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彩虹摄影


首页 >

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无限创想与意志胜利(图)

   人气: 2121    日期: 2015/12/27



北京时间12月22日9时29分,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成功发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发射10分钟后完美回收一级火箭,创造了历史。一级火箭的回收将大幅降低发射费用,廉价太空时代即将到来。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表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能为商业航天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次“史诗般的胜利”背后是往昔连续的发射失败,与对埃隆·马斯克意志力的极限考验。

  奇幻亿万富翁


  1995年,马斯克成立了Zip2,做媒体电子业务,帮助全国性的网络媒体与地方化的商家合作,将产品地方化,客户包括《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这一年,互联网的泡沫刚刚开始,还没有人知道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网络创业公司的价值会直蹿云霄,动辄达到数十亿美元。1999年,康柏的AltaVista部门用3.07亿美元现金和3400万股票收购了Zip2,马斯克的个人资产超过2000万美元。那是硅谷不断诞生一夜暴富神话的时代,他购买了一套1800平方英尺的公寓,一辆价值百万美元的迈凯轮F1跑车,还有一架私人小飞机。

  





  位于美国加州霍索恩的空间探索技术公司总部


  1999年,马斯克马不停蹄地创立了一家叫X.com的电子支付公司。2000年,X.com收购了Confinity,更名为Pay Pal(支付宝),实现了安全的网上支付,马斯克是它的最大股东,拥有11.7%的股份。2002年10月,eBay用15亿的股票收购了PayPal,PayPal正式确立了马斯克在硅谷的地位。他与彼得·泰尔(Peter Thiel)共同创立的PayPal,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创业家,包括Slide创始人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YouTube创始人陈世俊和查德·荷里(Chad Hurley)、Yelp创始人杰里米·斯托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这批人被称为硅谷的“PayPal帮”。马斯克也开始诠释打上他个人烙印的硅谷极客精神,叫思维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打破一切知识的藩篱,回归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这与他的物理学出身又密不可分。事后看,2002年恰好是互联网泡沫即将达到最大的年份,爆破在即,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马斯克在泡沫顶峰实现了套现,实现了财富最大化。刚刚30岁出头,他已成为硅谷又一位年轻的亿万富翁,个人资产达到1.5亿美元。

  




  埃隆·马斯克


  青年得志、活力最旺盛的年龄与以惊人速度获得的巨额资本相结合,总会发生点什么。马斯克对自我的认知迅速重构,他跃入了新贵阶层。就像硅谷,财富不断激励着更大的科技雄心和更飞扬的想象力。马斯克膨胀爆炸的躁动的年轻意志最终被安放在了他童年的幻想与庇护所里,那就是浩瀚的外太空。

  进阶2.0:“太空极客”

  2012年5月,名为“猎鹰9号”的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整个宇航界为之震动。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架私人所有的商业运输飞船进入了一直由国家垄断的“国际空间站”。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平台正式开始其太空之旅,取代了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补给货物和人员。这家公司叫SpaceX,首席执政官是埃隆·马斯克。科幻故事始于10年前。

  




  22日SpaceX公司发布的火箭回收照片


  事情来得偶然。2001年,PayPal打算上市前夕的一天,马斯克与他在宾大的老友阿迪奥·睿西(Adeo Ressi)开车从纽约驶向汉普顿。睿西也刚在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中捞到了一大桶金,他们开始思考怎么处置这笔财富。“当我们开始谈到太空时,就像讲了个笑话,这太贵太复杂了。”睿西回忆说。又开了几公里,却又想,“可能也没那么贵那么复杂吧”。开出纽约时,“我们决定,去全世界转转,看看太空里有没有什么能做的”。马斯克于是打开电脑,登上NASA网站,搜索NASA的火星计划,什么都没找到。“我以为它们已经在去火星的路上了,结果什么都没有。”马斯克回忆说。一个月后,正在犹他州的航空航天顾问吉姆·坎特雷尔(Jim Cantrell)接到电话,电话中的人介绍自己是一位“互联网亿万富翁”,要跟他谈谈。“亿万富翁”在电话里畅想,“我要把人类变成跨星际物种”,然后要求“周末见一面”,还表示:“我有私人飞机,可飞去你家。”坎特雷尔回答:“不,我们在盐城湖机场见。”

