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對中華民族的基本認識

作者: 林慧曾    人气:     日期: 2011/11/9




身為中華民族一員,其實我們對自己的很多基本知識並非很瞭解,例如:什麼 “炎黃子孫”,“華夏”,“中華民族”等等詞彙.我們也許只知道這些是指我們的祖先和民族,但對他們進一步的含義,它們的來源,及其一些相關的知識也許就 不一定能說得很清楚。因爲這些都是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枯燥乏味,冗長繁瑣的研究題目。許多朋友過去身在國內對這些問題反而不那麼重視,今天我們榮升” 華僑””華人”之後,人家洋人朋友問起,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似乎有了進一步瞭解這方面知識的意願.

筆者也與大多數朋友一樣知之甚少,絕無班門弄斧的水平,只是希望與許多朋友一起,凴著對這些問題的濃厚興趣進行學習和了解而已。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讀者見諒和指教.

首先我們是在地球最大的一塊大陸——歐亞大陸的東方,太平洋的西岸有一塊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這一廣袤的土地,從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經過西藏高 原,向東南走向雲貴高原,橫斷山脈然後南下珠江三角洲;向東經四川盆地再經長江中下游到華東;又從天山,阿爾泰山向東經過蒙古高原及黃土高原到黃河流域, 華北大平原;在東北邊則從大興安嶺,黑龍江,東北大平原向南也到華北大平原;然後直達太平洋西岸的黃海,東海,南海。其地勢由西向東高度不斷下降,人口卻由稀薄逐漸變得稠密。

關於中華民族的起源,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爭論:第一個是外來説和本土說;第二個是一元論和多元論。我們通過了解這兩個爭論,可以瞭解關於中華民族起源的説法。

一,外來説

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他們從何而來?以現代考古學不斷發現,發掘及研究所得的成果,這一問題本已有了極爲明晰的無可爭辯的結論。然而一個民族也像一個人一樣,當你不得志之時,容易被人”看衰”,被人貶低。所以二十世紀早期,中國土地上生活的民族(一般指中國的主幹民族,漢族)其來源問題仍以外來説風靡一時。上世紀初法國人拉克伯里提出的“舊”外來說最爲盛行。此說現在讀來仍很有趣味性。拉氏認爲中國人是來自史前巴比倫[Babylon],巴比倫是古代文 明發源地之一,位于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底格里斯河[Tigris]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平原。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敍利亞,科威特一帶。拉克伯里等認爲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三百年,巴比倫的巴克族[Bak]酉長奈亨臺[Nakhunte]帶領其族人經過喀什葛爾,塔里 木河,崑崙山脈向東而去;奈亨臺被認爲就是中華始祖——黃帝(*Khunte發音近“黃帝”)。另一位叫沙公[Sargon],他在公元兩千三百六十年在 美索佈達米亞平原建立過阿加堤[Akkad]帝國,沙公曾教其族人用火焰去燒出各種痕跡作爲記事之用,拉氏等認爲這位沙公就是中國的炎帝神農氏 (*Sargon發音近“神農”);還有一位叫但克的人[Donkit]傳説他是創造一種型如鳥獸之爪文字的人,拉氏等認爲他是中國古代造字的倉頡 (*Donkit音近倉頡)。而巴克[Bak]本來是當時一個都邑名字,後來向東移去的族人用來作族名,拉氏等認爲這就是中國之所謂“百姓”(*Bak發 音近“百姓”)。至於中國的崑崙山[Kuenlun]是來自Flowerland,即“花國”,所以中國古稱華夏(華即“花木”,夏即“人”之意)除此之 外還舉出許多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國家其文明與中國文明相似之處:諸如歷法上年分四季,月有十二,節氣二十四小別法;十二音律法;干支循環法;會修築運河堤壩,會使用金屬,栽種小麥;還有楔形文字與甲骨文之所謂相似等等。

但以上之所謂觀點基本上讀者也能看出,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一些主觀臆測,許多説法破綻百出,牽強附會,沒有任何考古實物作爲依據,這是其致命之處,因此也很快被學術界所抛棄。

