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手机里的茶

京剧漫谈之二

作者: 穆迅    人气: 5775    日期: 2016/9/2


      刚入大学,适逢全国现代戏曲汇演。学校安排我们新生到剧场实习,希望我们对戏剧艺术有个感 性的认识。实习内容无非就是门口检票、打扫前后台、观摩演出等。看戏当然是件最惬意的事, 尤其是好的戏,如酷暑饮冰啤。印象最深的应属李谷一的湖南花鼓戏“补锅”。那时的李谷一只有 十七岁。亮丽的嗓音,青春活泼的女娃身段吸引着我们,同学们评头品足认为这个小姑娘将来有 出息。但谁也没想到文革后她竟能出息到全国公认的民歌一姐。
      记不清是那个时候,还是晚一些时候,我还看了上海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海港”。李丽芳收 放自如的演唱令我讶异,如此高尖的京剧唱腔也能让她掌控得像演绎西洋歌剧那样轻松。尤其“进 这楼房,常想起……”那一教育韩小强的唱段,起伏跌宕的拖腔全靠腹腔丹田顶出。她那底气十 足,能在高音区域如雄鹰自由翱翔于万仞山中的表演,显示出她驾驭高难度演唱艺术的能力。
      更没有想到的是七、八年后我竟能站在李丽芳身边,被人介绍道:这是咱们剧组新分配来的大 学生。
      那一场见面至今仍记忆犹新。李丽芳正在扮戏化装,她从镜子里看了我一眼,说:“哦!大学 生,分到上海高兴吗?” 
      “不高兴。”我老实回答。我是北京人,自然还是想回北京。 李丽芳听了没再接话,很快转了个话题。 
      事后,陪我见李丽芳的马博敏(当时的剧组团委书记、方海珍C组演员,后来的上海市文化局 局长)对我说:“你怎么那样傻。你走后李丽芳很生气,说,瞧这个大学生架子真大,连样板戏剧 组都看不上!”这时我才知道我露了怯。
      李丽芳,出身贫苦,姐妹均以唱戏为生,姐姐李惠芳比她更有名气。李丽芳原是志愿军京剧团 主要演员,战争结束后全团转业到宁夏。文革前因演“杜鹃山”中的柯湘,被江青看中,特地调往 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任方海珍A组演员。B组演员是北昆的蔡瑶铣。
      有人说李丽芳比较“左”,我倒认为,她还算单纯。在那个特殊环境里,要保住一线演员的地 位,不“左”点恐怕很难。老旧的京剧演员大多只不过以唱戏为生,谈不上什么觉悟。她在那个位 子能体谅一般演员,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已属难得,就不要强求了吧。       她属于赎买政策艺人,工资较高,一个月大约四百四十块。我这个大学生一个月也才只有六十 元薪水,更不要说群众演员了。那时的上海出租车五元钱可坐很远。每当演出结束,李丽芳总会 问演员谁顺路可搭我的出租车。
      文革时期一般外地巡回演出,转场装卸舞台,李丽芳总是与演职人员一道搬运服装道具,直到 深夜。这在当时样板戏剧组主要演员中并非都如此。
      她穿着朴素。在那个衣装单一的年代,说她朴素,意味着她的穿著更加简单。总是洗得发白的 列宁装,没有印象她还穿过别的什么,我怀疑没准儿自打解放后就一直这身打扮。也许出于某种 原因她是有意的,但不管怎样,坚持下来也不容易。
      她虽然是个“老艺人”,谈吐中却少有梨园江湖味,哥们儿、姐们儿、插科打诨、斗嘴通常还少 见到她接嘴。这可能和她曾是志愿军京剧团成员有关,在那里大概也受过一番新文艺作风的熏 陶。
      文革后人们曾怀疑她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装革命”,假的。可是真作假时,假亦真。长期“做 作”下来,既不容易,也习以为常,不好吗?
      李丽芳离开人世已有段时间了,一切恩恩怨怨早已随她的故去而烟消云散。面对她的往生,留 在尘世的我们还是与人为善,多多记着她的好处吧。 
