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者文摘
永远的雨
作者: 梁琴 人气: 日期: 2003/11/13
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唱歌/在她慈蔼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
如今我教我的孩子们/唱这首难忘的歌曲/我的辛酸的眼泪/点点流在我这憔翠的脸上。
——德沃夏克
十年了。整整十年。不敢喊“母亲”。
不敢碰触这个内主的创口。一碰,就流血。心便一撕一撕地裂。
十年了。带血的心呻吟了十年。
每逢端阳来临,家家户户插艾条,酒雄黄,架起大铁锅煮粽子,粽叶的清香,更勾起了一阵阵哀痛。
常常是午夜梦回,泪流满面……
明明才拉着母亲的手,倚着母亲软软的身子,嗅着母亲身上淡淡的茉莉花香,一睁眼,便是阴阳陌路,生死两茫茫……
母亲,你走得那么遽然,那么匆忙,连一句话也不曾留下。连小女儿大学毕业都等不及了……
要来的,躲也躲不掉。莫非这是定数?
记得二十岁以前,在我下放的抚河乡下,有个远近闻名的算命瞎子,曾预测我,二十八岁时,家庭有重大的变故。
当时的我,听瞎子这么一说,悚然一惊,然而毕竟年轻,想着遥遥十来年以后的事,并没有往心里去。当时焦虑的只是眼下如何从农村调回省城。
不幸的是,瞎子的预言竟应验了。正是那一年,我二十八岁。
十年前,那个不堪回首的端阳节。
端阳后的第五天,一大清早,当一脸苍白的小妹,抖着发青的嘴唇,哭着捶打我的门,说母亲病得好厉害,不得了。我怎么也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头天晚上,我们还在家里跟母亲一块看电视,一块聊天,看到晚上九点多钟,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母亲催促我们走。离家的时候,母亲把我们送出家门,还是好端端的呀。
小妹哭着跑去通知三哥了。先生直接赶往医院找熟悉的医生。我捂着肚子,拼命往家里赶。其时,我刚施行过阑尾手术,还是母亲提前把我接回家过节的。母亲以为,我们家的人是不作兴的医院过节的。
我用手按住伤口,伛着腰,一路祈祷:“主啊,保祐我母”,“主啊,仁慈万能的主,保祐我母”。
待我跌跌撞撞赶回家,远远看见家门口那棵老樟树下,围了一大伙人,我就知道,出大事了。双腿发软,怎么也走不动,心口刀口剧烈地绞痛起来……
母亲的猝死,一下子把遥远而神秘的“生”与“死”的界线,突然拉得这么近,逼视在眼前。
两度昏厥在母亲床头的小妹,醒来哭诉道,怪不得前些日子,她在学校梦见下大雪,很厚一厚雪,覆盖了屋顶……
白的花瓣,绵绵婉转地飘酒、旋落;
白雪,覆盖了一切,生命从此缄口不语……
浑浑噩噩的我们,死神逼进了门坎,竟然毫无察觉,这无边的大雪,便是下在我们心头的霜呵,便是我们披纱的预兆。
母亲撒手西归。支撑我们家四十年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全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悲痛……
从此,一切,再无言语。
感情也因霜冻而冰封住了。
大约有两年时光,神情木木的我,像穿了一件盔甲,把自己紧紧裹起来,不跟什么人交往,不再提“母亲”二字……
二十八年来,进门出门,总喜欢老远就喊一声“母亲”的我,有几次脱口而出,一阵惊悸,便被痛苦的感情所咬啮。
又一次失声/失声唤母亲/没有回音/没有回音/只有父亲混浊的泪水/只有姊姊慌乱的眼神。镜框中的母亲呵/你为什么不出声!