“舊”西來説還包括中國人來自埃及;印度;印度支那等等。但這些提法基本與克拉伯里雷同,都有很多缺陷,因此也只能是學術上一時的過客。

不過由於這些“學説”把中國人說成是西方或其他什麽民族的一個分支,很合一些國家所謂“學者”的心態。如日本人白河次郎就是倡導此類“學説”的積極分子。日本人長期以來曾特別喜歡用“支那”這個原先據“China”音譯的詞,(清末民初中國一些學者也有跟風使用)因爲這裡有個分支的“支”,所以他們說我們的 民族只是其他民族的一個“分支”,既然是”分支”當然就沒那麼先進?他小日本的和族才是獨立的“主幹”云!所以一個民族弱了,連名字也讓人家貶。當然也不 能說所有參與研究的人都抱同樣的偏見,或許有部分屬純學術見解。

由於“舊”西來説的明顯缺陷,更有人引用後來考古發現的成果,主要是新石 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的挖掘成果,搞出所謂“新”西來説。此說主要以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到兩千九百年之間)古人類用品為依據。因爲仰韶村出土的陶器有許多磨光彩陶,而這些彩陶與西方如意大利西西里島,希臘的啓龍尼亞,中亞的土庫曼(原俄屬土耳其斯坦),安諾 [Anau]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有相同之處,特別與安諾出土的更加相同。參加1921年仰韶村發掘的當年中國地質調查所瑞典學者安德生(Anderson)就說:“夫花紋式樣,故未必不能獨立創作,彼此不相連屬,然以河南與安諾之器相較,其圖形相似點,既多且切,實令吾人不能不起同出一源之感想。”

不管如何,“新”西來説有以實際發掘的實物作爲基礎,這是“舊”西來説所無法比擬的。問題是這種雷同還只是可能證明的一個方 面,隨着考古學的不斷發展,考古手段的不斷提高和多樣化,僅以部分甚至零星陶器的雷同就作出一個人種及他的文化的來源這一極端複雜問題的結論,當然顯得簡單片面而不可靠。尤其對於中華民族這個龐大而複雜民族的人種來源,應建立在對這一地區廣泛發現及挖掘不同時期的遺址,對所得遺物以各種現代科學手段分析化 驗,客觀綜合纔是科學的,可靠的。如果僅憑單獨這一點,那麽人們是否也可以說傳播路向是從仰韶村到安諾呢?

二,本土說

既然外來說在學術界已站不穩腳跟,説明中國人源自何方必有基於豐富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而下的新結論。數十年來有賴於中國以及國外考古界,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基本起源于自己的這塊土地,這一答案已得到學術界壓倒性的承認。關於中國考古界幾十年的豐富發掘和研究成果,中國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 生統計情況大概如下:

屬於猿人級別,發現化石的有:距今一百七十萬年雲南元謀直立猿人;距今一百一十萬年陝西藍田猿人;距今五十萬年北京周口店猿人;這一級別的還有湖北鄖縣,鄖西縣猿人。  

屬於早期智人級別,發現化石的有:(他們身體構造已與現代人相同)十萬到四萬年之間即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陝西大荔縣,山西襄汾縣,陽高縣,遼寧營口市,湖北長陽縣,安徽巢縣和著名的廣東曲江馬垻。

屬於晚期智人的,距今四萬年到一萬年之間舊石器時代晚期,發現古人類化石的有: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山西省朔縣,内蒙古烏審旗,遼寧建平縣,延邊安圖縣,哈爾濱市,廣西柳江縣,貴州興義縣,雲南麗江縣以及臺灣臺南市等。

應該說費孝通先生所列是已得到考古界,人類學界確認較爲突出重要的,還有一些尚未列出。例如1986年在雲南元謀發現的“東方人”據攷距今有250萬年,同 在元謀附近1987年發現人類左股骨化石(稱蝴蝶人)据攷有400萬年之久。這一年代比一般認爲人類發展史的300萬年還要遠久。

至於一萬年以内新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初期的遺跡,被發現挖掘的在全中國各地有 不下七千個以上,這些就沒有必要一一羅列了。

