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移民留学

澳大利亚的中文报纸

   作者: 庄伟杰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同样生活在一个媒体时代。生活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伴随着移民留学热潮,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尽管生活繁碌紧张,但生活在海外的游子对自身文化需求并没有因去国离乡而消失,有歌词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大多数人对衣食住行、游艺交际的要求,再也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需求。丰富文化生活、美化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的普遍愿望,而且永远无法改变。
  我们知道,海外华文传媒是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华侨社团、华文学校、华文报刊) 之一。在新闻传播史上,它的地位也不容忽略。
  首先,它是世界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支系。
  据统计,目前世界华侨华人已近3000万,他们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既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保持着血缘亲情,又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着贡献。而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能力的问题,而且是跨国与跨文化传播中深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领域,也是海外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文化必有民族的传统、民族的心理,其表现是一种内在的韵趣。“她们是海外炎黄子孙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维系华夏文化,增加凝聚力的重要支柱,是海外华人华侨发表政见维护族群利益的舆论载体,是世界新闻传播体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澳洲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国度。自废除白澳政策之后,代之以多元文化为重心。早期的华人屈指可数,谈不上创报办刊,只利用周末或周日开设中文补习学校以延续华文的发展。曾几何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澳洲大地上,华文报刊庶几达到泛滥的地步,而且背景各不相同,实力悬殊,各领风骚,竞争激烈,前景不容乐观。在庞大的华文报业背后,有着某些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因素驱动,这同时也联结着中国未来的走向。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一、华人剧增华文报刊群雄并起

  据不完全统计,澳洲华人现已达到七八十万左右,仅悉尼市就占了一大半。讲华语在悉尼已跃居为除讲英文外的第一大语言。漫步在唐人街、卡市(CABRAMATTA)、艾士菲(ASHFIELD)镇等区,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已渗透到让人好像生活在故乡一样,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无论是来自香港、台湾或大陆,还是来自印支、新马或斐济,这些华人大多已加入该国国籍或逐步融进了澳洲主流社会,由于澳洲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提供不同文化背景民族以发展条件,因此,华文文化的传播也日趋繁荣,随之涌现的中文报刊杂志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华人读者群。
  在远离母体境况下的澳洲华文媒体,经过业者的辛勤耕耘,拓出一片新天地。不过,华文媒体的荣枯,同澳洲华人移民的兴衰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而且走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沧桑岁月。
  澳洲的华文报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据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刘渭平称,澳洲第一张华文报是《广益华报》(英文名为:The Chinese Australian Herald),早在1892年就开始筹办,1894年9月1日在悉尼正式出版。而在《自立快报》创刊之际,当时的联邦移民部长鲍格斯称,早在1884 年,澳洲就有首份华文报纸,比《广益华报》提早了10年。
  《广益华报》之后,又有《东华报》、《警东新报》、《民国报》、《平报》和《民报》等等。不过,蓦然回首,华文报纸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在20世纪70年代“白澳政策”废除之前,华文报刊几近式微。
  直至1982年《星岛日报》(澳洲版)创刊发行,犹如一阵春风,给当地华人带来了福音,澳洲华人从此便有了自己的一份正规日报。之后由于大批印支难民的涌入,华人的队伍日益壮大。1986年,一份新的周报即《华声报》终于诞生了。1987年,《新报》澳洲版崛起,翌年,《海潮报》又在墨尔本创刊。至此,华文报业在澳洲便初具阵容。
  据最新文献资料发现,有学者经过论证指出,最早的澳洲中文报应是《唐人新文纸》(英文“THE CHINESE ADVERTISER”),实物证据目前所见最早一期是1856年8月30日的第二十期,而发现同时产生的历史文献明确记述为1856年4月,由是推算,每周一期,第一期应为1856年4月19日。从现存实物看,此报最先,中文名叫《唐人新文纸》,然后改为《番唐人新文纸》,最后改为《英唐招贴》。这是至今发现的(打破以往观点)最早的澳洲中文报纸,可能也是现存最早的澳洲中文印刷品,并很可能是海外华人淘金地最早的中文报,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中英文报纸(报内有英文标题)。
  随着留学潮的汹涌而至,数万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怀着对故国文化的依恋,带着犁铧、种子和追求,在澳洲土地上掀起了一阵阵文化的热潮。他们中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人才济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渴求远远超乎于当地华人,部分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的人才跃跃欲试,在立足生存的同时,自觉地把华文文化推广到另一个高度和层面上。顿时,许多中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于是,澳洲的华文文化出现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澳洲华文文学从此抒写了新篇章。在林林总总的书报摊上,华文报纸与英文报刊比肩而立,成为都市的一道风景线。难怪乎纽省省长卡卜发出惊叹:悉尼的华文日报比英文日报还要多!

