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者文摘
永远失望的人
作者: 吴志翔 人气: 日期: 2003/11/23
一
1926年初冬,30岁的郁达夫客居广州,经常喝酒。有一天,因为痛感自己无所作为,决定好好努力。他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明天起,要紧张些才好,近两三年来,实在太颓丧了,可怜可惜。”这样的话在他的日记里曾经反复出现,似乎表明了郁达夫心意之诚、决心之大。但表完决心后,往往不能兑现。忙一些杂事,喝一点酒,写一些信,有时候又发一会儿愁,转眼十天过去了。郁达夫又开始在日记上自责和表决心。
从他那种恳切的心情来看,我们无法不相信这位在此之前就以一部《沉沦》名扬天下的作家,确实会如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好好振作一番,认真创作一些更优秀的作品出来。但是每次发誓后,他便会将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由任自己喝酒。
喝酒后他总感到孤独与无聊,感到做人的无意趣。他曾为自己做了一个小结:“从明日起,我已无职业,当努力于著作翻译,后半生的事业,全看今后的意志力能否坚强保持。总之有志者事竟成,此话不错。”
但是第二天他又在那里说:“明天起,当更努力。”第三天醒来后却因为天气不好,而“不能振作有为”、“又萎靡了”。第四天喝酒又多了,醉了,索性找妓女去了。第五天仍是喝酒。几天后又是喝醉了,并且想到身世之悲凉,“一个人泣到了天明”。很快,到了他要离开广州去上海的时候了。那一天,当然又是喝酒,“醉到八分”。但这回酒后不是那么丧气,而显得有几分豪情,在那儿信誓旦旦了:“此番去上海后,当戒去烟酒,努力奋斗一番,事之成败,当看我今后立志之坚不坚。”
然而,一个月后的同一天,在上海,我们可爱的郁达夫先生又一次痛饮一番,“醉了,醉了”,又一次发出了已重复了无数遍的宏愿:“从明天起,当做一点正当的事情。“一直到1927年2月16日,他还在那里重复着:“今夜喝酒过多,身体不爽,真正的戒酒,自今日始。下次若遇见之音(他的一个新认识不久的异性朋友),她必要感佩我戒烟戒酒的毅力了。”语气何等决绝!但是到3月8日,他还在喋喋不休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戒烟戒酒,努力于我的工作了。”可见他的烟酒之戒不知何时已经破了。并于近一周后写道:“从明天起,我一定要努力于自己的工作了。”
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没有学会维护自身完整性的人,是不懂得爱的。他不自爱,每天撕毁自己与自己的约定,于是每天都处在自我遗弃之中。所以他颓废,所以他自怜,所以他支离破碎。
二
鲁迅对于那种想一觉醒来成为“新人”的念头一直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也从来不认为要在新世纪或新年的第一天如何如何,因为在他看来,哪一天都是一样的。翻他的日记,他几乎从来没有在日记里写过一笔要“振作”之类的话,但他一辈子都在非常勤勉地做事。可是郁达夫呢?大概终其一生都处在不断的“振作”与“忏悔”之中饱受折磨吧。
对于各种事物情势的理解,以郁达夫的颖悟聪明,自然胜出我们许多。而且他想振作的愿望也非常强烈,但他为什么始终无法真的做到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呢?其中固然有时代社会的原因,但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他本人身上——他不懂得爱。
他有愤怒,有才华,有敏感,有激情,但是没有爱。因为他缺乏承诺的能力。这种承诺不但是给别人的,更是给自己的。当他一次又一次地破坏自我承诺时,他也就失去了任何坚持的可能,因为他每天都在自我否定,每天都处在自我意识的断裂中。他不可能有自信,也不可能拥有所谓阳光心情。所以每一次都是言犹在耳,杯酒又温;誓言频发,隔夜作废。所不同的是,发誓时一次比一次真切痛苦,一次比一次坚决果断,也一次比一次更有喜剧色彩,一次比一次更像个笑话。
真不希望这么一位出色的作家在我们眼里成为笑话。坦白地说,我们也根本不具备笑话他的资格,因为他有出色的创作天赋,他的那种支离破碎、自我遗弃(或谓自暴自弃)的颓废体验既毁了他,也成全了他,从某种意义上他的颓废甚至丰富了文学史。而且他所感受到的那种痛苦因为真诚入骨,所以别具一种震撼的魅力。可是,一方面,无论如何此种经历对他本人而言是很难消受的;另一方面,并非每个人都能因为颓废而有所收益,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病蚌成珠”的才能。何况,病蚌成珠,“珠”对于蚌自身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人希望自己颓废,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正如同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苦难一样。如果选择了承受苦难,那只是因为他要逃离另一种更大的苦难。所以,我从内心里深刻同情郁达夫,虽然人所具有的缺点他一样都不少,甚至更甚,但许多人所不具备的优点,他却也几乎是独享着,比如,那种彻骨的坦诚。郁达夫一直是被视为一个漂泊者的,他自己的漂泊感和“零余感”也非常强。郁达夫对于世事倒未必敏感,但对于人心则有着深刻的洞察——更多的是自我省查。
