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你又不懂我,何必评价我

作者: 陆鸡鸡    人气: 3144   



昨天下午,后台一位读者留言:


“有一天半夜洗衣服,没事想些有的没的。突然间想起来你的公号吸引我的,除了特别方式的幽默,还有一个特点是你从不Judge,你从未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当然看到这条留言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身上有何种诡异特质,会让人在半夜洗衣服的时候想起我。


第二反应是,这位读者的确说到了要害。


我好像的确不怎么评判别人、评判事件,这一点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


评价一个人,这一点难以做到的原因是:你要了解他,才能评价他。而了解一个人,是世界上最花成本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了解,并不是姓名、身高、体重、星座、平时最爱玩什么、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吃煎饼果子是爱放辣椒酱还是甜面酱这一类浅层的东西,而是他的爱憎、愁苦、深层次的疼痛、追逐半生而不得的事物... ...


通常来说,一个人于外部世界展露的东西,是他最愿意展露的部分。如果你能了解他不愿意展露的部分,才有了那么点评价他的资格。


尤其现在这个见到风就是雨、松松垮垮的自媒体时代,今天马蓉出轨明天皮特朱莉闹掰后天徐峥和年轻女子过夜的八卦,真假难辨、虚实难分,一圈人围着另一圈人忙,忙着生忙着死。


大部分人都不剩下一点时间用来了解自己,更何况了解他人。


既无了解,谈何评价。要么像键盘侠一样,干脆走向一种极端。


“你个绿茶婊!”“你不爱国!”“你道德败坏!”“你表里不一!”“你渣你坏你混蛋!”


骂人谁都会骂,好与坏谁都能任意定义。


但这种定义本身就是偷懒的表现,因为你不愿意了解他更多,因为你潜意识里在排斥,你深信你相信的事情是对的。


在评判别人的时候,很多人拒绝了解。心里的潜台词是:“我就觉得他是这样的,一定是。”


自己关的窗户,谁都打不开,除了自己。


正如一个企图装睡的人,谁也叫不醒一样。


评判原本是费力气的。


但现在几乎每一个有网线装宽带的人,都能基于各种心境、目的、情形、心理去Judge,去判断。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10年,这件事是如此容易。






文章去上戏开讲座。


网上对他的报道大多集中在“在教室里吸烟”、“吞云吐雾”、“目中无人”等等。


如果现在去网上搜,你应该可以发现,10条新闻里10条都是负面。


文章之前有公共场所吸烟的黑历史,而且因为这事儿公开道歉过,被批没素质。


这一点是要批的,我在下面看着也不爽。您呐行行好呗,是给咱开个讲座还叼烟。吸烟室出门左拐走到底,不谢。


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媒体只曝光了他不好的一面,但没有曝光好的一面。


比如他很尊重学生,每次学生站起来问问题,他也会站起来。学生称他为“您”,他也称学生为“您”。


比如他的语言是幽默的,言辞是诙谐的。虽然媒体把文章批得不堪,但现场讲座效果却出奇得好,整个讲座过程里,众人大笑10次,小笑5次。


比如他尽可能地在鼓励艺术学校的学生做事要认真,坚持从艺的本心。提问题环节,有个戴眼镜的学生提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场子有点冷,但文章反应很快,帮这学生解了围,场子又热络了。


现场有很多媒体朋友,我相信他们看完全程,拍完素材,回去之后和主编商量的唯一事情就是“丫的怎么搞个大新闻”、“丫的怎么把这事儿给写得精彩一点”。


你要中规中矩没人看,你得把人往死里整才行。


这就是媒体方的立场与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笔下的人物都是被动的。







大部分人在行为过程中,都试图保证自己的”绝对正确“。


爬上道德高地插旗子,手叉腰指责这个,指责那个。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里说:“道德不像艺术,它最终是用其实用性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的。”


网络语言暴力的输出者,正是一批自以为“绝对正确”,自以为拥有“正当性”的人。


近几年你可以明显地察觉到,网络语言暴力正在逐渐走向日常化,我们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个人是”婊“,也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个人“渣”,因为当这一类的信号被发出时,能够证明发出者是完全清白的。


这种评论他人的姿态,像极了鲁迅笔下的“看客”—— 头伸着看行刑,像是被提着的鸭脖子。


我曾经加一些键盘侠为好友,和他们聊过一些热点事件。


在他们的谈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好玩”。


当我问他们,对这件事真正了解多少?他们说没时间了解,太忙了,就随便说说图个热闹。


我换位思考,的确也是啊。


看看网上都写文章的负面新闻,我肯定说,什么玩意儿。


往好了想才怪,往坏了想才正常。


谁愿意花时间了解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大家都是玩玩嘛。







大学时遇见一个教授,他很少批评学生,总在引导他们。他从来不说一个学生笨、懒、孺子不可教,而是提出他们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他曾经这样对我说:


“当你去评价一个人时,你很容易把脑海中最简易的表达说出来,诸如:聪明、愚笨、懒惰、善良、迂腐、天真......


但你要知道,形容词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个人,会造成误会,因为形容词与被形容的主体不是100%对等的。一般我跟学生交流基本不会说他如何如何,而是试图用更具体的方法论来做引导。对事不对人。”


他还有段话:“人际交流的话术里,形容词是非理性的,因为它以偏概全。更何况每个人只是从他的视野里出发,去判断另一个人,那其实是一件很荒谬的事。就像贴标签、戴帽子,形容词会伤人、会诱发误会、会扼杀可能性。试想一下,如果我告诉一个学生,他是个又笨又懒,那么等于是把他生命里优质的东西全部剔除了。他会有阴影,并跟着这团阴影一直陷进去。”


不轻易评价一个人,或者说,尽可能少用单一的形容词去形容一个人。


除非你深入了解过他。


人类是极易产生认知偏差的。


当人们评价的依据来源于单个现象,或是虚假信息、不完整信息,认知偏差便产生了。


如果你有过被人诬陷、误会的体验,那种全世界除了自己没有人懂自己的感觉,可能你会认同我的观点。


全世界路过你的人成千上万,真正懂自己的人寥若晨星。


能有资格评价你的,又有几个。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
下一篇: 人,不能忘本;心,不能忘恩!


新西兰房地产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