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彩虹摄影


首页 >

淳朴的幸福: 择一地而栖, 乐一业而安居 (新西兰华人专访)

作者: Apple妈咪    人气: 2933    日期: 2014/8/20



Apple妈咪原创《华人在新西兰》栏目

呈现当地华人或精彩或落寞的真实故事


曾经有朋友问起,为什么去新西兰这个国家?


不是羊比人多,没什么商业气息,一个大农村么?


确实,要说繁华,这个国家远不如邻国的澳洲,


可她的魅力正是那份纯净和平和。


新西兰的国鸟KIWI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一次就孵一个蛋,蛋能占到它身体三分之二的体积,然后再慢慢将它孵化养大。


新西兰人,不管什么肤色的,不管洋人还是华人,都习惯叫自己KIWI:不求高飞,别人如何展翅与我无关,我只想努力耕耘好自己的一方土地,乐业安居,仅此而已。


电影里快乐的霍比特人,大约就是那样子吧。


本期Apple妈咪专访奥克兰某二手车行经营者Carlos,为您呈现新西兰华人在这片平和的土地上,安家立业的真实故事。


在眼前这个门面并不起眼的车行,因为买二手车而邂逅了Carlos,一位年轻的车行主,攀谈起车子就好像攀谈起自家的小孩一样驾轻就熟。


在这条安静的小巷里,不算大的铺面中,你一定想象不到眼前这个宽厚、热情的小伙,曾经是国内某基金公司的董事长助理;筹建管理过北京某高端私人会所;后从事奢侈品生意,常年频繁奔波米兰进口奢侈品到香港。


我说:“Carlos,新西兰这么小个地儿,你觉得屈才么?”


Carlos: “完全没有啊,我喜欢汽车,喜欢与人沟通,做车行就是尽我之才,也是我最大的爱好。”


我说:“会不会觉得太平淡?比起你过去的生活?”


正说着,铃声响起,是Carlos太太的电话,正提醒他要早点下班,回家给Carlos的母亲过生日,家里的饭菜已准备妥当。


看着Carlos脸上洋溢的温馨笑容,我不再追问。


Carlos在太太刚怀孕的时候决定放弃国内的事业发展,回到新西兰,开始专研二手车行经营,到现在拥有一个自己的铺面,经营一份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又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家人,不正是无数人向往的幸福么。


“我的事业还不大,就和我如今9个月大的女儿一样,但是我会将她慢慢养育长大。不过即便在她还小的时候,我同样无比享受养育她的过程。”在Carlos的言语里,我感觉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同样是追求事业,可在背后驱使的似乎并不是纯粹的功利心,更多的,是简单的爱好和执着。


我说:Carlos,我们能另约时间聊聊么?


于是择日的采访在车行的办公室里开始,文字在笔尖酝酿。


Apple妈咪:怎么会想到做车行生意?起步困难么?


Carlos: 早年在新西兰留学的时候,我在很多地方打过工:留学中介,电脑批发商,KIWI电器行,当然也包括洋人车行。在不同的行业里,我的角色却始终没有变过:一名销售。09年回中国之前,我已经是奥克兰洋人电器行的王牌销售,年薪超过9万纽币。


但即便如此,我大多数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一心想着回国发展的,觉得国内才是卧虎藏龙的地方,有无数商机和发展的机会,新西兰地方太小,商业气息不足,留在这里看不到什么特别好的发展前景。


回 国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我确实实现了自己想要的发展:在基金公司里面,得益于董事长助理的头衔,我跟了不少大项目,包括带美国投资方去三亚看场地,以期筹 建亚洲最大的奥特来斯等;后来因为基金公司的招待需要,我开始涉足管理公司投资的高端私人会所,从引进菜系、采购、到培训员工,全都亲力亲为。当然也是因 为在这段时间当中积累的人脉,让我转而投向奢侈品行业,后来频繁往来意大利、法国进口奢侈品到香港。


然而,奢侈品生意的后期,我逐渐意识到,常年奔波于欧洲和香港,让我完全没有时间陪伴身在北京的新婚妻子,考虑到家人团聚以及下一代的环境,在13年初的时候,我带着太太,和尚未出生的女儿回到了新西兰。


刚回来的时候,我想尝试在新西兰做奢侈品,结果发现完全不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新西兰人确实不怎么在意奢侈品。


就像马路上你很少会看到豪车,即便看到也绝没有人会多看一眼一样,这里的名表、名鞋的需求量很小,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可能会买一些名包,但是市场似乎就这么大了。


更 多的人不愿意把钱浪费在奢侈品上,或者说他们不愿把钱浪费在别人的目光上,而宁愿用钱来给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事实上,即便你很有 钱,你从上到下用的都是名牌,开豪车,也不会有人注意。这里的大众价值观是,你再有钱,也跟我没关系,没人会对你羡慕妒忌恨。