我們看到上述考古發現成果的是以百萬年,十萬年或幾萬年之前的實物發現為基礎的。這與“外來説”僅數千年又沒有實物或者僅以個別陶片之相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更重要的還有,通過對各個時期遺骨化石的研究,我們看到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這些人體個階段進化的化石沒有缺少環節,可以建立起完整的進化系列。而且從化石推斷他們的高度,體型特徵與今天蒙古利亞人種(Mongolian Race)的特徵有鮮明的相連性和繼承性。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海德魯加,德國人類學家魏登瑞的研究,現代中國人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鏟形門齒,如女性中國人只有3.8%是非鏟性門齒,而白種女性則達到70.4%。而在中國國内發掘的各階段化石都有鏟形門齒。這說明從遠古洪荒時期中華民族已繁衍生息在現今的土地 上,他們是蒙古利亞種。  

人類學的文化區域法認為文化的傳播若不受阻礙,則其向周圍各方的發展必趨於平均。文化如此,人種發展情況也是一樣 的;看現在世界蒙古利亞任重的分佈,西到中國的新疆,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東到南北美洲(印第安人);北到北極圈(愛斯基摩人),南到越南等地;其中間地帶正好在亞洲東部蒙古高原東南,渤海以西。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化石正出于此地,也是中國黃土高原,黃河中下游,渭河,汾河,洛河等發掘舊石 器時代早期,晚期及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密集的地帶(中國之所謂中原地區)。所以這一地帶就是蒙古利亞種發祥的地方,也是中華民族(她的主幹民族——漢 族)發祥的地方。以上可見在”本土說”面前,”外來說”是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三,一元論和多元論

現今中國官方稱之爲中華 民族的這一種族裏是由官方認可的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其中除蒙古利亞的黃種以外還有白種,如高加索種[Caucasian Race]的俄羅斯族;生活在西南廣闊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他們的祖先應該是馬來猿人;其他很多少數民族也不一定是來自北京猿人。其實還有沒被編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内的民族,如在河南開封,宋朝已存在未被認可為一族的猶太人(是白種人);在西安市有唐朝時從非洲來的黑種人,他們是尼格羅種(Negrold Race)。即使不計這些複雜情況,就漢族來說也是經幾千年與大量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混合血統種族。而在中國的廣闊大地上,又在距離相差如此之大的地方發現幾十萬年前,百多萬年前的多處人類遺骨。我們很難想象他們從遠古洪荒時代起,他們分散在不同自然環境的四面八方,他們的祖先怎麽可能來自同一個源頭。這 就是說中華民族的產生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四,中華民族的主幹民族,漢族的形成  

中華民族號稱五千年歷史,當然五千年 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已經存在。與其他人類的發展歷程相似;從幾百萬年前的猿人,到10—4萬年的早期智人,再到4—1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即舊石器時代,這段時 期極其漫長,佔人類發展史的99%還多。在這段漫長的時期裏,我們的祖先完全靠自然賞賜的採集,漁獵爲生。能以石頭,獸骨,獸皮,貝殼製造工具用品和飾 物,學會用火熟食並群居(母系氏族社會)。到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或中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有了主動改造自然的經濟;農耕和畜牧,除了磨製石頭更精外,學會制陶器及粗糙的紡織。  

公元前6—5千年,在黃河中下游出現了兩個東西相向的文化區,中華民族的主幹民族——漢族在那裏生活成 長同時也鬥爭融合。到公元前5—3千年之間,黃河中游出現以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為代表的仰韶文化,出現彩陶和更成熟的農耕文化。這時居住在黃河支流:渭河, 汾河,洛河廣泛地域繁衍生息的先民,應該是血統比較純正後來被稱爲漢人的先祖。公元前3—2千年之間是以河南龍山遺址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期,號稱中華民族祖 先的炎黃兩帝就出現在這一時期。炎黃兩帝的部族都是以後漢族的基礎,而在這兩個部族中,黃帝的部族又被稱或自稱為“華”或“華夏”這一部族名(“華”即 “花”;“夏”是人的意思)。可以説是漢族也是中華民族主幹的主幹。

以後進入鼎鼎大名的夏文化時期,中國第一個皇朝——夏 朝即建立在這一時期,約為公元前二千一百年。在此同時期,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即夏的東邊,從公元前五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存在一個青龍崗文化區,發展到公元前約一千九百年叫岳石文化,她們也就是所謂東夷文化或著名的商文化。商人西去滅亡了夏朝,後來又被夏的後人周所滅。所以夏,商,周(包括春秋,戰國)三代近兩 千年完成了華夏民族集團第一次一體化的歷程。在這一歷程裏我們民族大醬缸裏主要有黃帝的後裔,炎帝的後裔,蚩尤後裔,東夷殷商的後裔,還有次要的周邊民族 如;北荻,西戎,南蠻。他們形成了以後發展壯大成爲中華民族(漢族)最早的基本民族集團。