这首《清明泪》,哭出了我的一颗滴血的心。
大年初一清早,我和三哥也不管哪家的规矩,冒了严寒,骑上单车跑十多里路,踩着留有残雪的泥泞小径,攀住棘草枯枝,来到公墓,陪伴寂寞的母亲。
不尽的思念,捻成三根细香,袅袅向母亲倾诉……
盘腿静坐在母亲的墓前,默默祷告。一颗疲惫的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与淡泊。远处山脚下,不时响起劈哩啪啦的爆竹声。
时间在恒静中流逝。
坐在这寂寥的山头,听着隐隐传来的新年的爆竹声响,思索着母亲耗尽的一生,过年的心境一丝一毫都不复存在,一切恍若隔世……
如烟的往事,随着流动的山风,渐渐淹上来……
一个沉沉欲坠的夜,黑雾弥漫。
迷迷蒙蒙的信号灯,在远处闪烁。铁路长长,紧紧攥住母亲的手,沿着铁轨,吃力地抬脚,跨过一根根枕木。
四周黑黝黝的,不敢回头。紧紧贴着母亲,生怕背后突然伸过来一只手,一把把我捉走。
五岁的我,跟了母亲去铁路幼儿园上夜班。带孩子上班,是要被院长严厉训斥的。母亲只能在当夜班时,偷偷带我去一两次。
半夜时分,火车的长鸣,惊醒了我,只听咣当一声,火车停下了。我睁开眼,一眼看见母亲就着昏黯的灯光,有一针没一针地绱袜底。火车咣当停下,而拿在母亲手里的针便开始迟疑,她抬起头凝着窗外,忽然轻轻地叹息了一声,重又低下头绱袜底。
午夜时分,母亲轻轻的一声叹息,使我童蒙的心,初次领略了人世间薄薄的苍凉。
大约在我三岁的时候,一张下放的通知,不期落到我父亲的头上。
虽然父亲不曾戴什么帽子,然而下放是没有价钱可讲的。原先说好去垦殖场三年的。三年之后,自觉劳动改造得很彻底的父亲,夹着农场的奖状,兴冲冲跑回城里,找到原单位,好些人却佯装不认识他,原先答应他三年返城的人事干部,也突然变了脸,矢口否认说过的话。天真的父亲,受到如此蒙骗和打击,精神一下子萎顿了。
整整二十二年,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二十二年?直到退休,我倍受煎熬的父亲,挟着一只破箱子,一只散了箍的水桶,一顶千疮百孔的罗纱蚊帐,顶着满头的白发,颤颤巍巍回到城里。
二十二年,我的历尽磨难的母亲,领着八个相差一两岁的孩子,独立门户。
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这唯一的生活来源,实在填不满十来张嘴,母亲只得四处托人找工作。
母亲这一生到底干过多少行,谁说得清呢?
新华书店、铁路医院、铁路幼儿园……家的拖累,母亲辞掉了一个又一个工作。
一个雨夜,母亲当夜班。孩子们玩疯了心,玩得忘了拴门,大门虚掩着,一个个东倒西歪睡得好死,连人抬走了都不晓得。
轻易得手的贼,毫不留情,将我们家稍微值点钱的东西全洗劫一空。
下夜班归来的母亲,望着满地凌乱的衣物,望着撬开的老皮箱,一下跌坐在椅子上,脸色惨白。她摸摸受了惊吓的我和三姐,决然对大姐说,只苦了你们。今天,我就去辞职。
母亲说的憾人的冷静。
为了贴补家用,辞去了正式工作的母亲,不得不去找一些零星活干。冬天包棉花,夏天去废品仓库锉橡胶。实在没有活干,就取下一扇门板,熬米汤打布壳,一层一层的布壳,打得厚厚的做鞋帮、鞋垫。一家大小四季的穿戴,全靠母亲一双手。
终年穿一件洗得泛白的阴丹士林布大襟褂,头上粘着絮花,身上散发橡胶味的母亲,从她身上,再也看不出当年富家大小姐的痕迹了。
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母亲迫不得已,狠狠心,让十四岁的大姐冒充十六岁,去邮局报名当学徒。无奈大姐长得又瘦又矮,十四岁的人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小,怎么充大呢?
焦虑的母亲突然有了主意,前些日子有个亲戚托她把几双自己不穿的皮鞋卖掉,何不先借一双高跟鞋,让女儿垫高些,报了名再说。
大姐穿着那双借来的里面塞了棉花的红高跟鞋,高高兴兴去报名。
父亲从农场回来探亲,每次总要背一小袋山货,背得最多的红薯根根,那是队里刨过的地,父亲再刨一遍的收获。
即便是一小袋红薯根,也给贫寒的家带来了生气与快活。一家大小,围坐在火盆边烤红薯,喷香的炭火味,充溢了老屋。
吃完了红薯,父亲也该走了。离家的时候,父亲老是磨磨蹭蹭,一手揽着三姐,一手抱起我,舍不得走。每次都是母亲硬起心肠,一遍遍催促父亲,快些走,车要开了。就这样,父亲还是误了许多次长途班车。
误了车的父亲,背着包,一脸歉疚地推开家门,母亲见了,慌忙躲进厨房,眼泪扑簌簌往下流。
母亲何尝舍得父亲走呢?只不过一趟车票,就是一个孩子半个月的伙食呵。
在这凄清的墓地,三哥打禅般坐着,一连几个小时,连香烟也没抽一根。平时烟抽得很凶的三哥,是不是怕尘世的东西污染了母亲洁净的灵魂居所呢?
