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悲愴交響曲

作者: 李蘊    人气:     日期: 2012/5/20


         我是第三次去奧克蘭市中心聽音樂會,再次聆聽新西蘭交響樂團的演奏。

 

         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演奏的全是俄羅斯最著名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指揮和鋼琴師都是從俄羅斯專門請來的藝術家。這個樂團很有意思,他常在國外請指揮,電視廣告也用指揮打品牌。

 

        記得在北京我也多次聽中國國家各交響樂團和來自各國交響樂團的演奏,可是聽一場完全是一位元作曲家作品的音樂會,我還是第一次。

 

    在奧克蘭每次聽音樂會就好像觀看一次服裝表演。我觀察到陸續走進大廳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坐在二樓往下看真是白頭發一大片。他們都穿得非常正規、莊重、得體,這樣的服裝我平時走在街上是絕對看不到的。

 

        生活中的新西蘭人穿衣服非常隨便是出了名的,多是T恤、過膝短褲加腳下一雙拖鞋,這可能與這裡的鄉土氣息有關。因為幾乎每一家人都要推割草機,伺候庭院,有的人要養羊,養牛,放馬,遛狗。。。所以休閒裝才是最常見的。音樂會上則不同了,人們拿出自己最好的服裝,男的多是筆挺的西服,各色名牌領帶的帶夾閃著亮光;女的多數穿著各種顏色不同款式各異的西服外套和套裙,面料都是由各種講究的尼子料子做成。絢麗多彩的大小項鍊耳環,以及不濃不淡的素妝使這裡的女士們顯得氣質不凡。

 

        演奏開始了,首先是吹奏樂和樂鼓的齊鳴震得你激動不已;緊接著是提琴和長短笛交替,活潑跳動的旋律讓人想起了牧場裡的小狗和小貓。接著是激情澎湃的鋼琴協奏曲,以及抒情優美的以弦樂為主的浪漫曲。。。。。。

 

        指揮是一位近七十歲的老人,瀟灑的晚禮服也掩不住他有些彎曲的後背,只有不多的發須留在他的後腦下部。我笨想樂團特意把他請來指揮,一定是請他幫助樂隊提高對柴可夫斯基作品的理解吧。

 

         由於來自俄羅斯的鋼琴家一再被要求返場,他便同首席小提及一把大提共同演奏了“三重奏”,沒想到他們選擇了一首旋律極快技巧複雜難度很大的重奏曲,竟把音樂會推向了高潮。

 

         高潮過去是中場休息。我隨著人流來到前大廳。左側休息室三面牆上都鑲滿了落地的大鏡子,每次我都會看到好多歲數不小的女士們在鏡子前認真補妝,鮮紅的唇膏格外搶眼。記得在北京中國大劇院聽交響樂,劇院的富貴和豪華絕對是世界一流的,所有的設施都是頂級水準,就是鏡子少了些,因為很少有人在中間休息時再去補妝。

 

      

 

         幾個曲目過後,我所熟悉的《悲愴交響曲》響起來了。

 

         我所以能記得這個曲目,是因為一開始它用大管作前導,低沉,憂鬱,好像一個年邁的老人在喘著粗氣。然後轉入輕輕的弦樂,好像進入了美妙的家園,寬廣安寧, 無比溫暖。有文章說這是作者進入青春的回憶,從心底淌出令人暇想的幸福和甜美。緊接著是一陣狂風暴雨般的合奏,好像是突然回到了現實中,充滿了痛苦,掙扎,以至痙攣。樂曲表現出的內心衝突和“深不見底的絕望”通過一聲炸響的霹靂讓你驚恐不安,然後是孤獨的單簧管慢慢散去,低音弦樂慢慢帶給你淒切和無奈。。。。。。

 

         有人說柴可夫斯基的這首《悲愴交響曲》是寫給梅克夫人的。

 

         仁慈聰慧的梅克夫人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非常崇拜,她寫信讓柴可夫斯基為她作曲, 並付給他“稿酬”,用這個辦法幫助窮困潦倒又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大師整整十三年。他們相互愛慕傾心卻約定從不見面,他用音樂表述自己的情感,她用傾聽感受透徹心腑的愛。

 

         於是,《悲愴交響曲》,是梅克夫人認為最感動,最神聖的一部交響曲。

 

         兩個人的深愛直到梅克夫人的去世才結束。不久,柴可夫斯基也一病不起,他追梅克夫人而去,把偉大的作品留給了世界。

 

         在人類所有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愛情從來都是永恆的主題。各式各樣的愛情故事真是千千萬萬,可不知為什麼我最喜歡的是淒美的愛情故事。淒美的愛往往是悲劇,悲劇是深沉的,深沉可能是美的極致,極致的美會給人類帶去崇高與聖潔。

 

        

 

         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後迎來了午臺上《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我環顧音樂大廳四周。我敢說在座的聽眾肯定有城市的,有農場的,有知識份子,也有牧羊人,這是新西蘭的特點,你很難找出不同職業的差別。各色人群被音樂組合成一個靜靜的,陶醉在美妙世界裡的群體,他們的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這樣的氛圍顯示著人們對音樂的崇拜、虔誠和應有的尊重。

 

 

    處於腐朽沒落的沙皇時代,柴可夫斯基一生都在苦苦掙扎。他貧困、壓抑,嚮往正義和歡樂,卻深陷絕望不可自拔。他的音樂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呈現著他內心的分裂,心靈的脆弱和纖細的悲傷。一般說最後樂章應該是輝煌的,可這一章弦樂的旋律非常強烈,好像作者的心被巨大的悲愴所撕裂。

 

 

         有人說正是19世紀末那個絕望的時代創造了天才的柴可夫斯基,產生了他的偉大的作品。

 

        由此我想到了莫札特,他生前除了鮮花和掌聲外,還受到嫉妒,陷害,疾病和貧困的侵害。可他的音樂作品充滿了神性的歡樂,很少有痛苦和孤獨。即使是他最後的《安魂曲》,也充滿了與命運抗爭的高亢旋律;

 

         我又想到了貝多芬,他在晚年更是雙目失明,孤獨窮困,可他摸著鋼琴寫下了震撼世界的《第九交響曲》。他平衡著自己的痛苦,卻讓《歡樂頌》響遍世界。

 

         偉大是由苦難造成的嗎?

 

         世上受過苦難的人那麼多,可真正的藝術家又有多少呢?藝術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他能把自己的心靈放在“另一處”,放在他的自身之外。“另一處”沒有人世的紛撓,沒有現實的侵害,如《桃花園》寧靜,如“伊甸園”浪漫。“另一處”任天才馳騁,任情感奔放,如江河奔騰萬里,如滿天星光燦爛。所以,一部偉大的作品,與愛情有關,與孤獨和痛苦有關,與生死的較量有關,但不能忽視的,是與一顆在命運之外的心靈有關。借用余秋雨先生的話說,這才是一個偉大藝術家人格的形成。

 

        

 

         音樂會結束了,依然是一次次返場,依然是鮮花和掌聲,指揮與首席的擁抱,鋼琴家的舞臺風度以及首席小提的翩翩氣質,都讓我非常陶醉。

 

         我走出音樂廳,《悲愴交響曲》的旋律,依然響在遙遠遙遠的天外。。。。。。

                                                          2012/4/1

                                                                                       




手机版



上一篇:享受春天的北京人
下一篇:相親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