五,中華民族(漢族)的發展

爲什麽叫“漢族”,不叫“唐族”,“宋族”,“明族”。漢族一詞的“漢”字來自于中國歷史上有426年歷史的西,東兩漢皇潮。這個皇朝是由上述血統純正的華夏後人建立的,她是一個廣闊而強大歷時長久影響深遠的大帝國。以致其朝代之名被用於這個國家裏民族之名,直至現在。

漢 朝時期人民並不自稱漢人,即使漢朝以外的人也把他們稱之爲“秦人”。東漢開始出現“漢人”之稱,但所指意義比較狹小。据史學家研究,把中原的人稱之爲“漢 人”起于北魏。以東漢亡于公元220年計,三百年之後“漢人”才出現在後世傳記等書中,作爲對漢朝後裔,對中原人的稱呼。例如:公元550年渤海人建立的 北齊第一個皇帝文宣帝,他的兩個皇后爭權,其中李皇后為中原人,婁皇后為少數民族;有人想歸政于李皇后,文宣皇帝的母親不同意,她說:“豈可使我母子受漢 老嫗斟酌!”,這説明如李皇后這樣的中原人已被稱呼為“漢人”了。

其實在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其他血統的民族融入,那些被融入的民族,很小的可能連名字也失掉了或者本來就沒有名字。而作爲龐大的主幹漢民族來説,吸納包容了這些民族,血統變化了,文化上也會互有影響,可是漢民族的名字沒有變也不會變了。

史學界把中華民族(漢族)發展擴大分爲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期;秦以前,以炎黃兩帝最初形成的華夏係爲主干。夏,商,周三代到秦統一中國近三百年,東夷的全部,南蠻中荊吳的全部,百越的一部分,西戎,北狄凡近中原者多被融合(秦本身屬西戎)。

第二期;漢朝到南北朝,五胡亂華期間。這時以秦擴大後的華夏係為主幹被融合的有:匈奴,氏羌,東胡,西南的苗瑤,南蠻中的百越等有些部分有些全部。華夏後人在後期已被稱爲“漢人”。

第三期;隋,唐,五代,宋元期。這一時期以五胡亂華之後的華夏係為主幹,被部分或全部融的有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諸族。中原華夏主幹仍然被稱“漢人”。

第四期;明朝至民國,承接元以後更龐大複雜的華夏漢族融入的民族有滿族,蒙,囘,藏,羌,苗,瑤,傣等等,基本形成今天中華民族之宏大格局。

六,炎黃子孫,華夏,中國,中華民族

以上我們對中華民族形成之簡單歷程了解之後,再通過具體名詞的解讀深入認識一下有關概念。

炎黃子孫;据《史記》記載,炎帝姓羌(同姜),又叫神農氏,年代比黃帝還早。部落原居黃河上游陝西中西部的岐山,後順流遷徙到黃河中游。其部落精於耕種,交易,音樂,始創醫藥。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西方學者認爲他稱帝時間是公元前2697年,其部原居陝西北部黃陵縣橋山。后也順流向東南遷徙到黃河中游。相傳文字,曆法,算術,服飾,貨幣始於黃帝。

炎黃兩帝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曾有殊死一戰,炎帝部落被打敗部族融入黃帝部族。黃帝又與三苗首領蚩尤大戰于涿鹿,傳説黃帝以雷獸之骨擊打夔皮之鼓戰勝了蚩尤,黃帝部族更成了黃河流域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史學家認為黃帝的姬姓又是華夏的嫡派。所以應該說“漢人”最初最純血統來源於此。炎帝之羌姓次之,是最 早加入華夏係的。後來蚩尤的三苗部族也部分融入華夏係比炎帝又次之,所以中華民族稱之爲“炎黃子孫”。

