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活跃着一批中国的“海外兵团”,他们以艰苦顽强的努力,在为新西兰体育项目水平的提高做着贡献。从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排球、到乒乓球,再到我们今天要说的击剑,中国健儿的身影,为我们书写的不光是成绩,还有最弥足珍贵的,即便在异乡也熠熠夺目的那种拼搏精神——
新 西兰联合报 11月2日 10月20日-22日在基督城举办的新西兰全国击剑锦标赛上,华人击剑运动员袁萍在小组赛毫无悬念的情况下,以小组第一名的排名顺利晋级决赛,决赛中以 15比5战胜对手,获得了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在团体比赛中,又和队友通力合作为惠灵顿取得团体赛冠军,袁萍也被评选为赛会最佳运动员奖。
新西兰全国击剑锦标赛每年举办一届,是新西兰最高水平的击剑赛事,同时也邀请世界各地高水平击剑运动员前来参赛,比赛分为男女花剑、佩剑、重剑以及团体赛。
这次比赛袁萍还受到赛会举办方的邀请,出任男子花剑裁判。袁萍不光是一名世界级的击剑运动员,同时也是出色的击剑裁判员。
又是一位在新西兰的中国“海外兵团”,尤其是在一个传统的西方人的项目里,一个东方人当教练,她的故事又会是什么?
日前,来自上海的袁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初来新西兰一波三折
身高1.8米的袁萍能来到新西兰,很传奇。袁萍的先生小学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每周日下午播放正大综艺,一次他看到电视中播放一张新西兰风景照片,感到很 美就想长大后能到新西兰生活。2008年时袁萍在上海,先生在日本,当时袁萍有了退役后出国的打算。她把想法告诉了先生,他非常理解同意她的想法。
但是对袁萍这样当时是上海成绩最好的女子花剑选手,退役并不容易,也谈了很久。组织上希望她09年全运会之后退役,因为她是上海体育的功臣,曾获得上海市“巾帼英雄”称号,也获得“上海市二等功”称号。2006年由于伤病等原因退出了国家队后她才回到上海。
从上海退役后,本来袁萍很向往去荷兰,袁萍的先生说荷兰不了解,干脆去新西兰吧,巧的是2004年新西兰国家队到袁萍所在的上海俱乐部访问,当时袁萍英文 也不好无法顺畅交流,但训练之余袁萍带着他们游玩上海,大家也成了朋友。多年之后袁萍也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袁萍先生英文也不好,他就在日本用翻译软件找 到了新西兰击剑协会的网站,给所有的新西兰俱乐部发邮件,没想到苏珊(前新西兰击剑协会主席)回复了,袁萍用很蹩脚的英文表达了想到新西兰,她非常欢迎, 给袁萍办理了一切手续,这样2008年9月份袁萍来到了新西兰惠灵顿。
袁萍在上海时,先生在日本,袁萍在新西兰时,他在上海。他在日本时已经开了两家店,收入也不错,但始终都是分隔两地,为了不再分开,袁萍先生做出了很大的 决定提前回国。这点也让她很感动,要知道他在日本已经比在国内有更好的平台。回国之后他也很痛苦,对国内环境很难适应,在国内停留了2年后,2011年4 月份他也来到了新西兰。
刚 到新西兰由于英文的水平差,在俱乐部只是负责一切简单的教学,生活上住在苏珊家里,从2008年-2010年袁萍没有一分钱的工资。2010年,为了代表 新西兰参加第19届英联邦运动会,袁萍来到新西兰14个月拿到了护照,新西兰的击剑协会对于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分钱的赞助都没有,器材机票一切都是自费。 2010年为了参加英联邦运动会,这一年袁萍四次回国训练,在经济上都靠先生一个人,为了这次比赛一共花了20万人民币,击剑的器材全套下来就要3万人民 币,而且袁萍一直用ALLSTER——世界最好的击剑器材。
在新西兰,一开始袁萍也很难找到陪练和教练。她说,“我连一位教练都没有,能陪我训练的队员都没有,新西兰的击剑水平在世界上属于五流,2004年时新西 兰国家队的全国冠军连上海的二线队都打不过。只要有重大比赛我只能回国训练或者到欧洲训练,这是很大一笔费用。现任的新加坡国家队教练是我在国家队的队 友,她问我新西兰也有击剑?”