  




  22日SpaceX公司发布的火箭回收长时间曝光照片 

  一切就这么开始了。马斯克跟坎特雷尔见了面,一拍即合,当即决定组团研究一下去火星要花多少钱。睿西说,当时想的只是,“买支火箭,装只老鼠或粮食作物,送上火星,引起公众关注,告诉全世界,有两个有钱的家伙能去火星。除此之外,别无他念”。他们开始全世界地逛火箭商场。先是在巴黎安排欧洲卫星发射联盟Arianespace的人在卢浮宫对面的顶级酒店会面,“包下了整个顶层,开了60个小时会,30个小时派对”。但欧洲的要价太贵,他们只好转道去俄罗斯。马斯克得到的信息是,俄罗斯有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一枚700万美元,原打算买3枚。“俄罗斯人每人面前两瓶伏特加,每两分钟举一次杯,喊着‘为了太空’,‘为了美国’,把我们全放倒了。”坎特雷尔回忆。去了4次,最后一次,马斯克带上2100万美元现金,俄罗斯人说:“不,小男孩,我们说的可是2100万美元一个,你的钱不够吗?”于是,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马斯克对坎特雷尔说:“我想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

  




  SpaceX公司发布的火箭回收照片,火箭接近着陆点


  2002年1月,马斯克在里约热内卢的沙滩上度假,他开始研读一本书,书名叫《火箭推进基本原理》。他是物理系毕业的,但从来都不是什么火箭科学家,但他最终读遍了坎特雷尔的大学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计划进度表。

  一位叫汤姆·穆勒的火箭工程师接到了马斯克的电话,他是美国最大引擎制造商TRW的液体推进器专家,制造过世界上最大的发动机引擎。马斯克询问了火箭的造价,把穆勒招到了麾下。同样接到电话的还有在波音公司当了15年德尔塔(Delta)火箭测试主管的蒂姆·布萨(TimBuzza)、麦道飞行公司里主持“大力神”火箭的结构设计师克里斯·汤普森(ChrisThompson),他们一拍即合。很难相信,企业巨头和NASA里最顶尖的一批火箭工程师都受到召唤似的来到了硅谷。一位TRW的工程师日后回忆,马斯克的卖点是“做实际工作的自由——造火箭”,而不是“成天开会,设备批条一等数月,搞办公室政治”。这位工程师说,他曾经“消耗在明知没有前途的项目上,精神都被拖垮,现在终于解脱了无聊”。一位NASA出来的工程师则回忆,在NASA,“几年时间耗在一个小研究上,却根本不知道火箭造到了哪一步,而在SpaceX,马斯克每周五向大家汇报火箭进度,感到在参与人类的历史进程”。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马斯克参观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

  回到洛杉矶,马斯克把公司更名为SpaceX,开始向家人、杂志记者、好莱坞明星和他身边所有的富人朋友宣布去火星的想法,他说他将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私人公民,说“这是45亿年来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将自己的触角扩张到地球之外,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机会”。他高调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有人问,为什么要追求名气,他回答:“如果人们不知道我是谁,就没有人会卖给我零部件。”马斯克与乔布斯有着根本的不同。乔布斯走向小的极致美,马斯克走向更宏大的雄壮美——他要造汽车,造太阳城,造火箭,狂人般的宏大工业英雄主义创造宏大新商机。他喜欢谈“让人类跨星际”,“在宇宙中求生存”,“火星殖民”和“新世界”。实际上,做着星际航空梦的硅谷高科技亿万富翁有很多,他们形成了一个俱乐部群体,被称为“太空极客”和“新太空资本家”。他们的童年都热爱科幻和太空探索,少年时目睹过阿波罗登月,他们的财富级别让他们可以玩卫星和火箭,他们有钱在得克萨斯、达拉斯和华盛顿州买地做发射基地,也有钱雇用最优秀的工程师和购买价格不菲的零部件。他们坚信“莫尔斯定律”:技术以幂次方速度更新,价格则快速下降,但火箭业却违背了定律,成本越来越昂贵。他们还有社会理想,要让大众也能获得太空信息,享有太空权。当然,这背后是巨大的未来商业。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包括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与比尔·盖茨共同创立微软的保罗·艾伦(Paul Allen)、《毁灭战士》游戏的制作者约翰·卡尔玛克(John Carmack)、老一辈的互联网企业家吉姆·本森(Jim Benson)和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他们的太空情结与好莱坞相互呼应,斯皮尔伯格、卡梅隆等都乐于为硅谷造势。探索太空的努力已经成了硅谷新贵的地位象征,新游戏规则是:“有一驾‘湾流V’豪华飞机不算什么,现在得有一支火箭。”这股力量的崛起,吸收了曾经环绕在政府资助的太空探索壮举周围的能量与热情,也让私人资本进入太空从想象开始变得可能。极客精神也进阶到新的层次,他们现在要叛逆与对抗的是NASA、大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大集团波音公司,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巨型组织的官僚体制。