      高志扬,“海港”剧中的第二号人物。扮演者是赵文奎,那时虽已年近半百,但由于身材高大, 魁梧,是舞台上工人阶级的理想形象,故演出时仍站当中。他专攻铜锤花脸,嗓音声如洪钟,据 传他年轻时在京剧界有“东亚之雷”美誉。只可惜“海港”的唱腔不适合他演唱,调门较高,加上已 届中年,往往力不从心,稍有不适,嗓子就出状况。故“海港”拍成电影时改由李长春配音。更甚 者在七三年七一献演时赵文奎突然哑嗓子,整场失音,造成不良影响。好在赵文奎为人厚道,从 不恶语伤人,人缘较好。因此剧组领导也不想追究,事后就不了了之。然而自打那次事故后我很 少再听到他唱“海港”了。
      文革结束后,恢复传统戏演出,人们期望赵文奎能重出江湖,一展往昔“东亚之雷”雄风。但事 与愿违,忠厚老实的赵文奎,脾气却倔强如牛,死活不肯出山。领导、徒弟“N”顾茅庐,他就是 不为所动,依旧过着自我退休的闲清生活。我们都有点纳闷儿,这不像他平时为人的表现,老赵 怎么啦?
      回过头来再想,看似软弱的老赵,容易被人欺负。虽然表面上笑呵呵地逆来顺受,内心恐怕伤 得不轻。远离舞台也许是他反抗的唯一选择。
      文革末期和文革结束初期,“海港”剧组曾组织过小分队下基层为工农兵演出。赵文奎也登台献 艺,这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后的绝唱。照例他回避“海港”,却气贯长虹地演唱京剧“平原作战”中赵 永刚的“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永刚”一段。那激情而又张扬的气势,进退拿捏自如的信心,我们 又看到了昔日的“东亚之雷”。
      “海港”剧组还有一位演员值得书写,那就是艾世菊。艾老还健在,估计要九十多岁了。他在“海 港”中扮演唯一的反面角色——钱守维。艾老是“世”字班出身,专攻武丑,功夫了得。更让人敬佩 的是他能武也能文,口齿咬字清楚得连文丑演员都自叹不如。上了岁数后,艾老不能武打了,靠 着他精湛的表演和念白在舞台上仍旧能保持艺术的青春。 
      艾老之所以受人尊重,在于他对演出的敬业。仍旧是小分队演出,年近花甲的艾老翻跟头,拿 大顶活分得像个不知疲倦的弹簧。观众见“钱守维”也有武功,满堂喝彩。此时只有我们工作人员 看得出艾老的疲态。他在硬撑,在竭尽全力。此景此情,你能不尊敬他吗?。 
      别看他台上活灵活现,在后台他就像个泥菩萨,盘腿坐在道具箱上,闭目养神极少与人搭话。 人们知道他的习性也很少上前打扰。锣鼓响了,该上台了,他磕掉烟袋锅里的关东烟,穿好行 头,默默走到侧幕边。一声长啸,他疾步冲上舞台,似幽贼嘎然而止的亮相,两眼如鹰瞳摄物, 顿时换了个人。
      在生活中,演员就像普通人一样有着五彩缤纷的人生轨迹,有的耿直,有的柔弱。有的豪爽, 有的文雅。有的机关算尽,有的大大咧咧。可是一旦他们站在聚光灯下,面对观众,却个个视舞 台为自己的生命,尽管汗浸水衣(注一),痛箍盔头,银枪舞雨,粉袖生风。无不倾全力散尽才 华,春蚕吐丝般一场戏接一场戏地编织着美丽的艺术彩衣。
      京剧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只能在舞台上实实在在地看见。大幕关上了,一切就化为乌有。没 有记录,没有档案,只有记忆。她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靠的全是演员师傅的言传身教, 京剧行话叫“说戏”。师傅看中了你,收你为徒弟,手把手告诉你哪个锣鼓点上场,手势如何,眼 睛如何,好的师傅还告诉你,此时你扮演的人物心情如何。有天份的徒弟能融会贯通吃下师傅的 精华,自身消化,加以提升,进而青出于蓝,胜于蓝。京剧就这样一浪一浪地向前发展。
      所以,在浩瀚恢宏的京剧世界里,你只能这样说:没有演员,就没有京剧。 


      注一:水衣,一种纯棉做的中式白褂。戏曲演员通常在穿戏服之前,贴身穿上水衣,以防汗水浸 蚀戏服。




手机版



上一篇: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一)
下一篇:京剧漫谈之一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