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缘份为何“妙不可言”?

作者: 佚名    人气:    



  “缘分”是一个中国味道很浓的词汇。在国人的观念中,它不仅主宰着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就连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有没有缘”。

  然而,谁又能说清“缘”到底是什么?是偶然?是机遇?还是命运?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华人心理学大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经素提交了论文《论中国人的缘》,这是大陆心理学研究者第一次系统研究“缘”,透过她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原来“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中国人理解的“缘”到底是什么?它对中国人的行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经素于2004年9月开始了这项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她不仅自己走进社区弄堂向各种职业的居民发放问卷,还动员亲戚朋友帮她发放,她的调查对象,从18岁到73岁不等,从在校学生到离退休人员,从大学教师到外来民工,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调查显示,人们对“缘”的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有44.9%的人认为“缘”是一种足以促成一种和谐的、较顺利的人际关系的主观感受或情绪体验。其次,有30.5%的人认为“缘”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机遇、巧合或力量,可以促成某种关系,这种观点迷信色彩较浓厚。还有14.4%的人赞同“缘”是佛教语。另有9.6%的人认为“缘”仅用来形容一种关系,没有好坏,无关天意。所以当问及“缘”的确切含义时,人们很可能回答“说不清”,这也许并不是一种托词。

  调查还显示,虽然人们对“缘”的理解呈多元取向,但相信“缘”的比例却很高。约有60%被调查者认为“缘”是存在的。尤其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样本中,七成都认为“缘”存在。即便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也有58.4%的人认为“缘”是存在的。

  “缘分”感将“相遇”或者“未遇”合理化。

  既然大多数人都相信缘,那么缘分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呢?经素从人际关系建立过程的角度入手分析:

  中国人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习惯于将“相遇”或者“未遇”合理化,遇见是有缘,未遇是无缘或者是缘未到。中国人还认为只要有缘,所遇之事就该发展顺利。正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实际上,这种认识属于向外归因,且倾向于将“缘”看作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果是“有缘”“相遇”,那也要感谢天意、感谢好运气,却往往忽略了偶然因素或自我的努力;如果是“无缘”“未遇”,那也是天意,当事人不再苛求自己。

  有关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心理固然有利于当事人减轻焦虑,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如果将某种关系的缺乏仅归因于缘,却也会使当事人心安理得地接受已有现实而放弃自我努力,最终失去了机会。她建议,“人们应锻炼能力、提高自我,寻找和创造各种机会、增加接触的几率,这样人际关系建立的可能性才能增加。”

  如果有缘相遇,那么“缘”在相遇前、相遇时均发挥作用。

  研究中发现,如果相遇前,当事人行事顺利往往会产生“有缘”的感受,可以减少或消除第一次见面时的焦虑感,见面后如果顺利,又会进一步增加这种“有缘”感,而这种有缘感可能只是一些时间、空间等的巧合造成的。

  与此相反,如果相遇前不顺利,往往会产生“无缘”的感受,对未来关系的期望会降低,即使见面后的确相处不如意,也可减轻心理上的失落感。但是,也许两个人本来能相处融洽,却往往可能因为先入为主的“无缘”感而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从这点上看,它的消极意义又非常明显。

  两个人在相遇的过程中,“缘”表现出促进或消退人际关系发展的作用。两人初次相见,即使双方未开口说话,已经产生“缘感”,在心里做出“有缘”或“无缘”的划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这样的现象,甲同时遇见乙、丙、丁,却偏偏只感觉和乙有缘,为什么呢?第一印象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经素解释说,如果第一印象良好,两人谈话投机,则会促进“有缘”的感觉,关系迅速发展。反之,感觉“无缘”,之后两人谈话又不算很投机,就会更加证实这种“无缘”感,人际互动也立即减少,关系发展缓慢或停滞。

  所以,为了给对方一个愿意进一步交往的好感,应当注意仪表的整洁、举止的恰当,见面时不妨面带微笑。微笑可以强化较好的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决定今后双方继续交往的方向。

  交往中应利用“人以群分”的原理增加“有缘”感。

  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人一见面就聊得很投机,在以后的相处中也十分愉快,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有好的缘分。您的看法是什么?您的理由是什么?”

  经素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被调查者大都认为这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知识、兴趣、爱好等有很大关系。她分析说,人们往往都倾向喜欢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发现与自己相似的人,心理距离拉近,“有缘”感会油然而生。因此,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彼此的相似点(兴趣态度、文化修养、职业背景等等),发现共同话题,增加这种“缘感”,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

  在人们心中,缘分更多的时候带有一些意外性。相遇后,我们不妨人为地制造一些巧合、意外来增加对方的“有缘”感。有人曾经运用这个办法,延续了缘分,成功追到了自己的爱人。

  “缘”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自身有利有弊。

  人际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常要面对破裂的危险,这时“缘”对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由于自我防御机制是人格中有机的、稳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近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以也常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

  调查中问道,“有一对夫妻,婚后经常吵架,最后协议离婚,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夫妻缘分。您的看法是什么?”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有53%的人表示赞同。其实,人际关系的失败,不能仅仅归因为缘,还应该从自身或别的方面反思。

  经素表示,现在的中国人对“缘”的基本内涵正悄悄改变,我们应努力引导人们在“缘”的思想和做法上逐步改进,变得更为积极,更多地会把它看成对一种难得的契合的关系的浪漫称谓,并且认识到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增加其建立和延续的几率的。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千古之谜
下一篇: 女人,請放開你的手


新西兰房地产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