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短文《拐点已至,一语成谶》,只是回溯过往观点,既没有标题党,内容也不敏感,但仅在一日之内,非常意外地产生了18.9万的阅读量。查阅了一下后台数据,原来
该文有75%的阅读量是公众号算法推荐产生的: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公众号文章曾经是不靠算法推荐的,都是靠读者自行转发,也就是曾经阅读量多的文章,是靠读者去“指尖相传”的。在改为算法推荐模式后,即便关注一个公众号,如果不星标,它的文章也不会及时出现在读者的公众号订阅页面;这样因转发产生的所谓“爆款”文章就越来越少。偶尔出现个别文章突然阅读量暴增,仅仅是因为被平台算法“意外”推荐了。作者查阅了过往一年的10万+文章,无一不是算法推荐比例超过50%带来的,并且都是非常短小、没有多少深度的文章。作者真正有深度的分析文章,没有获得过一次推荐。以下是过往一年来,本公号的流量数据分析,可见算法推荐占比仅为5.98%,这是很低的。
[xyz-ihs snippet=”In-article-ads”]这种机制的形成,并非不能理解。因为整个中文网络舆论生态,像作者这样仅凭兴趣写作,能够有一些影响力,却至今没有接过一个广告或软文的自媒体号,也不靠小作文在资本市场牟利的,不敢说绝无仅有,但肯定也是屈指可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自媒体都要靠“舆论”来生财。因此,在没有算法推荐的前几年,要么充斥着咪蒙类的爆款文章,搅动中文网络舆论生态;要么就是各家大厂、互金的软文,去收割不同的韭菜。在算法推荐(过滤)普及后,上述情况大幅减少。
伴随共同减少的,是少数高质量文章被更多人阅读到的可能性。遥记2019年作者《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文,上至庙堂、下至厨房,不同层面争相阅读,来自全球华人的高质量留言、私信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知名跨国企业高管、海内外学者和各级别官员。正是因为当时没有算法推荐(过滤),作者的文章才会被各个层面阅读到,进而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开始形成从全球化视角去看待中美争端的社会舆论。
如今,上述情形再难出现。
坦率地讲,在平台开始普及算法推荐后,本号留言的质量一落千丈。按说算法应该能够将文章推荐给有兴趣者,但似乎当前算法的能力十分有限,高质量文章是很难推荐给有需求的读者的。
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初始目标本就是实现阅读的“圈层化”,这也意味着普通人要想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认知提升,将是难上加难。从本号许多新近关注者的留言来看,他们正是弱势群体,要么满怀一腔热血要战天斗地,要么哀叹生活艰辛不知如何是好,但往往他们没有能力读完一篇长文就发表留言,以至于到底是谁在代表他们的利益都搞不清楚。这当然就是所谓的“韭菜基本盘”。
[xyz-ihs snippet=”GoogleADresponsive”]民粹主义情绪与网络运营流量混搭,成为这个时代中文网络舆论的最大特色。
网络民粹主义、反智言论,看似欧美日也存在,但其实仍有很大不同。与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平台野蛮生长导致传统媒体全面溃败不同,欧美日的传统媒体在网络舆论兴起之后,仍然维持了相当的阅读份额。这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就是广告收入来源的分成。无论任何媒体,广告收入都是生存基础,传统纸媒是靠订阅+广告,电视媒体是靠广告。欧美日的手机互联网发展没有像中国大陆这样快速,导致过去若干年传统媒体获得了转型时间,对知识产权的普遍保护,促使web端订阅形成习惯,接下来促成传统优质媒体能够继续维系的,是Apple提供的app分成,传统媒体可以通过iPhone嵌入消费者手机终端,订阅、广告费用虽然需要分成给Apple,但也给传统媒体足够的生存空间。有收入才能让高水平的记者、编辑安心工作,才可能提供深度报道和分析,才有能力识别哪些专家是真正的高水平和专业。
与欧美日传统媒体演进道路不同,中国大陆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几乎全面溃败。时至今日,除了《财新》坚持收费模式,其他传统媒体几乎都沦为一个媒体号矩阵,与后起的新媒体、自媒体处在同一竞争平台,不得不变成惊悚的标题党才能获得流量进而获得广告收入。所谓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在过去若干年则陷入疯狂的洗稿、软文氛围中,将快钱赚到极致,使整个中文网络充斥低智、情绪化的流量文章。专家网红化、分析娱乐化蔚然成风。
在大面积低质量网络内容成为供给主力后,网络民粹化倾向越来越重;而此时的传统媒体溃败导致优质内容供给越来越少。这就是中文网络舆论极化的原因。
诚然,互联网舆论的极化、民粹化是一个普遍的全球现象,但在欧美日先发国家,优质的传统媒体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对冲着各种低智言论。谁说传统媒体一定没人看呢?看看B站上自发翻译的NHK、BBC的纪录片,不也是拥有非常高的人气吗?
我们看到,今天的算法推荐时代,其实就是算法控制舆论的时代。
有独立思考能力者其实是少数中的极少数,这需要知识的积累、工作的经历和对现实的再反思,可遇不可求;少数人努力寻求更多的理性认知,绝大多数人其实只是在算法的圈层中强化固有的认知。从长文到微博短文是一次普遍的“低智化”过程,但微博好歹还有对抗,不同观点会快速形成对冲,尽管大多数时候是非常低质量的对冲;但短视频则体现了认知的高度一致,留言几乎没有不同意见,这就是算法对社会舆论的进一步影响。
毫无疑问,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是溃败还是维持,关系整个舆论生态,也关系整个社会认知体系,实际上也关系到政策制定者对社会真实情况的认知。网络是否能够反应社会现实,网络是否不能反应社会现实?这恐怕只有平台才能知道,未来谁又会知道呢?AI吗?
长久以来,作者一直希望更多专业人士能够在传统媒体溃败时通过主动发声去影响更多人,但现实是,作者只是屈指可数者之一,需要赚钱、在意流量的营销号才是中文网络舆论的绝对主流。并非每个个体都愿意花680元/年去订阅一份专业的网络杂志,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兴趣每日坚持阅读外文资料,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其实只是一直活在算法的圈层中。且不说在算法推荐之后,屈指可数的文章被阅读到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这是算法控制舆论的时代,也是韭菜丛生的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来自计算机代码的控制,未来还会来自所谓高科技AI的控制。对普罗大众而言,探寻真实的世界变得异常艰难,而决策者们也将不得不面对这个前所未有难以控制,且难以达成共识的美丽新世界。
以上。
来源: 太阳照常升起
[xyz-ihs snippet=”multiple-ads”]2,34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