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钦:就电影《长安三万里》,答《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问

文艺天地

[xyz-ihs snippet=”In-article-ads”]

就电影《长安三万里》,答《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问

       记者: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生性浪漫不羁,超凡脱俗,却一心想有一官半职施展才华;高适大器晚成,最后的结局迥然不同。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位诗人的不同结局?

       王国钦:李白和高适在动画片中的性格,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性格是基本一致的。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结局,也恰恰是由他们各自性格所决定的。

       个人认为:李白性格所体现的浪漫不羁、超凡脱俗,更多地表现为个人的才华横溢、不受约束。如他在《将进酒》中写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希望在朝廷上得到一官半职的言行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大多数年轻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进取之心。问题是他也仅仅是个人的洒脱不羁而已,既没有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一腔赤诚衷心,更没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远大政治抱负。当他个人愿望与现实生活发生严重抵触之际,便开始从“入世”进入到“出世”人生。除了喝酒散财、个人浪漫之外,不知道他于家国、社会还能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而高适则完全不同。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带着家族报国的远大志向,一心一意要杀敌立功。动画片开始就出现高适的《别董大》一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与李白《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相比,虽然都是一种个人志向的表达,但“家国之志”与“个人之志”,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高适最后终于做到唐代诗人的官职最高者,既是其个人之志,更应该是家国之幸!

       记者:您看完这部电影后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说到:“诗在,长安就在,希望就在,精神就在。”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部电影片名里的“长安”已经成为了后人心目中的一个理想,是盛唐诗歌的代表意象?

       王国钦:谢谢您的关注。“诗在,长安就在”,这是电影中的原话,其实也是导演想说给观众的心里话。“诗在,长安就在,希望就在,精神就在”,是我在导演原话之后进行了略微的意义延伸,其实也应该是导演含蓄中没有说完的话。

       至于“长安”在这里,不能说是后人心目中的“理想”。因为“长安”是大唐时期的国都,若理解为后人对于盛唐气象的寄托可能会更准确。电影最后在许多相关诗句中郑重推出“长安”一词,与一般文章“照应标题”“卒章显志”的艺术手法是一样的。所以,在这里理解为“诗意盛唐”是否更好一些?

​       记者:《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无疑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唐诗的魅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了解唐诗,请提出您的建议。

       王国钦:《长安三万里》带火了人们对于唐诗的热情,正如“中国诗词大会”为当下的中国重新营造一个整体的诗意氛围。

       谈到唐诗,首先让我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个人认为:数千年至今,我国在世界范围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自信,唐诗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世界范围的四大文明古国,至今只有中国文明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为什么?个人感觉是因为生生不息的文化延续。文化如何延续?这不仅仅是后人对前人文化的传承,更不仅仅是后人对前人文化的死记硬背,而是后人在对前人文化准确理解基础上的良好传承与推陈出新。

[xyz-ihs snippet=”GoogleADresponsive”]

       至于唐诗,让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好好学习、熟记于心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让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地创造出属于更新时代的优秀诗词作品,才是最主要的学习、更重要的传承!

       所以,我给广大年轻人学好唐诗的建议是:拿起你手中的笔写诗吧!也许,你就是我们当代的诗圣、诗仙,你就是当代的崔颢、高适、白居易。

新西兰 澳纽网出品

编辑:小图

[xyz-ihs snippet=”multiple-ads”]

 1,0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