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扭转乾坤

海的味道

作者: 南太井蛙    人气: 3200    日期: 2015/1/24


 從小鎮克里夫頓到卡瓦卡瓦灣(Kawakawa Bay),十公里的路彎道極多,烈日下樹影在車窗上飛快掠過,牧場已呈旱象,草色漸黃,牛羊藏身樹蔭之下,惟見穿越田野的河溪奔流,輕快依舊,水聲歡唱如昔。
發現路邊的非洲百合(African lily)在這個夏天開得特別璀燦,且以天藍色為多。這種也叫「百子蓮」的球莖植物,生命力強,秋冬只生出長長的葉片,在路旁水溝,郵箱腳下或是樹叢側邊并不起眼,也沒有人去理會它。只有到了仲夏,待它長出了球型的花,濃密叢叢,朵朵与晴空一般的蔚藍,你才會驚羨此花的美艷。我最喜歡的,還是除了這一路非洲百合的藍花,尚有貼地而生的無名小黃花輝輝煌煌相映襯,不獨是藍黃二色的對比強烈,還足令路人感受到一股夏天特有的飽滿豐沛之生命力。
除了植物,動物與昆蟲包括那水里的生物,到了夏日也在努力生長,其中就有藏身卡瓦卡瓦灣灘塗坭砂底下的Cockles,一種名為「泥蚶」或「血蚶」的海貝。拾貝人擠滿了這個關閉數年之後再度開放的海灣,他們專注拾取泥蚶的身影,遠遠望去化為一片密集而細小的黑點,待行近才發現不少人是一家老小圍坐在水里,悠閑地摸取泥蚶。
泥蚶之多,出乎意料,在淺及腳踝的海水里,五指插入沙泥,便觸及泥蚶扇形的硬殼,它們通常都是十隻八隻聚在一起,挖出來便是一堆。我就地坐在水里,感覺到海水正在上漲,一條驚慌失措的小魚從我身旁掠過,它白色嬌小的身影,在黑褐色的泥沙上顯得很突兀。我幾乎沒有挪動,就在身邊摸取數十隻泥蛆,都很肥大,蘸著黑泥,閃閃發光。
Cockles,上海人稱它為「銀蚶」,粵人則叫「思蚶」,原來西方人也嗜食這種小小的海貝。早在十七世紀有過一句西諺﹕「warm the cockles of someone's heart。」而奧克蘭東區豪域(Howick)就有一處「泥蚶灣」(Cockles bay),還有一所名為「泥蚶」的學校。
紐西蘭盛產泥蚶,二零零九年商業捕撈己達三千四百噸,開放拾貝的海灘,奧克蘭市規定每人只准拾取五十隻。近年不斷發生因拾貝超出限額被罰款,甚至沒收車輛的事件,皆是貪心之過。假日去海灘拾貝,本是消遣作樂,与家人親近走進大自然,兼能得到大自然恩賜美味,適可而止,守法取之,意思意思,些少則足矣。如果存心弄它一大筆,甚至想把汽油錢也賺回來,既破壞生態環境,又違反法律,那就不是拾貝樂,而是拾貝罪了!這種心態的確須要調整一下。
原住民毛利人和南太平洋島民都喜歡捕食泥蚶,除了斐濟土著用椰汁煮蚶,最能突出這種帶殼軟體動物的鮮甜,我更愛按島民傳統執住兩蚶相踫,其一必碎,蚶肉連汁食之,那才是世間罕有的美味。背著青山,面向碧海藍天,夏日下安坐海水里即拾即食,不遠處一家毛利老小亦如法泡制,蚶殼撞擊之聲「篤篤」不絕於耳。一時間宛如重回魂牽夢繞的海島,與土著下海潛泳捕魚,在草屋前飲椰青水,肩上趴一條長尾蜥蜴,伴著琴聲過望海的日子,那椰樹与海風簌簌交語,今時今日回想起來,真乃近似天籟,遠勝天籟。
一位毛利姑娘過來看我等拾貝「戰蹟」,見我倆生食泥蛆,猶遇知音,喜孜孜手把手教蛙妻用刀尖開蚶取肉,果然一撬即開,我則踫蚶如舊,連啖數十枚,停不了口。
海濱遇拾貝友人相問﹕「生食泥蚶,味道如何?」
答曰﹕「極鮮甜,還帶一點泥沙的腥味,海風里的鹽粒,揉合渾成,是海的味道。」




手机版



上一篇:年輕而古老的奧克蘭
下一篇:仲夏登雪山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