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无性恋女子内心的挣扎和挑战
- Author, 林琳 (Lara Owen)
- Role, BBC女性事务记者
戴安·谢来自上海,才20出头。她第一次注意到自己无法感受异性吸引力是在荷兰留学的时候。
当时她跟大学的一名荷兰男子约会。事后,她一点也感受不到两性之间的性吸引。为此,戴安感到非常茫然与困惑,因为两人的相处还是充满浪漫情调的。
于是,戴安上网搜索了一下到底是不是自己有问题?这一搜不要紧,戴安发现了一个叫AVEN的网络(无性恋能见度和教育网络,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性恋社交群体网络。
在研究了什么是无性恋的定义之后, 戴安忽然恍然大悟,这不说的就是自己吗?
研究人员通常将无性恋定义为不受到性吸引,或是对性行为缺乏兴趣的一些人。据加拿大心理学教授博盖特(Anthony Bogaert)估计,他们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 中国研究人员估计中国的无性恋人数近1000万人。因为根据最新数字,中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大约有10亿人。
戴安本人不觉得没有性吸引是件坏事。她对此并不担心,也无法想象自己能跟人做爱这种事。她觉得没有性欲反而让自己更自由。戴安认为,性爱毫无意义。
中国无性群体
在人们对同性恋、双性恋这些字眼已经不再陌生之后,无性恋也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视野。
目前,中国已经有数个非常活跃的无性恋网上论坛。论坛的成员举行经常性的活动和交流体会等。
戴安说,作为一名中国无性恋女性,最难的还是如何告诉父母真相。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家庭。 儿女的婚姻大事对父母来说是头等重要。如果自己的子女不想结婚、生子恐怕大多数父母都难以接受。
戴安多次试图告诉父母,有一天她妈妈终于明白了,并保证不再给戴安施压,让她嫁人。但是,戴安的父亲仍然固执己见。她父亲认为只要戴安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会产生性吸引。
总的来说,大多数人对无性恋者还是不理解,他们会问一些问题,然后对此不以为然。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有人开始研究无性恋的现象,但大多数人对此仍然缺乏知识和认识。
戴安觉得如果能够不需要结婚和性来繁殖后代,那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戴安说,自己虽然有许多亲密朋友,但可能自己注定会孤独一生,因为她觉得很难找到一个跟自己一样的无性恋者来组成一个匹配的浪漫婚姻。
浪漫与无浪漫倾向?
在中国一些广为人知的社交媒体网站上可以搜到无性恋者的社区群体,例如豆瓣无性恋群体有超过一万名用户。此外,在知乎、微信以及 QQ上也都有数万名成员的无性恋群体。
中国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为这些无性恋者撮和婚姻的“媒婆”,例如:www.wx920.com。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结梅过去五年,专门研究中国无性恋现象。
根据黄教授的研究,其实还可以把无性恋再细分为几大类:例如,具有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romantic asexuals)和无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aromantic asexuals)。
那些浪漫无性恋者虽然彼此之间没有性吸引,但却能感受两人之间的浪漫情怀。这种关系可以在异性之间发生, 同时也可以在同性之间或是双性之间发生。
还有一种叫泛性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panromantic asexuals)。他们不受对方的性取向所约束。
就是在无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中也可以再细分。比如, 有人更喜欢友情。还有人对人无法产生一丝爱意,包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父母等。
二人世界的挑战
一位名字叫煦的北京女孩自称自己是泛性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她的男朋友不是无性恋者。她告诉男朋友自己是无性恋者。两人至今仍保持恋爱关系。
但她坦诚,维持两人的恋爱关系非常艰难。因为她男朋友有正常性欲望。如果她不想发生性爱,她男朋友会尊重她的意愿。性行为会让煦感到别扭和不舒服。
虽然她觉得两人没有性也能维持一个令人满足的浪漫关系。但一碰到性这个难题,并且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则十分艰难。
尽管如此,煦对无性恋现象表示乐观。她认为无性恋也能过的开心。但迄今为止,她还未能彻底向父母坦白。 因为,每次她试图告诉他们时,他们都不会当真,并对此一笑了之。
歧视与耻辱
根据中国2015年对无性恋者的一次网上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0%的无性恋者为女性,大多数人受过高等教育。
据黄教授的观察,许多中国男性对这些无性恋女性持怀疑态度。 这些男子有时会发表“如果你跟我发生性行为,你就会感觉不一样了”的观点。
黄教授表示, 这其实也是一种性别歧视。
目前,丁克家庭(DINK,只有夫妻二人的世界,双收入,没有小孩)越来越流行,也许它会成为无性恋夫妇的理想家庭模式。
而活跃在网上的各种无性恋群体的论坛,为这些无性恋少数群体提供了一个相互支持和交流的平台和渠道。
对仍属于少数派的无性恋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能有人跟你一样,分享你的体会,并理解、支持和接受你。
插图:Sumi Senthina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