  




  2013年3月1日,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通过“猎鹰9号”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号”商业货运飞船,搭载货物超过1吨

  太空极客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有自己的哲学纲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XPrize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基金会主席叫彼得·戴尔蒙蒂(Peter Diamondi)。201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丰裕:未来比你想象得要好》的书,是对1967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遥相回应。20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建立在资源稀缺的基础上,《增长的极限》因此认为,人口的增长最终会导致地球不可承受。21世纪,硅谷则以它与生俱来的科技乐观主义宣称,尽管人类历史有灾难兴衰,呈幂数增长的科技却一直在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着普通大众的生活质量,通讯技术、互联网、人机交互、生物医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无一不在将过去贵族乃至总统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未来,到2050年,人类的人口总数将接近100亿,对地球究竟能否承受,悲观派与乐观派仍争论不休。而硅谷给出的解决之道是,消除稀缺性,让丰裕变成可能。那些新崛起的亿万富翁和科技慈善家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探索外太空,都是通往未来之路。灵光乍现的那一瞬间,马斯克把住了时代脉搏。5个月后,他个人出资1亿美元,共筹3.2亿美元投入公司,两年半里,追加5000万美元,造出了“猎鹰1号”。就像西南航空、戴尔和纽柯钢铁这样的创新企业一样,SpaceX并没有大型的研发实验室,没有博士军团,没有政府资助,做的不是基础性的科技创新,采用的是成熟技术和设备,创新之处却在于生产流程中所做出的一个个成本最小化的小改进。马斯克的雄心是,把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发射费降低九成,在未来把10万人送上火星,进行星际移民。成本是核心的核心,有没有专利并不重要。“猎鹰1号”用的主发动机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只有一个燃料喷射器,很老,但很可靠。

  在SpaceX,任何省钱办法只要有效,都可一试。财务很灵活,只要可能降成本,就批预算,买设备,上了5000美元的申请单,拿到马斯克办公室亲自批,说明理由即可。创业企业,每个人都是股东,都想方设法省每一美元。他们没有买新的经纬仪跟踪火箭轨道,而从eBay上买了个二手货,省下2.5万美元。第一截按设计应可部分回收,雇一个专业的火箭打捞公司要25万美元,但也有能处理敏感设备的商业打捞公司,一家公司同意打捞,只要6万美元。一些火箭工艺设备已在美国领先的民航工业中应用,从市场直接购买就行,无需再像其他国家那样独立研发,降低了开发费用。买到航天级精炼煤油和液氧在美国也不是什么难事。“猎鹰1号”运载小卫星的最终报价是590万美元,是当时美国市场价的1/3。美国航空航天专家霍华德·迈克库尔迪(HowardMcCurdy)由此告诉我:“马斯克的秘密不在技术,而在预算控制。不像NASA,他不受巨型组织和固定合同商的约束,也不受政府一年不如一年的航空项目预算的拖累。”“猎鹰1号”造出来后,SpaceX已经拿到了三个客户的订单,其中包括马来西亚政府和美国国防部。“猎鹰4号”还没造,就已经拿到了一份订单。

  2004年,运气降临。这一年,小布什总统推出了星座计划,按计划,NASA将退出地球轨道的发射任务,全面转向深空,地球轨道运输则转交商业公司,“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COTS)应运而生,为SpaceX这样的公司开启了不可估量的商业空间。NASA对SpaceX鼎力相助,开放了阿波罗计划的部分技术,“猎鹰”系列的“灰背隼”发动机就采用了登月舱下降级发动机的喷注器。NASA还允许它使用测试台架,美国空军也为它提供了发射场地。

