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邓荣进散文集

豈可做無「心」之人

作者: 鄧榮進    人气:     日期: 2005/7/31


大學傳十章第七「釋正心修身」中談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我們先討論這個「心」,到底是指甚麼?過去上哲學課在研究「知識論」的時候,就談到這個「心」就是指我們區別事物的認識作用。假如我們沒有區別事物的認識作用,儘管有許多東西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都無法鑑別出來它們是些甚麼?雖然有各種聲音激動著我們的耳鼓,我們也分不清楚這些聲音對我們有些甚麼意義?雖然我們吃下了許多東西,也分辨不出它們的滋味。這種境界可以說是只有直覺而沒有知識。

當「心」不在焉的時候,「視」、「聽」、「食」對我們來說;只是我們對外界所發生的一種直接接觸,但還沒有知識對這種接觸與享受提出解釋,這種直覺我們稱之為「原始感覺」,這是一種「如墜五里霧中」的感覺,換句話說;我們對這些感覺還沒有區別的作用。但這種原始的感覺卻是我們「經驗與知識」的基礎。「經驗與知識」都是從這個原始的直覺狀態中,所分化出來的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狀態。我們的原始心理狀態是單純的,模糊的,攏統的。「經驗與知識」就是從這種單純的,模糊的,攏統的背景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複雜的,明確的,特殊的「經驗與知識」。例如;嬰兒都是先感覺到母親的臉龐,然後再由母親的臉龐中分出了她的眼睛,鼻子與嘴巴。

任何經驗的發展都可以簡略的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生理的需要」;第二個階段是「心理動機的滿足」;第三個階段是「精神價值的實現」。在第一個階段中,我們因為肚子餓會找東西吃,口渴會找水喝,這時候驅使我們活動的力量是生理的需要,像饑、渴與性慾等。這種生理的衝動與需要會讓我們去採果子,找水源與尋找異性,其結果是使到生理上的緊張狀態得到鬆弛。第二個階段是「心理動機的滿足」;由於第一個階段所享受到的豐富經驗,使我們漸漸由單純的生理衝動,變成了比較複雜的心理動機。我們不僅要吃飽肚子,而且還要吃的好一點,吃飯的時候還要用具精良,用以表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不僅要飲水止渴,而且還要品茗飲酒,不僅要結交異性,而且還要門當戶對,好讓別人羨慕我們,這種動機不但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滿足這種動機的方法,除了採取行動之外,還在思想上利用過去的經驗,來選擇一個適當的方式,經由這種先「思想」後「行動」的結果,是一種心理上的愉快。第三個階段是「精神價值的實現」這個時候推動我們追求價值的力量,是一種超越生理需要及心理動機的精神需要;我們會暫時放棄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從事一些讓人尊敬的工作,會像孔子與蘇格拉底一樣,去與學生們談論一些真理,追求一些真善美的價值,這種活動所得到的結果,會是一種情緒上的安定,思想上的融貫,精神上的調和與心靈上的安靜。

在經驗發展的同時,我們表達的方式也不斷的進步。最初,在有生理需要時,我們會以肢體語言來表示我們的餓、渴與性衝動,當發展到心理動機的時候,我們會用語言與文字來表達我們內心的需要,當我們的經驗發展到更複雜的 程度時,我們會哂脭道砘蜻壿嫷姆浠蚬絹肀磉_其中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表達經驗的方法,初步是哂寐曇襞c姿態,進一步是利用語言與文字,更進一步是使用數理符號。在經驗快速發展的同時,雖然我們的表達方式也在進展,但是卻沒有經驗發展的這麼迅速與複雜,因此當經驗發展到極複雜的程度時,我們往往沒有適當的表達方法。因此「辭不達意」,「盡在不言中」,「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等,都是表示我們還沒有方法表達我們內心的一種複雜的經驗。在宗教方面,例如佛教禪宗的不立語言文字,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十方諸佛所流露的無上甚深的奧妙真理,跟文字本身是沒有關係的」,不然怎麼會以拈花一笑的方式來選衣缽傳人呢?這種傳佛心印的經驗都是表示我們人類的經驗和心理狀態會發展到一個非常複雜的境界,以致於我們通常所應用的語言,文字及數理符號,都無法將這種經驗表達出來。我們接受宗教或法門,必需要靠「開悟」,僧燦與道信師徒心心相印,六祖惠能「一聞經語,立即開悟」,這都完全是靠性理相傳,口傳心印的。

大學「釋正心修身」篇中,一開始就提到「修身在正其心」,根據「大學探源」一書的作者;一貫道安東組高斌凱老前人的解釋是;「修養自身,必須先從正心開始」,這是說一個人如果心懷忿恨氣怒,則此心就無法保持平衡中正。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駭怕怯懼,則此心就無法保持平衡中正。一個人如果深深陷於玩樂之中,則此心也是無法保持平衡中正。一個人如果憂慮、患得患失,則此心也無法保持其本然之中正平衡。如果此心不在中正之本位時,就看不清,聽不明,吃也吃不出滋味,因此要修身就必需要將自己的心先正位。所謂正心就是將自己纏掛在憂患、恐怖、好樂、忿懥、情、愛、氣、恨、不安、焦躁的心回歸本位。如果一個人的心在以上的境界中,則我們的心就無法回歸本位,無法回歸本位我們就失去了區別事物的認識作用,如果對事物沒有認識,就無法「格、致、铡⒄梗簿蜔o法修身,如果連「修身」的工夫都做不好,那一個人還有甚麼用呢?因此活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我們豈可做一個無「心」之人?(辛巳年清明於奧克蘭北岸市藍色書屋)

 





手机版



上一篇:登山有感
下一篇:讀道德經觀徼章有感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