他太敏感,敏感到有些病态;太多情,多情到几乎滥情;太浪漫,浪漫到几近疯狂;他太脆弱,脆弱到不堪一击。在心理学家眼里,他应该是一个典型的病案。
三
说郁达夫不懂得爱,无人能信。但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事实。因为,爱,首先是一种自尊,是一种对自己诺言的坚守。
郁达夫缺乏承诺的能力最显著地表现在他与王映霞的那一场情事。他第一次见到王映霞心就乱了,当天就开始了单相思。而就在同一天,认识王映霞之前,郁达夫还收到了妻子从北京寄来的寒衣,他的心里还充满了对妻子的感激和思念。
第二天他又跑去见她的“霞君”,并且因为王映霞为他斟酒斟茶,感到“快乐极了”。他开始进入一种发烧般的狂热之中,并打算多写小说,“换了钱来为王女士买一点生辰的礼物”。
之后,王映霞对他表现得略微有些冷淡了,他的情绪马上掉到了谷底,心里“如麻的混乱,似火的中烧”。并且马上哀叹,自怜自怨起来:“可怜我孤冷的半生,可怜我不得志的一世。”接下来当然是起起伏伏,郁达夫的感情也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有时候笑,有时候哭,一阵子想奋斗,一阵子想自杀。
他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的判断完全失去了本该具有的相对整体性。他仍然不断地在自我否定,而一种充满了乖误、悖谬、矛盾、混乱的意识是感受不到爱情本身的芬芳意味的。这是一种基于索取的功利心态主导下的心理电波,是本质力量的衰退,是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遗弃和伤害。
后来,他们终于结婚了。可是,从郁达夫在追求王映霞过程中的表现来看,我几乎可以断定,他们两人不可能如郁达夫自己坚信不疑的那样,能够平稳地相伴相依,终老西湖。与郁达夫的“戒烟戒酒”及“振作”之念一样,他的“相亲相爱”和“白头”之望,也是遥不可及的。没有承诺的能力,再多的痴心苦情、再多眼泪叹息都告无用。果然,经过12年的相处后,他们终于闹得不可开交了,最后劳燕分飞。他的童稚式的承诺能力造就的只能是情爱悲剧。
尼采说,一个人的本质乃是给人以承诺的能力。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爱本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他还说,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因为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一个男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了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人备感快乐。而郁达夫对于爱的期望太多,他拥有的是那种“童稚的爱”、“不成熟的爱”。
郁达夫自己也说过,总是把女人看得太神圣太完美。并且他总是希望追求到一个人、一份爱后,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将彻底改观,自己的心境从此一片通明,自己将走出颓废,重新鼓荡起奋进之心。他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追求的那个对象身上。每次有可能“得到”时他都会说要“做事”、“振作”,但这种孩子气的期待注定要落空。弗罗姆曾经用批评的笔触描述过这样不懂得爱的人,用在郁达夫身上是极合适的——
“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乳房,他们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编辑精选
中国新闻
世界新闻
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China News
NZ News
AU News
World News
环球娱乐
社会新闻
女性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汇市新闻
科技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NZ Biz
AU Biz
World Biz
NZ Travel
NZ Property
NZ Politics
World Property
Ent News
Tech News
NZ Sports
AU Sports
World Sports
上一篇:
我们该如何消费爱情
下一篇:
机 遇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