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频道
不止是快感!人类啪啪啪可增强感染抵抗力!(组图)
人气: 4240 日期: 2016/12/27
从进化角度来看,有性繁殖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与无性繁殖相比,有性繁殖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可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似乎都对性充满了激情。但为何会如此,这始终是科学史上的最大谜团之一。现在,英国斯特灵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有性繁殖能够帮助增强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以便于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威胁。
即使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性爱及其随之而来的仪式也都是危险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为了吸引异性,他们都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性展示”。在人类中,这可能涉及到开着豪华汽车或穿着暴露的衣服。而在动物界,华丽的羽毛或鹿角的暴力碰撞或许更为常见。想象下雄鹿和雄狮之间为争夺交配权进行的大战,解决通常都不太好。
在自然界,有许多动植物保持着无性繁殖传统,比如科莫多巨蜥、海星以及香蕉等,它们可通过克隆自己的基因繁衍后代。但是人类与它们不同,人类需要寻找伴侣,同时需要忍受求爱、求婚以及恋爱期间可能带来的潜在尴尬。然而迄今为止,有性繁殖依然是大多数生物将基因传给后代、确保种群延续的主要手段。
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相对于无性繁殖来说,有性繁殖必须具备有重大优势。有性繁殖可促使基因变异,这可能让后代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与之相反,无性繁殖的基因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如果环境恶化,依靠无性繁殖的母亲产生的后代,可能不具备适应生存所需的基因。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下属自然科学院的斯图亚特·奥尔德(Stuart Auld)说:“如果有性繁殖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有性繁殖的母亲需要产下与无性繁殖母亲相同数量的后代,或者提供给后代更大的优势。”
既然有性繁殖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费尽心思地寻找配偶来繁衍后代,为何大多数物种还对其趋之若鹜?科学家们此前已经发现,通过性可让基因混合,从而让整个群体迅速进化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快速进化的寄生虫。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坚持认为,增强疾病抵抗能力是遗传变异的主要优势,而有性繁殖又是促使基因变异的主因。
然而在有性繁殖战胜无性繁殖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有“巨大好处”来改变下一代。但是这种理论很难被验证,因为大多数生物要么完全是有性繁殖,要么完全是无性繁殖,因此两者优劣很难对比。这就像“苹果与橘子”的问题,它们根本不属于同类物种,无法对其优劣进行对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特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创新方式测试有性繁殖的利弊。他们研究了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繁衍后代的水蚤。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有性繁殖诞生的水蚤比无性繁殖出生的水蚤对感染抵抗力高1倍。 研究人员对采集自苏格兰边境野外的6000多只水蚤进行研究。在实验室中,野生水蚤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产生后代,然后将它们曝光在可控实验条件的细菌感染环境中。结果显示,通过有性繁殖出生的水蚤,对感染的抵抗力是无性繁殖同类的2倍以上。
奥尔德说:“进化生物学中最古老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性爱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多,为何它还会存在?雄性孔雀的尾巴、雄鹿的鹿角以及雄性天堂鸟的精致舞蹈,都被视为向异性求爱的性展示特征。可是如果这些动物中的雌性可通过无性繁殖自己繁衍后代,它们的后代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无性繁殖可更快地增加后代族群数量。而在有性繁殖中,雌性必须出去寻找配偶,它们自身也需要参加争斗或跳舞等,以吸引异性。”
那么,为何我们周围没有太多无性繁殖生物呢?奥尔德解释称:“通过对比来自相同母亲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后代,我们发现通过有性繁殖诞生的后代生病的几率更低。尽管有性繁殖需要付出更大代价,但可避免疾病的益处可以解释为何自然界中有性繁殖依然占据主导。无性繁殖生物通常与母体保持相同基因,这意味着可以感染母体的任何寄生虫或细菌,同样可感染它们的后代。我们对性的进化的最好解释就是它可以抵御疾病,可帮助后代提高感染抵抗力。”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编辑精选
中国新闻
世界新闻
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China News
NZ News
AU News
World News
环球娱乐
社会新闻
女性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汇市新闻
科技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NZ Biz
AU Biz
World Biz
NZ Travel
NZ Property
NZ Politics
World Property
Ent News
Tech News
NZ Sports
AU Sports
World Sports
上一篇:
雾霾会杀死多少中国人?每年或将40万“早死”(图)
下一篇:
手机辐射不会导致不育:能量太低不能杀死精子(组图)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