再加上,进口奢侈品要交高额的关税,还必须承担昂贵的运费,在综合考量下,我最终决定放弃。


说到做车行的生意,首先,当然是因为自己从小喜欢车,而且自认学习能力也不弱,其次,新西兰的市场氛围和创业氛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说市场氛围。在新西兰,价格低廉的日系二手车是一个主流市场。一方面,新西兰人不注重名车,大家比较讲求性价比;另一方面,新西兰自身没有汽车工业,政府觉得本地生产汽车的成本太高,所以放宽了二手车的进口。进口二手车没有关税(但有GST),其次,日本二手车的进价便宜,且质量可靠,所以导致67万纽币左右的新车,二手车的话很可能1万纽币(5万多人民币)就可以买到,当然年代可能会久一些。


(这里顺带插一句,新西兰的二手车确实不贵,Apple妈咪用上海一块汽车牌照的价格,在奥克兰换到了两辆日系二手车:一辆尼桑八人MPV和一辆丰田轿车,包括上牌费在内)


再 说创业氛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同行是冤家”,出于竞争的因素,同行之间往往是老死不相往来,更不可能去分享经验。可是,我回新西兰以后,认识的同行朋友 却是真真实实地托了我一把,不仅指导我整个开业步骤,甚至直接帮我联系了供应商。这在我过去的生意经验当中,是绝没有可能的,这里人的单纯、热情和友善让 我感动,以至于让许多来了这里的华人也很自然地入乡随俗。


此外,在创业初期,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一个职能部门都非常亲切友善,表格填不来,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亲自帮我填,别人不会因为你做的生意小而看不起你,或者刁难你。每个人都真诚地希望你成功。


就像之前说到,这里的人不在意奢侈品一样,这里的人也完全不在意谁的生意做得更大,谁赚的钱更多。我的生意刚起步的时候,没有人会轻视我,你的生意飞黄腾达,也没人会忌妒你;这就好比是个缺少羡慕忌妒恨的地方,每个人都只是简单地想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这样的大氛围下,我的车行生意缓缓起步并蒸蒸日上。

图为Carlos位于奥克兰北岸的日系二手车行。现在每个月车辆的周转率在20辆左右,均价在1万纽币左右(约5万多人民币)。


Apple妈咪:你过去在国内的生活很精彩,发展机会又如此之多,最后却回到新西兰经营一个小小的车行,会有失落感么?


Carlos: 在 国内的那几年,因为销售或招待的工作性质,我的生活确实有些奢侈,公司出行都是最好的酒店,最贵的房间,最高的消费标准,在此基础上,参与公司应酬也是全 年无休。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有新鲜感,时间长了却觉得很飘,踩在云里的感觉,有些浮夸,特别是当我越来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的时候。


而现在在新西兰经营这个车行,虽然绝没有暴发的可能,但是我却有脚踩在地上的实感,一点不飘,经营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小富即安,却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陪我的女儿长大。


在新西兰这个地方,你很容易会变得很平和,很容易会变得缺少功利心,因为在这里,身边的人几乎都这样。当我们不用把目光投向别人,不在意别人的经营有多成功,别人赚多少钱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会变得很平静,一心只想把手边的事情做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工作本身的快乐。现在一个星期里面,我还有12天去Harvey Norman电器行上班,一方面可以给我的华人朋友拿到好的折扣,另外一方面,我可以在洋人的零售行业时刻学习新的东西,运用在自己车行的实际经营中。但所有这些工作于我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舒心快乐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地在帮助很多人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同时,这份安定喜乐的感觉是过去的生意从来没有给过我的,那时候每天忙各种应酬都来不及,沉醉在高职位、高消费的光环里,不知今昔是何年。而现在,根本就没有应酬这个事情,朋友聚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上都是家宴,在自己的屋子里煮酒畅谈,很自在,也会更稳定。

图为Carlos,他的太太和9个月大的女儿在新西兰。


听完Carlos的陈述,Apple妈咪也有一些感触,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价值教育很不一样,过去总觉得人生的追求就是如何超越别人,如何走到金字塔顶端。


而在新西兰,却看到了决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不忌妒,也不被忌妒。目光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成就,别人的辉煌,会不会让我们的生活舒心很多?


新西兰大约就是这样一种选择,想要拼命的人也许不会喜欢,而热爱平和的人,留在了这里,不浮躁、不花心、择一地而栖,无须比较,便知道这里已然是世间乐土、让自己最舒服的所在。

(授权转载)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上一篇:30岁白领出走海外学“西厨”: 冷暖自知的移民路(长篇专访)
下一篇: 华人在新西兰|从IT男到包工头--Apple妈咪专访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