拔剑四顾心茫然
事业靠坚持。
袁萍说,在新西兰从事体育教学,最大的感觉是这里的环境福利太好了,孩子都很懒,只要成绩不要训练。现在回想在国内时训练是多么苦,每天早上5点就去跑香 山了,每天训练8个小时。新西兰的俱乐部一个学期为一周,每周训练一次,每次一个小时,训练一个学期才10个小时,等于袁萍在国内训练2天都不到的量。
“国内的运动员训练时很苦,但真的出成绩,就是靠练出来的。新西兰有很多有天赋的击剑运动员,但最糟糕的是新西兰没有合格的击剑教练。苏珊号称搞了40年击剑,连最基本的动作都不正确,她教过的孩子,交给我教,我不是教,是改正错误。”
2012年奥运会一年前,袁萍就给现任击剑协会主席King先生写信,和他交流计划。而直到亚洲地区最后一个奥运名额时还有一个月时间,才回复袁萍让她去 参加比赛,换成谁都不可能完成。为了奥运会,一般每个国家4年前就开始准备了,袁萍问King先生,协会为什么早点没有计划,他回答说,他刚上任不懂如何 参加奥运会。
亚洲锦标赛是奥运会最后一个名额,中日韩强队都已经出现,最后一个名额在亚洲二三流国家产生,除了黎巴嫩找来位美国选手代表比赛,最终袁萍看了比赛结果,觉得如果系统训练,一定进入了奥运会,或许这也是袁萍人生的遗憾。
袁萍说,从2012年英联邦运动会一直到现在,一直没有训练过,2011年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而且是奥运会之前最后一个大型比赛,每个国家都会派奥运选手 参赛,有100多名世界顶级击剑运动员参加,在18个月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获得了40名的成绩。2月份袁萍的朋友现任德国国家队教练来奥克兰,听说她在 新西兰没有任何训练,还能参加比赛都很吃惊。
新西兰和中国在体育体质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玩体育需要雄厚的资金,尤其击剑运动。一名世界顶级运动员,一般每年的训练费在2万美金,出国比赛费用3万美金,器材2万美金。
“以我在国家队时的感受,我去过30多个国家,每年我们世界比赛最起码参加10个,国内大大小小的比赛最少10个,器材队里免费提供,一根ALLSTER 的剑条要1000人民币材质是马拉金钢(防腐防锈韧性好不宜断裂,哪怕断裂横截面也是平整的不会受伤),我曾经在国家队时3个小时的训练断了三根,可想训 练的强度。新西兰的运动员我见过一根剑条用8年还没断的。击剑运动是智慧和身体完美结合的运动,有再好的身体条件没有智慧也不会成为优秀的击剑选手。每个 体制都有好坏优劣之分,取长补短才是最合理的。”
体制天壤之别 一切从零开始
袁萍说,她只有多做自己能做到的,来提高本地的击剑水平。比如邀请一些高水平的运动队来新西兰访问 让新西兰运动员知道什么才是击剑。
由于袁萍的到来,已经给新西兰的击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击剑运动员,看过袁萍的比赛才知道还有甩剑,才知道自己练习的都是错误击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 好的器材。由于袁萍的能力,俱乐部的学生家长都愿意跟着她练剑,不免其他教练在能力上比不过她就来阴招,比如比赛时投诉她金属衣不合格过短。击剑运动也是 一种心理战,任何的外因都能影响到情绪。
袁萍说,除了让国外跟她有关系的运动队邀请他们来访问,她也打算年底放假期间组织新西兰所有的击剑运动员到上海去训练,只有见过最好的,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
“击剑职业化的推动我个人认为需要媒介的参与和资金的投入,任何国家的体育金牌,没有钱是出不来的。又要训练比赛又要打工生存任何保障都没有,也只能业余性质的娱乐为主了。”
由于她从事击剑17年在世界击剑圈中很多朋友,包括运动员领导教练,她也邀请到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上海最高体育人才基地,袁萍以及她先生,还有姚明刘翔 都是在这里毕业)到俱乐部访问,然后一起去参加澳大利亚U11-U13岁的比赛,新西兰的击剑在澳大利亚年度公开赛,经常没有一个运动员敢去参加,因为他 们都知道自己的水平。澳大利亚的公开赛是大洋洲地区举办最好的击剑比赛,包括亚洲强队日本韩国都会参加,袁萍连续获得过08,09年冠军。但她又笑称,在 新西兰当冠军如同做生意赔钱。
