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上善若水 —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之一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5/7/5


    “上善若水”,是《老子》第八章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圣人”的高尚品德犹如涓涓的流水。这“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道”的体现者,是道家追寻的理想人格。

    《老子》第八章,可以说通篇是对水的赞歌,而且是以水性喻人性。正如伟大诗人屈原写过的《橘颂》,通篇咏物颂橘,借以表现诗人的“独立不迁”、方正无私、志向高远的美德一样,老子在这一章通篇对水性的赞颂,推崇圣人的高尚品德,实际上就是对道家所推崇的“自然无为之道”的一种赞颂。请看这一章的全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圣人”的高尚品德犹如涓涓流水。因为水的品性是,润泽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即施德天下却不求回报,此其一;它停居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处,默默地流淌,与世俗之情总是好高恶下不同,此其二。“故几于道”,几,近也。就是说,这水的品性与“道”的特性很接近。为什么说接近而不说等同呢?原因很简单,老子只是以人们可以感觉、体察、认知到的,以宇宙万物中最接近于“道”的水性作比,正如《老子ž32章》所云“比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一样,因为这种比喻便于使人接受。道体是虚无的,水是实有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一物可与“道”来比肩的,所以,“道”可以为水,水可绝不等于“道”。此细微处,读来应需留意。紧接着老子在文章中,又具体描绘了七种水的善性:“居善地”,指水安于在卑湿之处流动,意谓圣人处世安于卑下;“心善渊”,“渊”,指水性的虚静深沉,意谓圣人心地深沉清明;“与善仁”,“与”,犹相与,指水性的施而不求回报,意谓圣人的交往只是施与爱心;“言善信”,“言”在这里似形容潺潺的流水或奔腾的江水所发出的声音,如人之言谈,意谓言谈坦率真诚;“正善治”,“正”,指水性的自然公正,以喻圣人为政;“事善能”,指水性虽柔弱,然能遇事圆通,任其自然,以喻人事;“动善时”,指水性顺时任运,应物变化,冬凝为冰,夏化为水,不舍昼夜。“善时”,顺时也,一切自然而然。以上对水的善性描绘,体现了老子对水的物性的细微、精到的观察,表层是“水德”写状,深层蕴涵在于表现“圣人”亦具有水的秉性,是“道”的体现者。处下不争、恬淡虚静、施于爱心、坦率真诚、自然无为,这些水的天性又是与“圣人”之心性相通、共同的。此章最后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全文的总括:正因为有了自然无为的秉性,才不会被世间众生所怨恨。

    一部《老子》在阐述自己的哲学主张时,往往以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哲理的体悟,去论证人生的道理。《老子》第八章,就是论述他的处世哲学“贵柔”主张的自然无为之道的。在老子看来,“不争”、“守柔”、“处下”,根本不是一种被动、软弱可欺的处世态度,柔弱最具有无限生命力,完全可以胜刚强的。比如他在论述“守柔曰强”的时候,多处以水为喻,“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意思是说,天底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它却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能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应该看到,老子思考的可贵,不在于他揭示出来的是否是“绝对真理”(迄今为止,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绝对真理?),而在于他对常人思维定势的打破。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只看到表面上的刚强者占上风的形势,而老子却从任何事物都互为联系且互相转化的观点出发,抓住水性虽有处下居弱的特性,却可因时间之力而“水滴石穿”,确能攻破天下之坚强者。难道这种思考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心底骤亮的感觉?难道不能启发人们变换一下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多变的人生?

    老子对水的秉性体认,也体现着一种可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历史上多少诗人赏爱“山水有清音”的美妙佳境。“山水清音”已成为历代诗人所写不尽的一个意象,在数不尽的诗人描写中,或蕴藏道家的清明虚静;或透视出儒家的清品高洁。“山水清音”在中国文化史上,简直成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一种象征。仅举唐代诗人的几首诗为例:山水诗人孟浩然有《万山潭作》,头四句是“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下树,猿挂岛藤间。”在情景动静的描绘之间,写出诗人那心清如水,心静如水。写他在清幽澄静的万山潭边垂钓中,被净化了的一份情思。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曰:“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诗人歌咏的是一股不知名的山中清泉,诗人心领神会它的自成天籁,内心涌动对山泉的赞赏。中间四句,分别描绘了这股山泉“映地”、“飞空”、“转来”、“分出”等任性自然而形成四种情态。这小小的山泉所打动诗人心灵、启动诗人灵魂震撼的,还在于他感受到了这大自然的气质与情操,“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意思是说,这小小的山泉虽可形具大自然的种种奇观,却淡泊安闲,并不图求世人的青睐,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纯净清澈,自然任性。这哪里只是一种玩赏,可说是人心与自然之间的细微的心灵感应,体现诗人人格精神的一种追求。大诗人李白在他“赐金放还”后的漫游中,于天宝十三年(754)游池州(今安徽境内,皖南风景胜地)时,见清溪和秋浦景色美不胜收,写下了多篇歌咏清溪的诗篇,其中有《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通篇写诗人对清溪水色清澈而又使人清心的感受。诗歌的头两句是说,清溪与众水不同,特别给诗人以清心的感觉,倾吐诗人钟爱的因由。中间四句又以新安江作比衬,突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这里却说,新安江哪里赶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随后又正面描绘了清溪之水,这里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两岸的群山。诗人说,如果人走在岸上,鸟在山中回翔,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一样。真是一个清澈透明令人神往的世界。最后两句,写出在诗人神往赞赏中,不知不觉天已向晚,深山中传来猩猩的啼叫悲鸣,这回荡在空旷群山之中、令人断肠的悲啼之声把诗人拉扯回到真切的现实中来。“空悲远游子”这结尾一句,就把诗人对丑恶的现实世界的悲愤和清醒的认识全盘倾吐出来。意在说明,那清溪之水可以照见自己的明镜之心,却洗刷不掉人世间的污浊,那声声猩猩的悲怆之音,岂不白白为我这个游子悲鸣了吗!我觉得,李白《清溪行》的底蕴就是表达了诗人厌恶污浊,永远持守清溪之水那般清莹透明的人格美和精神的圣洁。我更同意这样一种体认,“与其说诗人发现了清溪,不如说诗人在清溪中照见了自己。”

    道家从水性的感悟中上升到哲思高度,阐述了他们的人生哲学;诗人们却从诗思的审美的体验中,捕捉到“山水清音”这大自然与人心灵相通的人格生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手机版



上一篇: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读史扎记
下一篇: 没有文章了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