二、澳洲华文传媒知多少

  在澳洲,目前华文报刊杂志不算少,现存的大大小小报刊有二三十种。单日报有五家(其中一家《自立快报》已告停办)。最大且覆盖面最广的两家当数《澳洲新报》和《星岛日报》(它们与香港版有别,周末、周日合在一起出版),还有《澳洲日报》、《华人日报》;周报有十几家——悉尼出版的《新时代报》和墨尔本的《大洋报》、《华夏周报》(上述三家为收费周报),此外,免费周报有: 《海天物业报》、《华声地产》、《社区周报》、《华商报》、《今日新女性/车天车地周报》、《华文镜报》、《雪梨导报》(以上均在悉尼),《新海潮报》、《澳洲侨报》、《澳华导报》、《大华时代》、《广告天下》(以上均在墨尔本),《多元文化报》、《华人商报》、《大洋报》(以上均在布里斯班),还有堪培拉的《首都华文报》,阿德雷得的《南澳时报》以及《澳大利亚时报》等。
  杂志有:《汉声》、《动态》、《综合周刊》、《好杂志》、《原乡》、《女友》等。
  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澳大利亚中文广播电台、2AC澳大利亚华人电台、新世界电视台、悉尼中文电视台和政府资助的SBS电台华语组等。如流星般曾经辉煌闪烁过光芒的部分报刊杂志,因种种因素制约,处于“冬眠”状,如《自立快报》(已易手,改名为《华人日报》),杂志中90年代之初中期的两大重镇《满江红》杂志、《大世界》月刊亦然。此外,还有同一时期的几份由留学生和新移民创办的杂志如墨尔本的《焦点》、《新移民》,悉尼的《中国文摘》、《潮流》等,周报中有《华联时报》(后转手易名《澳华时报》)、《东方邮报》(后转让易名《东华时报》)、《唐人商报》、《时代报》及一些免费周报均悄悄地来了,悄悄地去了,“不带走一丝云彩”。但它们曾一度为华文文化在澳洲的弘扬,为华文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在高科技浪潮中,澳洲华文网络的人士也不甘让华文报纸一枝独秀。前几年已有先行者创立网络版和网站。在报纸方面,前述的《澳洲日服》的 www.ausdail.com.au先走一步。而悉尼也有“网上唐人街”、“澳大利亚新闻网www.acnews.com.au”,墨尔本有 “www.eyah.com.au”等。这些先行者有的属玩票性质的,有的属于懂电脑和融资的,刚开始均不容易。传闻“咿呀”网站经营者连电话费支出都成问题,后来它得到澳洲主流社会投资方的支持,便有了发展机遇。
  进入1999年末和2000年初,澳洲华文网站日益兴盛。如“全球华人新闻网标榜www.ccee.com.au”是中英双语新闻网;“你好网站 www.nihao.com”,以中国新闻为主。此外,还有“国家连线网站www.ccee.com.au”,以及后来居上且属同一网络的“上上全球中文网www.uptopup.com.au”以及财经、地产、旅游、华人社区团体等网站,如常在报上宣传的“佳来财经网站www.cinon.com.au ”等。  有人估计,澳洲中文网站不下百个,至于自己搞个人网页玩玩的,更是不计其数。这等热闹情景,就像此间一篇文章所说的:澳洲中文网站的发展势头,就像悉尼的冬季一样,还是那般阳光灿烂,温暖甚至有点酷热。翻开中文报纸的社团版,时不时有新网站创办的消息,与各个大大小小的社团一样,点缀着华人社区的繁荣。

三、澳洲华文报刊的特点管窥

  已经形成自身格局的澳洲华人报刊各具特色。从整体上看,几乎仍停留在俗文化的层次上,从个体而言,又各有千秋,但它们都拥有各自的读者群。
  在海外,尤其在商业社会中,要办好办妥一份报刊谈何容易?从上述介绍便可看到,一些报刊能持久办至今日,一些报刊却几经波折而再度复生,一些报刊却半途而废而一蹶不振,一些报刊可能还在酝酿创办之中。但无论如何,能投身于此行业者其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办报纸有办报者的苦衷,办刊物有办刊者的难处,能生存下来本身是极不容易的。除两家大报《星岛日报》、《澳洲新报》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着外,《澳洲日报》(原《华声报》系周报)一改过去乏善足陈的局势,是从摇摇晃晃中慢慢蜕变成日报的。《华人日报》属新生事物,还在考验中尝试,其锋头甚劲,尤其是文艺副刊最本土化也最丰富。其他的报刊杂志,经济实力并不怎样,个别甚至是白手起家,支撑它们更多的是凭主办人的耐力和毅力。