袁萍说,在惠灵顿俱乐部有很多华人的孩子练习击剑,主要都是自己来报名的。“在对击剑的理解上,我觉得华人比洋人更有天赋,但华人对击剑运动比较陌生。”
去年,惠灵顿华社服王玉秋(也是惠灵顿一家华文报纸负责人)找她合作,“我俱乐部所在地到他们那里开车来回1个小时,周六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2点在俱乐部教剑,结束后马上去华社服,连饭都没有时间,大包小包的器材要带着。免费地去了一个学期,才有7个华人孩子。”
2010年袁萍参加了FIE(世界击剑联合会)举办的世界教练资格培训,得到了世界教练资格证书,之后收到了卡塔尔多哈击剑协会发来的邀请函。聘请她出任 卡塔尔国家队女子花剑教练,年薪10万美金,一套免费公寓,每年一个月的休假等机会,但最后他们也放弃了不可能再有的机会,因为觉得如果去了,今后生活的 状态就是在不同的国家游走,而他们的心都已感到很疲惫。
袁萍说,她和先生也来到奥克兰呆了一个星期,走访了很多家华人的社团,奥克兰的华人社团的确很壮大普及,连华人体育协会都有,发展击剑运动有很好的市场, 但最终她们还是打消了来奥克兰发展的念头。袁萍的先生在国内是名足球运动员,因为踝骨严重受伤20岁时就告别了赛场,她在国内从小就是在体院里长大,在北 京的老山国家队呆了6年,两人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大城市的喧哗与吵闹相比,似乎都更喜欢平静的惠灵顿。
推动职业化 为体育事业尽一份力
在一个新西兰并不普及的项目中,在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城市里,作为一个华人教练员运动员,要推动一个项目的职业化,袁萍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新西兰击剑的职业化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她说,凭她一个人的在努力永远无法达到。但是她还是要去做。
“新西兰的击剑协会和运动员,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新西兰冠军,而在我看来新西兰冠军都不如上海市运动员的冠军,比赛的举办组织相当业余。”
在这次2012年新西兰全国比赛上,也发生了严重的意外。团体决赛时袁萍的比赛对手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和移动的情况下,跟腱断裂。
正规的比赛一般都是一天比一个剑种,而新西兰一天比两到三个剑种,平时训练中运动员的身体都没有接受过高强度训练,当遇到强度高的比赛,太容易发生意外了。
“我最得意的学生Haz从08年开始跟随我练习击剑,获得了英联邦青年运动会男子花剑冠军,这是新西兰20岁年龄段历史性的成绩。Haz每周训练8个小 时,父母风雨无阻的接送,每周我给她上两次个别课(击剑中的个别课是非常重要),我先生说 在新西兰练击剑凭的就是天赋,因为教练都是业余的,大家都是低强度训练,只能比天赋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俱乐部每一位学生认真培养,包括现在惠灵顿 不同年龄段的比赛前三名,都是我的学生,在全国比赛中他们都是前八名。”
同时身为教练的袁萍,现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培养青少年击剑运动员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梯队建设,直接影响着新西兰的击剑运动长远的发展。受到惠灵顿ASB 体育场馆的邀请,袁萍现在每周都会在ASB体育场馆教授青少年击剑,普及击剑运动的发展,让击剑运动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欢上击剑运动,是袁萍 一直努力的方向。
袁萍说,他们很喜欢新西兰的自然与轻松,万事开头难,只要努力总有回报。她的先生说过两句关于击剑蛮经典的话:“教练与徒弟就像婚姻一样,相互都在寻 找”;“能力、观察、控制,这就是击剑”。袁萍也认为,在新西兰的华人教练的共性,就是比洋人更专业,更有职业精神。是的,和我们采访过的众多中国教练员 一样,拼搏精神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熠熠生辉!
来源: 新西兰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