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彩虹摄影


首页 >

人物 | 鲍勃·迪伦: 从不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人气: 2236    日期: 2016/10/16





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 The Best of The Cutting Edge 1965-1966: The Bootleg Series, Vol. 12

想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民谣歌手Bob Dylan,不单让苦等多年的村上春树粉丝们惊讶不已,连文学圈中的人恐怕也会直呼意料之外。


的确,他是民谣摇滚歌手,是电音玩家,还是不羁的画家和流浪者。在人们的惯常印象中,Bob Dylan应该是舞台上镁光灯下衣著光鲜的明星,是万众瞩目的偶像,与独坐书斋中冥思苦想的写作人相去甚远。


但别忘了,Bob Dylan是一位出色的词作者,而民谣与摇滚乐的歌词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诗的,无怪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在宣布颁奖缘由时说:“他在美国民歌传统内,创造了全新的诗性表达。”



美国总统奥巴马为Bob Dylan带上奖牌  图:美联社


其实,早在1996年,美国诗人Allen Ginsberg已经提名Bob Dylan争夺诺贝尔文学奖。在推荐信中,他这样写道:“音乐与诗是两相关联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它们帮我们恢复了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在Ginsberg看来,诗歌能够以象征等手法,揭示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那个隐秘的、沉睡的世界,这与二十年后诺奖委员会对于Bob Dylan的评价如出一辙。


除去表意的隐晦及含蓄,音乐与诗歌的另一项共通之处是对于节奏与韵律感的注重。诗歌讲究精炼,错落有致,抑扬起伏恰到好处,而音乐又何尝不是关注节奏与节拍的艺术?Bob Dylan得奖后,有人将他与古希腊诗人荷马并置谈论,这无疑有些过誉,但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半个世纪里,Bob Dylan以及他的同道藉由民谣这一形式,在全新的语境中复兴了“吟游诗人”(bard)的传统。




吟游诗人活跃在十八世纪之前的欧洲,是一些流浪诗人和歌手将部族中的传奇英雄及其故事写入歌中,带著这些旋律游走在乡间与山野。且不管吟游这一古老的职业是否能为唱歌作诗的人带来足够的收入,单看“吟游”二字,其实颇能看出些浪漫的意味来。以天为盖,以地为庐,无所畏惧,坦荡自在。世人谁不期待这样斗酒诗百篇的日子,只是囿于俗世种种,做不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罢了。


在我看来,吟游诗人之所以为人称许,一则因为他们不羁自在的生活方式,二来也因为在他们的诗作或歌曲中,总是爱憎分明的:爱纯粹,爱美善,憎恨一切虚伪、狡诈、言不由衷的言行举动。而这两项特色,同时出现在Bob Dylan的作品中。


还记得那首《随风而逝》(Blowin’ in the Wind)吗?这首歌是Bob Dylan的代表作,创作于1964年,正逢越南战争时。歌中的句子,例如“炮弹要多少次冲上天空,才能永远被禁锢在炮膛”以及“究竟还要经过多少牺牲,才能让他知道有太多的人已经死亡”等等,都有鲜明的反战意味。而他另外的代表作品,诸如《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以及《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等,也都是反叛意味浓郁,不循常理的例证。




请不要忘记,这位1941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苏必利尔湖畔的传奇音乐家,原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他因为读了英国诗人Dylan Thomas的诗作,深受感动,于是以诗人的名,用作自己的姓。Dylan Thomas那首众人皆知的作品《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中,开篇便是震撼人心的一笔: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我不知道Bob Dylan初读此诗时怎样的年纪,但我想,这几句,几乎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了。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上一篇:他19岁辍学开杂货铺年赚367亿 如今是刘强东房东(图)
下一篇: 她生在移民家庭 靠做家务成美国第二大女富豪(组图)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