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年撞五四》 文/韩志敏(四川)

文艺天地

天命之年撞五四
文/韩志敏(四川)

孔子的“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是很多人相关年龄段志趣与行为的标尺。笔者天生愚笨,自然慢了半拍。天命之年还要换环境、调工作,在绝大数人眼里此行为系另类所为。亲朋好友大多难以接受甚至不屑一顾。
今天撞上五四这个日子,深感青春渐渐远去,除无奈别无他法。忆当年也是豪情万丈、激情四射呀,即使无收获可言。乐观向上自然是倍受推崇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态度。清早练了几分钟毛笔字,期间突然冒出“生命绽多彩,岁月不再来。常怀稚子心,何惧花甲态。”的感慨,权当着自我解嘲吧。
看来以后的日子不得不与孤独为伴,不被理解怎不孤独?那么好吧,接受它吧。其实拥有孤独,就会有宁静相伴。一个夏天的早晨,无人干扰的我,在名叫螺马店空旷原野上,看见不远处狭长河谷被薄雾淹没了,柔柔的、飘飘的,心情愉悦无以言表。而傍晚远看霞光下的四周,山峦重重叠叠,这不就是“苍山似海,残阳如血”的意境吗?孤独时,无限的自由,无穷的遐想,往日疲惫的心儿在天地间游走。远离喧嚣、远离浮躁,烦恼消失殆尽,这不是在享受生命?屈夫子书写《天问》的时候,苹果落地之际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也是这样吗?最怕的是假孤独,一见一丝热闹就乐不思蜀,又坠入滚滚尘世中,为名利所哭、所累、所伤而生不如死。
接纳孤独的前提就是放下杂念。按人的本性来自一个方向的无形欲望就让人承受不起。更何况杂念则是欲望纵横缠绕,哪能收获好日子。
有人说,生命的长度有限,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而杂念丛生心理很难承受,更会分散你的专注与浪费时间。何来生命的宽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疑是消极的,同一处景物站在不同角度去审视,必有不同的审美差异。同样的困难或挫折既然无法逃避,为什么不站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何苦与自己的好心情唱反调呢?还是叶帅的话发人深省,“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也言师者
文/韩志敏(四川)

师道尊严在中国践行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天地君亲师的排序无疑让老师的地位走到极至。可眼下的中国,教师演变成了谋生的手段,甚至还有人视之为弱视群体。历史上师者至尊的排序无可厚非,这是尊师重教的代言,只是不能把师生关系搞得那么有间距,而每个时代都应赋予其新的内涵,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其更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昌黎先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之说,现在看来是不全面的,其注重了师者教书的功能,却忽视其育人的功能,而后者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有人动辄以西方教育为蓝本全盘否定中国自身的教育,这是不客观与不辩证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本身就有值得其他民族学习的精髓所在,而各自的教育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扪心自问:西方教育中许多合理的、先进的东西当然值得借鉴。其赏识教育无疑回归了人的本性,西方的“我尊敬老师,更尊敬真理”的理念,确比中国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胜一筹,中国古人对老师除了畏惧以外还有盲目崇拜的成分在里面,而西方更理性。
当下的师生关系被视为朋友,这颇有见地,因为有平等,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才能  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不再是师者灌输的容器,而是宝藏  ,教师的作用应是去发现与挖掘。同时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路标,其知识、人品与一言一行无不塑造着他们,师者更是学生的向导,规范其行为,砥砺其品质,其对社会教育与引领作用永远举足轻重。至于把教师视为谋生的手段事实上社会上已有“共识”,这是不幸的。农民的一季庄稼完了,可明年尚有希望,而误导了学生却是无法挽救的。把教书育人等同摆摊设店,与塑造学生的灵魂具有高度讽刺。视教师为弱视群体更是全社会的悲哀!局外人这样认为无非用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来衡量的,正如有人说:“找不到工作就去当老师。”而老师自视弱视群众的话无异于自我贱踏。不可否认,今天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危的,全社会都在施压,这非教师的错,教师理应用法律等多种手段为自已争取权益而让教育环境宽松与和谐。
不少教师至今还劝导自己的学生宁愿无职业也不当教师,此言论对师者本身而言不可饶恕的,自我贱踏登上顶峰。这类老师无论专业知识多么精湛,其思想境界还得大打折扣,以其 昏昏 能 使人昭昭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绝非书生的一腔热情 ,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还不足以证明  吗 ?何况当下我们国家周边的严峻形势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巨大障碍。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社会风气不好,全社会都在叹息中指责,为什么育人的老师不率先示范,即使不能改变整个社会,难道改变家人与影响学生也做不到吗?
当然,教师并非苦行僧,也饮食人间烟火,执政者应具有战略眼光-——真正的教育与科学才能兴国,只有把最优秀的群体(德才兼备的人)吸引去献身教育事业,真正提高其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最让人羡慕、最受社会崇敬的职业,当尊师重教成为时尚时,师者才能真正有担当。中华民族才会真正有希望,写完以上文字才感到自己位卑言轻,可北大导师王瑶的话“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犹在耳边回响。

作者简介:
韩志敏,生于1971年,高级教师,巴中市、通江县诗词协会会员,校刊《红色的种子》主编,有散文、诗文在多家刊物发表。

 

 1,26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