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高校图书馆「下药」事件引发轩然大波。
一男生趁女同学离开座位时,向其杯中投放异物。
事后,还跟在女生后面,观察女生有没有喝下。
所幸女生警戒心很强,发现咖啡味道奇怪便只喝了一口。
还立即报告给了学校保卫处,抓捕了男生。
这件事曝出后,有许多网友怀疑男生下的是迷药或是催情物质。
而据警方通报,男生所投放的是网上购买的牛磺酸泡腾片。
牛磺酸并非催情物质。
本是一种抗疲劳的成分,存在于许多功能饮料中。
也有专家指出,目前不存在所谓的催情药物。
这看似是一场乌龙。
但,并不能成为抵消男生恶劣行为的借口。
因为一直以来,都有大量无良商家打擦边球,将牛磺酸和催情联系在一起。
赫然打着「提升女性性欲」的「卖点」。
而这一案件,也从侧面揭开了女性迷药的冰山一角。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扒扒,这个充满罪恶而又难以察觉的产业链。
长久以来,迷药都是围绕女性的阴影。
根源在于它防不胜防。
一方面,下药过程难以察觉。
比如,在这次的图书馆事件中。
男生趁女生吃饭间隙,往女生的咖啡里投放了泡腾片。
尽管是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也并没有招来其他人的注意。
因为下药的动作完全可以做到不留痕迹,甚至只在一瞬间。
早前,一位海外博主就做了一系列科普。
下药者将药攥在手心,伸出手打招呼的同时,药就扔进了水杯。
还有在点单、拿饮料、不小心撞到桌角的时候。
下药者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药投入酒杯。
这还仅仅是这位博主练习了2分钟的成果。
不难想象,那些有意训练的老手会更让人难以防范。
而国内类似的水杯下药事件,并不罕见。
2018年,一男子在日料店内趁女生玩手机时,将药下在了女生的饮料里。
他的动作不慌不忙,行云流水,事后也表现得非常自然。
待女生神志不清,男子将其带入酒店房间实施了性侵。
除了水杯之外,任何食物和饮料都可能为下药者提供可乘之机。
比如将迷药放在果盘的西瓜上,引诱女方吃掉。
甚至,在没有食物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下药者还会利用女生的信任,引诱服药。
《大城无小事2021》的一个案件便是如此。
男生将迷药谎称是醒酒药,还说自己也吃了,降低女生的戒心。
最终,引诱女生吃了超过四粒的迷药。
在这种情况下,处处都是危机。
另一方面,迷药本身的隐蔽性极强,难以辨认。
常见的迷药种类中,一种是毒品。
比如,被称为「蓝精灵」「约会强暴药」的氟硝西泮。
它是国家明确规定的第三代毒品。
溶于水后,会呈浅蓝色,因此得名。
既然是蓝色,为什么又说它有极强的隐蔽性?
因为它会让受害者忘记自己被下药这个事实。
服用氟硝西泮之后,人体会产生「顺行性遗忘」,失去近期事件的记忆。
纽约The Cut杂志曾描述了一段女性喝下掺有氟硝西泮的酒之后的反应。
「那杯酒很甜,令我很放松,我聊天聊得很开心。但我的记忆似乎停止于此了。当我试图回忆那晚时,我只能想起我的朋友在戏弄我、我在大笑,周围的人都显得无比高大。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起任何事情。」
还有γ-羟基丁酸(GHB)。
这种合成毒品,在迷药产业链中被称为「听话水」。
它无色无味,比氟硝西泮更不容易被察觉出来。
更可怕之处在于,很难被检测出来。
低剂量的GHB会被人体代谢出去,根本找不到痕迹。
韩国N号房事件当中,就有犯罪分子利用该药物迷奸女性并拍下视频。
《女警》
另一种是国家管制的医用麻醉剂。
比如,「迷药之王」三唑仑。
它是我国一类管制精神药类,常用于治疗失眠。
却被不法分子违规兜售。
这种药同样无色无味,而且药效极强。
曾有一位记者亲身尝试过喝下含有三唑仑的
「失忆水」。
而在服用5分钟以后,他就能感受到药效起了作用。
二十分钟以后,开始感觉眼前开始模糊,腿像灌了铅一样。
而在这之中,他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记得发生的所有事。
但身体却处于无力的状态。
当别人拿走他钱包的时候,记者想反抗,但却反抗不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迷药会伪装成口香糖、饮料,香水等各种形态。
足够以假乱真。
这更让人防不胜防。
来源:极目新闻
尽管上述迷药都属于非法或管制类药品,但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对于有犯罪想法的下药者来说,触手可及。
在各种网购平台上,卖家会利用各种同音字逃避平台监管。
比如卖三唑仑的商家,会把名字改成「三坐轮子」「三座伦」等。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高校图书馆事件曝出后,也有网友指出搜索「红尘饮」「听话饮」「乖乖听」等依然能搜索到相关药类。
不过,目前已经搜索不到了。
这也算一个好的开始。
希望网购平台能够不断增加相关的违禁词,彻底约束住这些无良商家。
其次,搜索引擎也成为了泛滥的源头。
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曾发现,只要输入相关字眼,就会出现迷药的购买网站。