華夏;“華”是“花”的古字, “夏”是“人”,“華夏”以現在的話來説其意為“花部族的人”,花是黃帝部族崇拜的圖騰,是黃帝部落自稱的族名。現代印第安人的部族有許多就是以動物或植 物為他們的崇拜物和族名的。如“綠葉族”,“黃樹族”,“狼族”,“雄族”等等。所以黃帝一族在遠古時代以花為圖騰及族名也就不足為奇了。黃帝一族是勝利者,新加入者如炎帝族人也以華族自居了。

“夏”是人的意思,是自稱。原始部落常以“人”自稱,如臺灣原住民中的太摩族,“太摩”就是 “人”的意思。“夏”字上半部表示人頭,中間的“目”字分開后就變成一雙手,下半部則是一雙腿。所以合起來“華夏”就是花族人的意思。數千年來中國人有許 多稱呼如“秦人”,“唐人”,“漢人”,而中國人來自“華夏”則千年不變。  

中國;外國人常以中國即中央帝國之意來證明中國人的自大;歷史 上是有統治者或其他人以爲中國真的是天地閒的中心,但也是他們地理概念的無知多於純粹的自大吧。中國之稱來歷久遠,古代黃河中下游漢人先祖集中繁衍生息的地方人煙相對稠密,相對于四面的人煙稀少很自然以爲他們的地方就是中心。他們那知道地球這麽大而且還是圓的。這些知識歐洲人不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嘛。商朝把 他們認爲居於中間位置,他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大邑商”稱爲“土中”即“中土”,對周圍各族稱之爲“方”。商代甲骨文還沒有“或”或“國”,到周朝的金 (鐘鼎文)文纔有。這兩個字是相通的,是指城邑。周初武王,成王時就出現了“中國”一詞,當時是指天子居住地或邑,與京師之意相同。後來擴展到泛指黃河中下游等中原地區。春秋時代“中國”兩字又是文化的概念,如“夏變夷者夷,夷而進入中國則中國之”。此後歷朝常以中國自稱,外族也以此名稱指中原這塊土地上的國家。隨着地域人口不斷增加“中國”所函的地理感念也越來也大,明神宗時羅馬傳教士利瑪竇[Mathew Ricci]在他的札記中已有“Ciumquo”(*此可能就是明代中國兩字的發音);Ciumhoa(*明代中華兩字的發音)兩字,說明對我國稱之爲 “中國”已很普遍。而且發音跟現在已很接近。“中國”兩字用於與外國簽訂條約,最先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中俄《尼佈楚條約》。既然國家訂立條約 也用,説明“中國”的概念已很明確。

中華;“中華”一詞起于魏晉,是從“中國”和“華夏”中各取一字而成。“華”也含尊貴之意,古時皇帝天子也對其尊禮備至的官高學淵之士就自稱“衣冠華族”.   

而後來“中華”就擴為對有此豐富文化的民族和他的文化的稱謂。如:唐太宗說他成功的原因是“自古皆貴中華,濺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這裡“中華”是指一個民族。公元382年東晉十六國時,前秦攻打南方的東晉,宗室符融對前秦朝廷諫曰:“國家本戎狄,正朔會不與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滅之。”這裡“中華”指的是文化。

當“中華”用於指地域時就與中國相同或僅指中原地區,如朱元璋北伐檄文中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這裡”中華”就相當於中國

中華民族;“民族”一詞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日本造的漢語詞句,一般指歷史悠久穩定的族群共同體。中國從日本引入後更復合出“中華民族”一詞。原僅指漢族,後來擴大為整個中國境内的所有民族。1913年西蒙古22部32旗的王公開會一致決議聯合東蒙古反對庫倫獨立(可見蒙古如無外力何至與中國分開!)其宣言云: “數百年來,漢蒙久成一家,我蒙同是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維護民國。”所以近百年共同反對外部侵略更促使“中華民族”涵義包容的廣泛化。梁啟超說: “凡遇一他族而立即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中華民族一員也。”所以“凡滿洲人今皆中華民族之一員也。”故“中華民族”一詞的出現是現代 的事了。

通過以上了解基本對中國及其民族的發展有了一個粗略的概念。可以說地球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歷史悠久,内閗不斷,分分合合;融生於閗,閗促進融;圍繞主幹,不斷壯大;最後卻成了一個血緣複雜難以分割的民族和國家。而且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這麽折騰,混到今天不但沒有亡沒有衰,近幾十年來還逐漸看到她的起色,而且強盛與富裕的曙光顯然已在視線。這不能不説是我中華之福了。

