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董乐山
- 外文名
- 麦耶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24年11月14日
- 逝世日期
- 1999年1月16日
- 毕业院校
- 上海圣约翰大学
- 职 业
- 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
- 出生地
- 浙江宁波
- 代表作品
- 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九八四》 著作:《董乐山文集》
194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受教于莎士比亚专家王文显教授、欧洲戏剧专家姚克教授以及专授新闻写作的彭望荃教授等学者 [1]。不到20岁的他,便以“麦耶”为笔名,蜚声上海戏剧评论界。他的第一首诗就被《大美晚报》副刊主编柯灵看中并刊出 [2]。
1949年全国解放,没有随他的朋友们离开上海,而是留下来希望在新中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1956年,新华社成立翻译部,董乐山担任业务秘书。除了完成繁忙的翻译和定稿任务外,还编写了几万字的《新闻翻译手册》。在《参考消息》工作了八年。《参考消息》的报头题字,也是经他再三斟酌选定鲁迅先生的手迹,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直沿用至2017年 [3]。
1961年被改正,回到新华社,身份却仍属“摘帽右派”。与其他几位好友开始《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翻译工作,该书1963年首次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内部发行,此后多次再版。该书确立了董在翻译界的地位,被一些大学的英文系当作翻译教学的范文。
1978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陈适五在外文出版局主持一本《国外作品选译》,专门刊登“某些有参考价值而篇幅过长或性质不合的材料,供领导及其他同志参考”,向董乐山约稿,他选择了《1984》。
1979年获得改正。
1982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美国卢斯基金会访问教授,负责接待他的是爱德华·耿教授,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抗战时期文学活动的学者,写过一部专著《不受欢迎的缪斯》,其中评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活动时就引述了许多董当年所写的剧评 [3]。
2001年,四卷本、140余万字的《董乐山文集》出版,李辉主编。文集收集了从他40年代以“麦耶”为笔名写的那些回忆、剧评、小说,一直到晚年写的杂文、随笔、时评。这套可称纯纪念性质的书只印了2000套。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的最精确、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5]。
《一九八四》获1985年广东地区翻译一等奖,《傅征业教授的颠倒世界》获1980年《文汇报》小说征文一等奖,《赛珍珠与林语堂》、《拂去历史的尘埃》分别获1993年广东报刊散文一等奖、1995年中美文学交流奖 [6]。
董乐山一生译作颇丰,写希特勒的崛起和灭亡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记录1944年8月解放巴黎全过程的报告文学《巴黎烧了吗?》、斯诺在陕北的记录《西行漫记》、实录1932-1972年美国社会变迁的《光荣与梦想》、东欧作家阿瑟·库思勒描写红色恐怖的小说《中午的黑暗》、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普及读物《古典学》、观照人文主义源流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美国报人斯通对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审判》、传播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卡赞扎基斯惊世骇俗的精神拷问《基督最后的诱惑》、以荒诞笔触嘲讽现实的黑色幽默小说《冠军早餐/囚鸟》。
- 文化的误读作者名称 董乐山作品时间1997-03
- 《文化的误读-学术随笔文丛》是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乐山。
- 边缘人语作者名称 董乐山作品时间1995-3
- 董乐山,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从十六七岁起就开始活跃于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在当时很多刊物上发表过散文、诗歌、小说和剧评。1946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进入新闻界工作,当过记者。1949年后,董乐山先生到北京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主持新闻翻译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转向翻译外国作品,他的第一部...
- 文化的休闲作者名称 董乐山作品时间1997-1
- 编辑推荐:本书是作者借外国一个题材来记述自己要说的话,也就是当今世界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社会的一大途径。
- 译余废墨作者名称 董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