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危起伟:长江白鲟灭绝,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中国新闻 编辑精选

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但却在意料之中。

据IUCN官网最新报告,全球现存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裸腹鲟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评估还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2020年1月,《新民周刊》发布了《长江白鲟灭绝后,下一个从地球上消失的是……》的独家调查。当时危起伟介绍,无法繁殖是白鲟灭绝的首要原因,也没有人类帮助下实现持续的人工繁殖,既然白鲟已经没了,保护其他极度濒危鱼类,要越快越好,不然就没机会了。

那么,从之前的功能性灭绝,到现在宣布灭绝,白鲟中间经历了什么?白鲟灭绝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吗?《新民周刊》记者再次专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博士。

Q1:你认为,白鲟灭绝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吗?

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把白鲟和已经灭绝白鱀豚进行对比,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


1993年危起伟在宜昌江段救助白鲟

我不是白鱀豚方面的专家,但我认为,白鱀豚如果能早一点动手不至于灭绝,灭绝了以后非常可惜,白鲟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是一个鱼的物种,还要弄个清楚其生物学的特性,在繁殖上寻求更多可能性,保护才可能凑效。

事实上,目前,比起白鲟灭绝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长江内其他珍稀鱼类也岌岌可危。这并不是偶然事件,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Q2:白鲟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之前我接受采访时也讲过原因,白鲟没法自然繁殖是灭绝的主要原因,其次也没有在人类帮助下实现持续的人工繁殖。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错配”:此前由于技术、硬件条件不足,人工养殖白鲟最长只存活29天;后来,各方面条件成熟了,研究人员却再没捕获过活体白鲟。

除了无法繁殖,白鲟灭绝要归咎于长江捕捞业的发达。长江里的大鱼小鱼常年被一网打尽,鱼类资源的枯竭,使得以鱼类作为食物的白鲟无从捕食。而大型水坝对于洄游鱼类的打击也是灾难性的。

它们会挡住鱼类的洄游产卵路线,将鱼群和产卵场分割成了坝上坝下两个互不相通的区域。将本就为数不多的白鲟群体进一步分散,而且大大缩减了产卵场的面积,从而无法完成良性循环。

第三个原因是航运。船越来越多,不仅机船的螺旋桨可能会直接伤害长江白鲟,由航运衍生的航道整治、炸礁、护岸等航运工程,也不断压缩白鲟的家园。目前,因航运致伤致死的比例大约在50%左右,还是蛮高的。

Q3:从之前的功能性灭绝,到现在宣布灭绝,白鲟中间经历了什么?

我在2020年时,写了一篇“淡水鱼王”白鲟已功能性灭绝的论文,引发了对这一物种生存状态的关注。当时的内容提到白鲟在2005年—2010年时已经功能性灭绝。实际上功能性灭绝是从1993年就开始了。

直到现在,2022年7月22日宣布灭绝,但宣布灭绝的时间点,并不是灭绝的时间点。在这中间,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这个灭绝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1989年,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于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2009年再次评估时被确定为“极危(可能灭绝)”。

我们团队在2017至2018年的全流域调查,没有发现一个活的白鲟。此前的研究显示,2003年1月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附近意外发现两头白鲟,之后,这一物种的踪迹再未被发现。

除了白鲟,此次IUCN更新的红色名录里,26种鲟鱼全部面临灭绝风险,处于极危状态的鲟鱼有17种,濒危3种,易危5种。而2009年,这一比例只有85%。

Q4:你和你的团队,最近两年围绕长江白鲟的保护,做了什么?

尽管大家都清楚白鲟早已在绝路之上,但出于个人情感,我虽然相信白鲟已经灭绝,却又希望在某些水域之下,还潜藏有几尾活体,毕竟被宣布灭绝后,又被重新发现的物种也有先例。



目前,我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万一今后出现了白鲟活体,这一技术可以将一条鱼恢复成一个群体。这种技术是从雄性或雌性鲟鱼中提取生殖细胞,将其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并在后者体内形成鲟鱼的精子和卵子,再通过体外受精,完成繁殖。

这项研究已经通过了与白鲟的近亲缘关系物种——匙吻鲟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较高,异种精巢生殖细胞移植等平均嵌合率达65%。

虽说方法已有,但问题是,白鲟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如果是现有的白鲟标本,只能提取DNA,无法合成生殖细胞。此外,团队做这些技术储备,不只是为了白鲟,还为了更多生物多样性的繁殖。

Q5:在此次的报告评估中,长江鲟因为未能发现增殖放流种群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长江鲟面临怎样的困境?

长江鲟持续20年没有自然繁殖,说明长江生态环境还不能说是恢复得很好。

白鲟的灭绝以及长江鲟的野外灭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也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

Q6:大众平时不太关注濒危动物及其研究,现在突然有了很高热度,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社会进步。现在,人们生活好了,知道好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也开始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总体来说,是件好事。

Q7:目前,全球拯救淡水生物多样性做了哪些努力?十年禁渔的计划真的如计划般有效吗?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

资料图

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群体已经有了,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至于十年禁渔计划是否凑效,我认为,对于有自然繁殖能力的鱼是有效的。

来源: 新民周刊



 1,54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