  以竖排(近年则横竖兼顾)设计版面的《星岛日报》,倚恃着星岛集团本身在海外建立起的崇高威望,依然老成持重,在新闻报道和采编上保持自己的传统。其主要读者群大多来自港台的移民和海外的老华侨。其副刊从香港版拿来为主,另辟少许版面刊登本地作者文章,旨在争夺读者市场,从其中占很大分量和篇幅的“香港新闻”和“港台娱乐”版可以看得出,它仍然是一份“香港式”的澳洲华文日报。以横排设计版面的《新报》,其中的副刊虽然也采用香港版,但在采编上较为新颖现代,它面向的读者群主要是来自各地的新移民,目前每周辟一文艺副刊版“澳华新文苑”。曾几何时,它成为中国大陆移民和留学生的首选,该报对澳洲当地新闻和华人社会的消息反映迅捷,生活资讯分类广告傲视同群。尤其是《新报周刊》,往往抓住每周的热点话题或新闻焦点进行探究追踪报道,颇具代表性,给读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此外,《澳洲日报》也在寻找和把握机会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屡变戏路,处在一种不确定性状态。从新闻采编的准绳来看,似乎还缺乏自己固有的特点,其潜力有待挖掘。《华人日报》则在寻找自己的新思路、新定位,着力开辟新市场。
  在众多的杂志中,最具有特色和层次的当算曾经风靡一时的《满江红》。这份从月刊走向双周刊的杂志,创办五年多时间,始终倡导文艺性,“文心诗弦”每期必有,这是其他报刊所缺乏的。在澳洲华文文学还处于沉寂的局面中,率先力倡文艺性,独标风采,这是需要冒风险的。作为一家最早创刊之一的杂志,《满江红》杂志曾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在华人社会中影响广泛。1994年1月初该杂志率先在悉尼举办“首届中国图书文化展览会”,为广大读者提供和了解祖国文化出版界的最新成果打开了通道。另一家由数位热心文化的留学生创办的,在读者中反映较好的《大世界》月刊,其特点在于能紧密联系当地华人与留学生关心的本地时事消息,并加以追踪报道,其中刊登的部分文章和文摘受到读者的欢迎。另一家在墨尔本创办的《新移民》杂志,则注重以反映新移民在澳洲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种种风貌为己任,并提供许多有关移民政策的信息,为新移民在澳生活排忧解难,是一本融实用和信息于一炉的月刊。遗憾的是,这三家当时最叫响的杂志,皆因种种遭遇和因素而先后收场。此外,还需一提的是两本在墨尔本出版的免费双月刊《汉声》和季刊《海外风》,这两本杂志的共同点是较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它们是来自印支的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的老华侨创办的,为一批老华侨文化人提供了自由的园地。尽管这两本杂志有点老气横秋,但水准尚高,每期的时事评述和文艺园地皆有精到的篇什,最近似乎也不见露面。

  在林立的报刊中,周报、周刊可谓最多。单以提供商业性信息为主的免费报刊就有十多家。其中《综合周刊》除了刊登广告外,还有部分篇幅登载每周专题和特稿。由留学生创办的《信报》,除刊登商业广告外,多少刊登一些时事新闻。
  同样的,创办不久的《大洋报》,也在苦苦挣扎中过日子,这与资历最老的周报《新海潮报》在办报的方针策略上泾渭分明。前者较注重于对东方文化讯息的介绍,后者则在民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广和传播;前者的读者对象似乎偏重于留学生新移民中的文化人,后者涉及面较广,主要面对印支华侨读者兼及留学生。它们各有其长短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澳洲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各大小华文报刊在艰难中经营,努力开拓,多已具有一定的成绩。只有具备相对稳定的质素,既不哗众取宠,又适应于不同层次的读者,否则将失去其吸引力。

