capital以及印度尼西亚企业金光集团等。
[xyz-ihs snippet=”googleAD300x100″]最终,Essity与新加坡金鹰集团达成交易。
金鹰集团主席陈江和
金鹰集团与中国渊源颇深。公开资料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金鹰集团已在山东、江苏、广东、福建、江西、重庆、北京、上海等省市累计投资超过600亿人民币,投资领域涵盖纸浆和造纸、纤维素纤维、棕榈油、清洁能源等多个行业。
金鹰集团看中维达,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消费市场与东南亚原料市场产销协同。
金鹰集团纸浆业务的重点区域在印尼,而印尼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木材和纸浆资源,这为印尼的纸巾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纸巾消费市场之一,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虽然四大头部企业产能规模在全行业的占比从33%逐步降至29%,但零售市场份额从30%提升至32%。
在业内看来,背靠金鹰集团在能源、纸浆、原纸等上游供应链和链接全球产业资源的优势,维达对上游木浆环节的价格动态反应将更加灵敏。
金鹰集团收购完成后,金鹰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合计持股维达约72.61%,加上在收购维达国际股份之前,其一致行动人Beaumont Capital持有维达约7.69%股份,亚太资源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维达国际80.3%股份,成为绝对的控股大股东。
Essity集团和创始人李朝旺均清空了手中的股权,按其2.53亿股权益股份计算,李朝旺家族本次套现金额约60亿港元。
与此同时,维达也宣布,李朝旺卸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同时不再担任公司提名委员会主席兼成员,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取而代之的是收购方团队。
白手起家三十载,一朝套现离场去。至此,中国纸业少了一个国货品牌,只留下一段传奇往事。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
1.《市场增长,为什么纸巾巨头的日子却不好过了?》/读懂财经
2.《创始人离场,纸业巨头收购案尘埃落定》/中国基金报
3.《纸巾企业困在成本里》/北京商报/张君花
4.《“纸王”长成记》/创新世界周刊/马晓雨
5.《中国卫生纸巨头,261亿卖了》/亿欧网/陈卓 顾彦
来源: 商界
[xyz-ihs snippet=”MoreBiZNews”] [xyz-ihs snippet=”multiple-ads”]1,93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