商城的商品非常齐全,GHB、三唑仑等迷药都有在售。
而且访问量已经超过667万人次。
难以想象,在这中间,有多少人买了,又有多少个女孩落入陷阱。
如今随着报道的发酵,这些网站已经搜索不到。
但只要输入特定关键词、暗号,依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购买渠道。
最后,这些迷药还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在百度帖吧等平台上,只需要发表一个求药帖子,就可以轻易得到渠道。
来源:澎湃新闻
除此之外,在外网上这类交易信息更是猖獗。
这些商家会光明正大的用迷药当头像。
而在发布的文案也带有迷奸等tag。
文字也更为露骨。
「得不到我就下药。」
「搞不定的女人我帮你解决。」
还配以许多被迷奸女性的视频。
这些商家根本没有把女性当成人看,毫无良知。
去年,许多网友发现推特上出现了大量卖迷奸资源的账号和视频。
还发起了#chinawakeup的活动,举报此类账号。
可惜并没有抵挡住他们的再次肆虐。
无良商家出没在网络的各个地方。
而且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难被彻底消除。
同时,他们的警戒之心还非常强。
在和顾客介绍产品时,无良商家总是回复一句,然后又迅速撤回。
在外网上,商家则选择通过加密性极强的软件进行回复和咨询。
而他们不仅逃脱了网络的监管,还逃脱了快递公司的监管。
比如南京都市报的记者曾在一次暗访中询问,碰到快递检查的时候该怎么办。
无良商家则回复说「报保健品就好」。
还表示「原盒原装发过来是完全没问题的」。
他们早已拿捏住了快递公司的所有条条框框,知道快递公司的验视设备只能扫描出是性保健品药丸和喷剂,所以才如此肆无忌惮。
除此之外,这些无良商家还组织了少则十人,多则两千人的交流群,在线教卖家如何使用,怎样控制用量等等。
还不断发展下线,让罪恶如蛆虫一般,生长壮大。
迷药产业链中,从卖家到买家,每一个行为都突破了道德的底线,令人细思极恐。
最为恐怖的是,在下药案件中,大多是熟人作案。
他们可能是同学,正如此次事件。
也有可能是尊敬的前辈。
比如纪录片《日本之耻》的主人公伊藤诗织。
在她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曾受过一位采访过安倍晋三的前辈恩惠。
伊藤诗织非常敬重这位前辈,但没想到在两人的一次见面,她被前辈下了迷药。
之后,便失去了知觉。
等再次有意识时,就发现自己正在被前辈侵犯。
还有可能是老师。
一位17岁的受害者,在上声乐课的时候,她被老师诱哄喝下了装有迷药的饮料。
随即昏迷不醒,被老师性侵。
多达10名女性被一名家教下药迷奸,并拍下视频或裸照。
事后制造醉酒的假象,受害者被蒙在鼓里。
下药者还有可能是亲戚。
在裁判文书网上,就有这样一个案件。
受害者因为拒绝了妹夫借钱的请求,就被记恨。
之后,在一次和妹夫见面时,被下了药。
万幸的是,在妹夫要求搭便车的时候,受害者没有同意。
而是和同事一起走了,没有落入虎口。
之后,也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甚至,丈夫也可能对妻子下药。
而在日本的一个节目《不经意间被下迷药的女孩们》中,就有这样的故事。
一名惯犯自曝迷奸妻子四年。
而背后的原因只是和妻子价值观不和,经常吵架。
于是,在周围人的怂恿之下,开启了犯罪的道路。
还有一名30岁的单身男子。
他的作案手段是和有妻子的朋友一起商量好,然后两人一起迷奸妻子。
还毫不知罪,口出狂言:
「我不过是借用了别人老公的东西而已。」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事件。
男子为了试验迷药的威力,他曾给自己的老婆下了一颗药。
患有不育症的丈夫,想找男同事「借种」。
这个提议自然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
但没想到,丈夫居然打了歪心思。
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趁机将下有迷药的饭菜喂给妻子。
然后找到同事,要求其与自己妻子同房。
所幸,妻子醒来并报了警。
下药迷奸的罪恶,潜藏得如此之深。
除了药物的先天特性,和犯罪手段的隐蔽性之外。
也与大环境对这类犯罪的轻视有关。
当药物被冠以「催情」「春药」甚至「改善性冷淡」的话术之后,它的恶意本质顿时被遮掩了。
在丈夫给妻子下药的案件当中,许多下药者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犯罪。
他们将这视为夫妻之间的「情趣」,甚至「延续香火」的手段。
而更为讽刺的是,在类似的新闻报道的评论区中,竟然有不少评论在求购买渠道。
一些群聊中,则有人明目张胆地分享意淫对象、直播迷奸。
说到底,罪案并不仅仅是极端个体的行为,它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性犯罪尤其如此。
非法产业链的存在,对迷药的美化,对不法之徒的纵容……
共同为犯罪制造了条件。
而在环境真正得到改变之前。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全文完。
2,66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