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我最喜欢的四部书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5/7/7

                            

    最近,在一次华文作协聊天会上,我发言中曾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四部最根基的书,那就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会上有的朋友就提出,能不能就这几部书,特别是老庄,将来在聊天会上也能谈谈。恰好又是在那个会上,《华页》的铁儿向我约稿。回来以后,我反复琢磨,如能在报纸传媒上,细水长流、深入浅出、联系现实地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内容,友朋之间切磋些体会,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几天以后,我在电话里和《华页》的铁儿谈了我的这些想法,并希望《华页》能给点版面。意料不到的是,铁儿是那样爽快、热情地认可,非常支持我的这些想法。

    当了一辈子教书匠,当然和书本打了一辈子交道。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我来说,“有神之笔”至今并未练就,书总还是读过一些的。但在我读过的书中,至今仍爱不释手、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生命安顿的还是那四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无论是个体的生命流程,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演进,总是要继承文化传统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不管学者们如何争论,恐怕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部书,谁也否认不了它们所洋溢出来的博大精深思想蕴涵。

《论语》、《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主要记载了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先哲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爱人”。他主张在“礼”的规范下,把“仁”的思想贯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孟子的思想属儒家正统,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的思想,用孟子自己的话来概括他的思想主张,就是“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ž滕文公上》)。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本善主张的是孟子,“道性善”的哲学主张,是导致他推行“仁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在这两部著作中,有许许多多的格言警句,阐述作人、为政的道理,人们可能没有通读它,但那里的思想与语言却被人们经久不衰的记忆、实践、流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先哲这感叹时光流逝的语言,曾经感发多少志士仁人热爱生命,奋发向上的思考;又如孟子在阐述作人保存“善心”这一点,曾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紧接着又说,一个人鸡狗丢了,还知道要找回来,怎么丧失了善良之心却不知道要找回来呢?那不太可悲了吗?真可谓循循善诱对人从善的告诫。读这些书,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刚健有为”,提升人的精神向上性。

《老子》、《庄子》乃是道家的经典。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以阐述“自然无为之道”为基础,为核心。有人说,一部《道德经》是对施政者所建言的“君人南面之术”,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道德经》中所论述的人生哲学,更表现了这位古代哲人对人类生命安顿的关怀,他那些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他把“贵柔”这人生哲学的核心主张,阐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比如,他在《老子ž55章》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说,事物盛壮了就要走向衰老,这叫做不守常‘道’,不守常‘道’必然加速死亡。“物壮则老”,真可谓发人深思的警句格言,我以为这段话,可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他描述了世界万物,总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一到它强大壮盛的时候,就开始趋于衰败。花开花谢、美人迟暮,虽令人惋惜,但它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一层是老子论述的前提,并非重点。第二,“满则溢,盛则衰”,如果一个人违背自然之道,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就犯下了事物发展的“太满”、“太盛”、“太刚”的大忌,这就是“不道”。因为,在老子看来,刚强者易摧,“坚强者死之徒”(《老子ž76章》),“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ž42章》)。实际上,这是正面阐述他的“贵柔”思想。第三,最重要的是点明“不道早已”。从不守常‘道’,加速死亡的论述中,去领会、把握老子“柔弱胜刚强”(《老子ž36章》)的人生之道。“柔弱者,生之徒”,遵循自然之道,永远保持、调节成一种“柔弱”的生命状态,才是世界万物最具生命力的表现。忆明珠在他的《居家闲话》中有一段很精彩的体味:“年轻时代我很讨厌《老子》,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纯是故弄玄虚。老来回想那些文字,才觉得它阐明的是如何使弱者变为强者,又如何使强者避免沦为弱者的大学问。对于老年人,如果你希望老得慢一些,老得好些,读读《老子》可能比读多少医书更有益。”

    《庄子》三十三篇,学者大都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杂篇可能大都是庄子后学所作。不过,《庄子》一书的思想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如果说一部老子《道德经》宇宙论、本体论的味道较浓;那么,《庄子》一书,通过“道”的论证,转化为关怀生灵的“心灵的境界”,侧重展示庄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所关心的是人生个体的生命、个体存在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概括来讲: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真人”,他们应该是“形精不亏”、“物我两忘”、“消解成心”;通过“朝彻”、“见独”、“心斋”、“坐忘”等修养工夫,能够进入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游乎天地之一气”(《齐物论》)的理想人生境界。

    略谈以上四部经典,只想介绍其主要精神,当然可谓挂一漏万。这些著作,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而且也是古往今来之美文。清代学者林云铭在《庄子杂说》中评论过《庄子》这部书,就说:“须知有天地来,止有此一种至理;有天地来,止有此一种至文,绝不许前人开发一字,后人摹仿一字。”这一评论虽有绝对、偏颇之嫌,但林氏所说的《庄子》乃“至美”之文,实在不为过誉。其它几部又何尝不是美文?今天重读这些先哲著作,不仅能启迪我们的作人之理,而且也绝对会是一种艺术享受。



手机版




上一篇:正是橙黄橘绿时
下一篇: 不忘生平之言

[文章搜索]


GlucoTrust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