“当深重的生活担子,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我轻轻地呼唤:‘妈妈,妈妈’,重又获得了生活的勇气,我又继续挑着担子往前走了……”
这是十九岁的三哥,从躺上给乡下的我写了一封信。三哥属老三届初中生,分在远离家乡的一条内河驳船上。
“没有书,没有报,也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只有河水无声无息地静静流淌。晚上,师傅们玩牌去了,我就着一盏如豆的油灯,翻开书本。当我一想到,我不只是一个人,我是属于我们这个亲爱的大家庭的,我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是什么支撑三哥在柘寂单调的船上生活中,没有沉沦,没有变成因空虚而结伴上岸寻衅,以打架为乐事,以粗蛮称雄的浪荡船民,而是坚执于自己的一份追求,伴着一盏孤灯,自学完了全部的高中课程,成为高考中的佼佼者。
正是母亲,母亲贫困不能移的坚韧,母亲巨大的人格力量的感召。
六十年代初,城市居民按人头供应蔬菜,每人二两。每天清晨三四点钟,母亲把睡在堂屋的三哥叫醒去菜场排队。
从小懂事的三哥,很能体贴母亲的艰辛,即便刮风下雪,也从不让母亲多操一份心,只要母亲里屋的灯一亮,三哥便一轱辘从被窝里爬出来,套件薄绒衣,穿两条单裤,光脚塞进破球鞋里。取过头天晚上母亲搁在床头边的供应卡,抓起门边的菜蓝子,拉开门栓,消失在无边的夜色中……
岁月流逝,却冲不淡往事的追忆。每每说起三哥小时候半夜爬起来买菜,母亲总是感慨唏嘘。
熬过了担惊受怕的“文革”,母亲终于盼到了儿女参加工作的那一天。
前脚跟后脚,几乎在同一天,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离开家门,最远的离家上千里。再过一个月,也轮到我下乡了。
热热闹闹的家,一下子冷清下来。
记得哥哥姐姐走的那一天,母亲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半侧着身子坐在床沿,默默饮泣……
又是另一番牵肠挂肚的操心。
默默饮泣的母亲的背影,总让我联想起珂勒惠支的一副木刻《牺牲》。
母亲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只要一拐进西大街,一闻到老街上古樟的清香,就仿佛闻见了母亲身上熟悉的气息。一跨进家门,就被一种幻觉所迷惑:母亲刚放下满篮菜,放下一锅豆腐,倚着门框,微微喘息;母亲就站在水池边挽了袖子洗衣服,在天井里拣菜,在厨房里又洗又抹……
仅仅数秒钟,幻像消失了……
母亲去世的头一天,我们还在家吞食母亲名扬一条街的卤牛肉。炒菜的时候,母亲招我进厨房,让我在一旁看着,我觉得好生奇怪,婚后三年,我一直不肯背饭锅,不肯下厨房的,母亲今天急着教我炒菜干吗?
离家的时候,母亲追出门外,喊住我,把一口新铝锅和两把刷锅的竹刷子,硬塞到我手里,边塞边说,你也要学会炒菜,总不能跟我一辈子……
毫无预兆的我,不经意地对母亲笑笑:“妈,急什么,现在还早呢,再过两年,等我毕业了,就来跟你学炒菜,到时我也露一手,让你尝尝。”
做梦也没想到,一夜工夫,母亲竟忍心抛下我们,径自走了……
母亲走的时候,仅仅五十八岁。
母亲,告诉我,从来不曾教我烹调的你,为什么突然间教我炒菜,还急急追出门来送我一口炒菜锅?
母亲呵,是不是潜意识里,你已经有了某种预感,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一颗仁慈的爱心,是永远不死的。
在冥冥中佑护着她的儿女,她的亲人……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编辑精选
中国新闻
世界新闻
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China News
NZ News
AU News
World News
环球娱乐
社会新闻
女性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汇市新闻
科技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NZ Biz
AU Biz
World Biz
NZ Travel
NZ Property
NZ Politics
World Property
Ent News
Tech News
NZ Sports
AU Sports
World Sports
上一篇:
一生牵挂
下一篇:
羊的样子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