四、竞争激烈的澳华传媒前景堪忧

  澳洲华文媒介之所以在十多年间,如波浪此起彼伏,喘息着阵阵涛声,可以说是一家躺下去另一家又站起来,个中缘由相当复杂。据中新社原任澳洲首席记者王永志先生观察分析,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①澳洲多元国策给华文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②华人移民急剧增加,华人经济、文化力量全面提升,为华文媒体的崛起提供了物质、人才和市场等必备条件,拓宽了发展空间。③华人在英语主流社会存有身份焦虑,因而对拥有自己“话事权”的华文传媒有所倚重,而趋同意识又使华文传媒业呈“滚雪球”般的发展态势。
  在这个高度商业化娱乐化的消费时代里,一切似乎都陷入了光怪陆离的喧嚣中。澳洲华文媒体固然有它存在的基础和原因,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叫你上天堂,让你去办报;叫你下地狱,让你去办报。”这句俚语便是对海外报人最巧妙的形容,相信传媒同行是感同身受的。而且,它必须承受市场和读者的大浪淘沙,接受同行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对于大多数传媒来说,要站稳脚跟谈何容易。即便是目前已立足的报刊,从长远看,也喜忧参半,夜长梦多。
  首先,在澳洲工资等各种开销极贵,而且高税率,假如一旦新闻纸类涨价,这对那些同仁报尤其是Free(即免费赠阅)者的报刊打击最重。尽管有的报刊及时应付,担心因为影响力和发行量而影响到广告效益,硬着头皮强撑,吃力又不讨好。从新闻质量上看,所有报刊与主流报刊还相差甚远,究其源盖于真正吸引读者的内容还是故国家乡的人和事。至于一些小报小刊,主要靠大量摘抄国内和港台报刊的文章,有的现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转载下来(一无版权纠纷,二不用付稿酬,能省就省)。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上上网的人数日益攀升,读者需要的是有独家新闻和自家特色的报刊,对传媒的要求即期望值在不断增加。
  其次,从以上分析观察,问题的最大症结便是读者市场难以扩大。尽管近些年来尚有大量中国人移居或留学海外,但新世纪以来几乎所有西方的移民国家皆开始缩减移民数量,澳洲更是充当马前卒,而且对新移民设置更为苛刻的经济限制等条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人向海外寻找发展机会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热衷,而在海外读中文的人数(包括洋人)固然有呈上升的趋势,但毕竟还是有限,对华文报刊来说难成大气候。那些“变异”的第二、第三代华人庶几已成“香蕉人”,能说中文却根本无法专心或真正去读,对他们的期望只能是能忆认做为父母的是侨居国的国民的同时,也能知道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就够了,因为对于他们,所谓故乡的兴趣和情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等前辈来得强烈。如是,对华文报刊无疑是一种最现实的困惑和挑战。
  再者,即便是现在,大多中文报刊也不过是依靠着华人这一边缘族群的惯便,才得以维持。边缘社区相对于主流社会而言,其中的惯例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什么都便宜(节省),首先广告便宜(比英文主流报刊便宜程度有天壤之别);另外是工资便宜,几乎所有华文报刊的从业人员,其工资水准均处于下游,与主流社会同业人员相距千里。虽然现在的劳资纠纷尚不多闻,但总体而言,华人因经营市场的局限,基本学会从(澳洲)现行的法律中赢得自己的权益。其实,在海外,无论吃文化(餐饮业等),还是读文化(报刊业等),华人经营者每走出一步,都是备尝艰辛的。赢了固然幸运,输了大不了兜着走。
  世纪之交,澳洲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的政策,对亚洲语言教师进行招聘,让5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学到六种亚洲语言中的一种。因为多掌握一种语言技能能使澳洲下一代有更多的机会富强。由于近年来华人移民迅速增加和政府采取“面向亚洲”的政策,政府拨出专款在全国23所大学开设中文、日文等亚洲语言系,不少中小学还将中文列为第一外国语。华语同时也成为一些大企业求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及在职训练的重要课程。据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澳洲认识中文的人将会更多,况且来自大陆的数万名中国留学生已基本定居澳洲,但愿那时中文报刊将会为更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澳洲人所熟悉和喜欢,并对中华文化在澳洲的真正弘扬和发展畅通渠道。
  然而,作为曾在澳华传媒领域叱咤风云,也在艰难中折腾过的一名同行,本人深有感触并且认为,澳华媒体(报业),看上去欣欣向荣、场面热烈,其实却暗藏危机。譬如《自立快报》因亏损惨重而易主,《东华时报》也突然关闭,《澳华时报》因经济不支亦告休眠,《澳洲侨报》则因销售问题而改成免费赠阅。因此,与其说澳华媒体在澳洲的传播是一个“异数”,还不如说是一个“变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预言,华文报刊的美丽前景不在海外,而在海峡两岸四地(大陆暨港台澳)。

[1]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页。
[2]方汉奇:《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序》,转引自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澳芭子、芮珠兰:《唐人新文纸:最早澳洲中文报研究》,载墨尔本,《新海潮报》1997年8月21日。
[4][5][6]参见王永志:《走近唐人街》,见《澳洲飞去来》,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新西兰房地产


上一篇:淮工牵手新西兰高校 招收中新双学士考生
下一篇:新西兰:留学生技术移民的真实情况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