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呆如木鸡”小议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5/8/5


   “呆如木鸡”是人们很熟悉的一则成语,那是形容人的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它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则寓言,然而,现在所用之含义与原本出处《庄子》寓言中的涵义却大相径庭。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很多成语,都有其语言发展中的变异性,但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理解这种变异与发展也是一种很有趣味的学习。
    《庄子》中的这则寓言是讲纪消子为齐王驯养“斗鸡”的故事。
    这则故事记载:纪消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见者反走矣。”
    《庄子》的这则寓言故事,显然是要说明一种事理。纪消子是一位养“斗鸡”的能手,但他与众不同,通过他四十天的成功驯养,给周王“培训”出一支听到别的鸡鸣叫,都没有任何反应,“望之似木鸡矣”(此句即为“呆若木鸡”的出处)。可是,就是这样一支呆头呆脑的“斗鸡”,吓得它的“对手”个个不敢迎战,见到它回头就跑。为什么呢?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这支“斗鸡”具备了所向披靡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那就是“其德全矣”。所谓“德全”,其表面意思是指德性的完美,实质上是指其神情淡漠,精神凝寂。这是一种训练,一种修养。如果,我们反过来再看看训练过程中的情况,即可知道作者强调“德全”的重要性。第一个十天,这支鸡方“虚骄而恃气”,“虚骄”者,无实而自骄满也。无实而自骄满,则不免挟气以协敌,故曰“恃气”也。意思是说,实质空虚而又神态骄傲。第二个十天,它还“犹应响景”,“闻响而应,见影而动,则是此心犹为外物所动也”,景同“影”。意思是说,听到别的鸡叫,或见到别的鸡的影子还会有反应,依然存有好斗心理。第三个十天,“犹疾视而盛气”,意谓怒目而视,盛气未衰,尚表现出一种斗志昂扬的神态。等到第四十天,训练完成,修炼成功,已是“呆如木鸡”矣!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故事,就是要说明聚敛“凝神”的作用。所谓“凝神”,乃是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精神状态,清心宁静,去掉一切旁思杂念,如同寓言中所说的去其“虚骄恃气”、“犹应响景”、“疾视盛气”云云。只有精神高度专一,作者把它形象地比拟为“望之似木鸡矣”,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作者用这一寓言,意在言外的告诉人们: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境界,可以说直接影响其行为的效果。为了说明此点,不妨再看一下《庄子》外篇《田子方》中一则寓言:这是一则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故事。列御寇乃是善射之人,说他拉满弓,还在臂肘上放一杯水,连射三箭,个个中的,他还能像木偶一般屹立不动。可是,伯昏无人(作者虚拟的人物)却评论说,你这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意思是,你这是“有心之射”,不是“无心之射”,“有心”者,即指杂念甚多,受外界干扰太大,不能说是善射。接着又说:“我想同你一起登上高山,脚踏险石,身临百丈之渊,你还有勇气射吗?”于是,两个人登上高山,伯昏无人踩着险石,身临百丈深渊,背对深渊向后退步,脚大部分悬在空中,招呼列御寇向前再来表演、试射,吓得御寇早已魂不附体,伏在地上,汗都流到脚后跟。最后,伯昏无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眩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伯昏无人的这段话,是对至人(得道之人)的神奇夸张的描写,其重点是“神气不变”,意思是说,即使上达青天,下入地府,也仍然神态自若,不为外界所动容。而列子并没有到达这种境界,没有这种修养,因此,人们所赞誉他的善射,只不过是“有心之射”,而不是“无心之射”,还不能说达到射术的极至。这里作者强调的乃是“不动心”的精神境界。
    《田子方》中所描述的伯昏无人的“无心之射”,在于说明“不动心”的精神境界。“不动心”,就能不为外界所干扰,即可无思无虑,又可不被凡人的喜怒哀乐、恐惧忧患之情所制约,“神气不变”,这是通往射术极至的关键。《达生》中所驯养的斗鸡所谓的“德全”,所以能够吓得其它斗鸡不敢应战,正是表现出一种“神气不变”,无所畏惧的“不动心”精神的表现。应该说,这两则寓言所表现的“不动心”的基本思想与庄子所宣扬的“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相一致的。但是,我们细心体察就会发现,上述两则寓言,无论是伯昏无人的“无心之射”,还是纪消子的驯养“斗鸡”,都带有很强的技能训练和现实的功利目的。功利目的可不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这一矛盾说明了:《庄子》一书中有些篇章是庄子后学所作,一方面它继承阐发了庄子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对庄子思想有所改造。庄子是以无心无情的态度,安然顺命,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而游;而庄子后学在他们的文章中,意在说明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超常的精神境界才可能有出色的技艺和成绩,显然,这一改造,使其思想更具积极意义。




手机版



上一篇:“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文学随笔
下一篇:惠庄有用无用辩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