七,結語

中華民族的開化應該説是比較早的,在世界上大多數民族仍處化外之時,我們已有老子的世界觀,孔子的處世哲學,孫子的兵法,三國的謀略以及我們先民熟練的農耕經濟等等,他們的思維已是何等的複雜發達。可是幾千年的歷史分分合合,無數英雄鬥智鬥勇,殘酷殺戮競逐中原,可憐百姓無所適從不免也沉積了不少難以清除的習性和污垢。 幾千年前對華夏民族就有“蠻夷滑夏”的評價;源自女真的金朝世宗皇帝說:“燕人自古忠直者鮮,遼兵至則從遼,宋人至則從宋,本朝至則從本朝,其族詭隨,有自來矣。”又說“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等等。當然對於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這些“弱點”實在是無奈的結果啊。

我們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們是一個大陸性的國家,我們民族又很早就建立了一個周密穩固的封建制度。由於這種位置及制度的約束而過早背負了不少沉重的包袱,凝固了我們民族向前進取的才華智慧,使我們一方面固步自封同時又不思進取不善吸取學習。特別是科舉制度的長期應用,使我們民族的智慧精力幾乎全都放在純粹擺弄文字之上,我中華民族擺弄文字之純熟精巧,深奧玄妙,其作品寓意之深刻,真是很多現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難望其項背者!而尤其古代,近代一向搞自然科學的人少之又少,尤其在促進生産力發展的科學技術方面。當然這種情況百年前已開始改變,並試圖猛追,近幾十年大陸以外華人出現多位理科諾獎得主即為例證。除了理論學術在實際應用科學技術水平也得到充分的掌握和發展。二十世紀與西方相比各個領域大中華都屬後起,有些落後很多。到二十一世紀已有一些領域開始與西方處於同一起跑綫上。中華民族應在今後與世界其他先進民族的同步競相發展中重新步入先進的行列。今天我們已有了這種主客觀的條件和可能性了,當然在大陸,如果腐敗的學術行為能得 到有效改進的話。

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都是波浪形而不可能縂是直綫上升的,總會有起伏和沉降。中華民族產生幾千年後至今不衰,而且還是 今天世界強大民族之一,現在又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還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從世界人類發展歷史看到一個特點,那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速度的突 變,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人用了百萬年以上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先人們只是把文明從簡單的磨製石器,骨器進化到燒製陶器和簡單的紡織;從依賴 自然的漁獵採集進化到畜牧農耕;從血緣群婚進化到族外群婚,對偶婚。然而從傳説中的炎黃兩帝到有史跡文物可稽的夏,商,周三代,再到現在的中國僅用了四千 多年的時間。而我們的民族緊隨人類文明的前進步伐進入了今天的電子信息時代。與前者的百萬年相比後者的四千年所佔的時間比例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就在這薇不 足道的時間裏人類卻有難以想象的突飛猛進。而在這突飛猛進之中除了科學技術之外更可貴的是社會制度的人性化,今天的人民比過去享有無可比擬的得到法律保障 的廣泛權利。可以預見將來人類發展的速度將更快,人們除了能得到更加先進的物質生活以外,將可以生活在更加人性化更加寬容公平的環境之中。 不過這種環境恕筆者愚鈍,以筆者之見卻絕對不會是什麽共產主義社會。今後我們中華民族所面對的挑戰將是科學技術生産水平的提高,能源的發掘,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國防力量的提高和為適應這些發展而必須的人民素質的提高。素質的提高則包含文化科學知識,民主意識以及學會如何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融合。

(20/09—2011改完)

林慧曾(筆名宋林玫)先生是紐西蘭華人,他出生於中國廣東省,上世紀六十年代中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80年代初到香港生活。90年代初移民紐西蘭至今。從事寫作多年。他的作品曾在港、臺、紐、澳、美等地雜誌、報章發表。著有《重歸中華》一書,該書參加2010年臺灣國際書展。並在上述地區發行。曾在紐西蘭擔任FM90.6中文電臺節目主持及從事自由撰稿工作。現任紐華作協理事。






手机版



上一篇:福 利 漫 談
下一篇:門外漢談「主流」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