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基本是卖给男性喝的,男性购买者,想得到的也基本是壮阳功效 保健酒助性,买卖双方情投意合 “壮阳”是刚需,保健酒主打的正是这个功效 我们常说“喝酒助兴”,现在可能要改成“喝酒助性”了。根据食药监总局的说法,目前可以确认15家企业的27种保健酒中,添加了西地那非(万艾可的主要成分,万艾可在中国更著名的名字是“伟哥”)。其余几十种保健酒,“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 “壮阳”,似乎是男人一辈子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很多男孩子在小时候,会听到父亲一本正经却欲言又止的告诫:男人,要多吃点韭菜!别问为什么,长大你就懂了!长大后,真的懂了——韭菜被中国民间认为是壮阳神物,有一个响亮的俗称“壮阳草”。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韭菜有“壮阳”的功效。它被神奇化,很大程度上和它垂直生长有关,坚挺的姿态和我们想象中阳具应有的气质一致。好比核桃仁的纹路长得像脑子,所以吃核桃就可以“补脑”。 看到各种在食谱上想尽办法要壮阳的趣味,商人一定伺机而动。中国的保健酒市场,最想要传达的效用就是“壮阳”,虽然截至目前,中国食药监部门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一款“壮阳保健品”,但不改买卖双方在这点上的情投意合。 卖方,号称入酒的是海马、淫羊藿、冬虫夏草、鹿茸等,但按照保健酒的价格来比对,显然这是自欺欺人。在食药监总局官网的数据库中查询,这次被查的保健酒在登记的功效中,没有一种为“壮阳”,却往往在宣传中暗示“壮阳”的效用,起“虎鞭酒”、“鹿鞭神液”这类名字。
部分涉事保健酒名单,看看这些酒的名字 买方,很多男人心心念念的正是能“壮阳”的产品,现在一边喝酒一边把这个需求给解决了,岂不更好?遗憾的是,他们现在知道后一定被气死,“我自己不会买伟哥吃,要你泡给我吃?” “伟哥”不可怕,“伟哥”添入保健品很惊悚 “伟哥”作为药物是伟大发明,但加进保健酒里则太荒唐 万艾可,本身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数以亿计的ED(勃起功能障碍)者的福音。作为药物,它的疗效全世界公认。很多国人不相信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物,却相信一瓶卖100块钱,宣称里面有鹿茸的酒,这本身就足够奇怪了。 既然万艾可是药物,就决定了两个特性。其一,它不是拿来日常服用的,而是ED患者用来治病的,通常在性生活进行前1个小时服用。正常男性,不需要服用万艾可,服了也不会“壮阳”。而把万艾可加入酒中,这就变成了一个日常饮用的保健品。 第二,既然是药物,它就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使用范围仅限于ED患者,而且明确禁止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服用。把万艾可加入酒中,它的售卖对象是所有人,其中必然包括不宜服用该药的人群。 这是从健康风险层面来说的,即使“伟哥”添入保健酒万无一失,商家的行为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蓝色小药丸”是伟大发明,但绝不应该加入保健品中 早就有研究证明,酒精会阻碍男性勃起。现在有人告诉你喝酒反而能“壮阳”,你信吗?至少伟哥发明后并且被加到酒里,人们信了。 保健酒加“伟哥”,很可能是行业性的整体沦陷 2013年,最高法表态,在保健品中添加“伟哥”,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属犯罪行为。但这似乎并没有震慑到这个行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被食药监总局通报批评的51家企业,几乎全是正规厂商;而确凿添加“伟哥”、涉嫌添加“伟哥”的保健酒,也是有正规批文的产品,甚至包括了久负盛名、5次蝉联中国保健酒品牌价值第一名的椰岛鹿龟酒。 正规企业都这么干,小作坊、贴牌产品会怎么做,只能去想象了。同时,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14年,全国所有生产保健酒的正规企业一共有100家,现在半壁江山沦陷,足见这是一种整体上的堕落。 随之而来的一个疑问是,这次保健酒被发现添加“伟哥”,又是来自专项执法检查,而非日常监管,更非事前监管。这些保健品是如何顺利上市的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保健酒的检测报告是送样检测,而非抽样检测。送去的样本,是厂家单独配置的达标的酒,你当然查不出问题。 不止保健酒,几乎所有壮阳类保健品都掺了“伟哥” 不仅仅喝下去的保健品加了“伟哥”,吃下去的,更是如此。不论是早已倒掉的赵本山代言的蚁力神,还是最近走红的纯天然秘鲁玛卡(各电商正在火热销售中),都被证明唯一的有效成分是西地那非。最讽刺的是,不少中药壮阳保健品,都被曝光加了西药万艾可。
这是当下最火热的壮阳类保食品,号称来自秘鲁,号称纯天然,其实唯一有效成分是“伟哥” 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至2015年中国保健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目前市面上所售打着壮阳旗号的保健品,九成加了“伟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马晓年证实了这个说法,他认为消费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食“伟哥”,无异于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其实是被开玩笑)。除了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服用“伟哥”外,其他人服用的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服用者出现“蓝视”症状,FDA也曾建议:若患者眼睛出现不适、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可是,当你以为你只是在吃保健品而非“伟哥”时,你的这种警惕几乎会降到0。 相比于严加监管,最重要的是破除保健品可以治病的迷信 保健品只能是食品,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药品,这是消费者最需要告诉自己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对保健品的管制松散,而美国对保健品严格管理。其实,正好说反了。在美国,保健品被称为膳食补充剂。根据1994年美国国会颁布的《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企业负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上市之前无需FDA批准,也无需临床试验。FDA只负责事后监管,只在相关产品出现问题后才去调查生产商。 反观中国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不仅有复杂的备案审批制,还动不动搞抽查。可是结果大家已经看见了,一如其他领域一样,法条严而执行松。除了可呼吁职能部门彻查执行过程中的渎职腐败行为,除了可呼吁司法部门有法必依外,更需要思考中国保健品出现这么多问题的根源在哪。 保健品是且只能是食品 根源在人的思维。很少有国人认为“保健品不是药品,而只是食品”。在购买保健品时,已经抱着治病救灾的心态,已经对保健品期许了和药品类似的预期。这既增加了自己购买的盲目性,也给商家虚假宣传提供了便利。而美国虽然放松对保健品的管制,却强制要求任何一款保健食品在包装上写明:这款产品,并没有经过 FDA的评估和检测,不能承诺用于任何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什么时候,大部分人能像看待大米一样看待保健品,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才能正本清源。
分享此页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