  然而,发射却连续失败了。2006年,“猎鹰1号”仅发射一秒后,因为燃料管破裂而失败。2007年,公司再次试射,火箭因为自旋稳定问题,导致传感器关闭了引擎又失败。2008年,公司第三次试射。“猎鹰1号”在太平洋中部的夸贾林环礁发射升空,仅两分钟后,火箭开始震颤,发出异常声音,最终与地面失去联系。公司从沸腾陷入寂静。火箭上搭载着美国国防部和NASA的3颗人造卫星,以及208名希望将骨灰撒向太空的死者骨灰(其中有主演《星际迷航》的詹姆斯·杜汉和“阿波罗7号”宇航员戈登·库珀),它们都坠入海洋。这次是新设计的冷却系统出了问题。马斯克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第四次还是失败,SpaceX将无力承担第五次发射。

  巨额赌注的失败,还是难以承受之重,几亿美元财富化为青烟。曾有许多壮志未酬的私人航天公司消失在风中,SpaceX随时可能步后尘。2008年,马斯克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他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电动汽车,也濒临破产。硅谷在一夜间创造奇迹,也在一夜间让奇迹破灭,被世人遗忘。而他的第一段婚姻也在这时走向了尽头。亿万富翁现在最需要的是资金,资金。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没人愿意把钱用于预订太空旅行的位子。

  




  2012年6月22日,Tesla首次向市场投放Model S电动车,一位顾客将Model S驶出Tesla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工厂

  意志的胜利

  2008年,对马斯克来说,是意志力的极限考验。

  第三次试射失败后,马斯克的声明显得很平静。他说,公司“最近刚刚得到一笔数额庞大的投资”,加上原有资金,“我们的资金基础非常雄厚”,足以继续支持下一阶段的火箭研发工作。“我们有决心,我们有资金,我们有专家”,“将继续进行第四次发射,第五次发射也在筹备,制造第六枚‘猎鹰1号’的计划已批准”。舆论对创想家的失败真的足够宽容,“火箭研发初期接连遭遇失败的先例很多,希望SpaceX继续尝试”。但人人心里都清楚,马斯克的钱在火光中快烧没了。

  马斯克想造火箭时,睿西就曾告诉他,“结果是二元的,成,或败”,“因为火箭会爆炸”。不光是钱的事,“还有他的信誉。他已经卖出了所有的发射,必须退款”。一切都系于第四次发射,命悬一线,“要么是史诗般的失败,要么是史诗般的胜利,没有中间项”。

  发射失败后,有人质疑他,火箭的本质是物理学,而不是什么创新经济模式。他毫不留情地反击说,要是听这种人的话,事情永远不会好,不会发生变化。有人问他:“你怎么会这么乐观?”他说:“去他妈的乐观,悲观,我只想要把事情做成”。

  他从PayPal老搭档彼得·泰尔他们的“创业者基金”那儿拿到了一笔投资,继续搞火箭。与马斯克一起创立PayPal的好友马克斯·列夫琴说,马斯克就像一个“在黑暗中乱舞剑的人。每有疯狂的想法,总想着把它不计成本地做成,炸个2000万美元根本不是问题。他认为历史总是自然地按他的意志前进,现实里,如果碰巧是,那就是传奇;如果碰巧不是,那就是灾难”。2008年9月28日,马斯克的意志胜利了——他孤注一掷,第四次发射“猎鹰1号”。那一天,火箭升上天空,进入了预定轨道。最低的发射价和新的航空航天时代诞生了,它拿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6亿美元的订单和其他客户9亿美元的订金。许多人开始预言,下一批万亿级别的富翁将诞生于外太空。

  马斯克喜欢畅谈未来。他跟NASA的工程师谈载人飞船,谈可回收的发射器,跟名流和媒体谈星际旅游和占领火星。有一次他说:“如果速度慢,以最佳的能源消耗,去火星要6个月,行星每18个月重新排列一次,从火星回来也要6个月。我想很快就可以把行程时间缩短到3个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上一篇:好友发文悼念:“漂亮女特务”方静
下一篇: Uber CEO的疯狂生活:净资产过60亿美元 儿时想当间谍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