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GlucoTrust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呓语觅归--静夜品苏词

作者: 秋田紫雪    人气:    



  夜静无声。一盏灯,一杯茗,一卷词,静静地品读着东坡居士留下的不朽词卷。因为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词人长久地陷入一种被围困的尴尬境地,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感悟、人生百味的细腻倾诉。词人选择了一种与现实相称的方式表达他对世事的洞悉和对万物的锐察。

  追寻东坡居士的人生足迹,我们沉默于这位旷世奇人走过了如此不平凡的道路,而这些直接融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是他绝妙作品的直接素材,当然这些作品也折射出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外作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灵魂,苏东坡的每部作品、每首诗词背后都有一个生活的插曲,它们中的某一点在不经意的间轻轻地触动了苏轼思绪的某一部分,因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置身于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每一位对国家、人民饱含感情的志士仁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更何况,苏轼爱民如子的情怀是那样强烈而执着!也许是曲折、坎坷彰显了伟大,在充满辛酸的人生旅程中,苏轼不得不用一种虚幻的舞台上演他用血泪书写的剧本。这便是把满腹政治牢骚和雄心壮志编织在“梦想”之上,以托梦的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的落差。

  以感世历程来诿叙梦想。

  苏轼从小就熟读经史、文思泉涌、心怀壮志、纵古论今。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他在去世时前不久所作的《自题金山画像》诗中愤慨地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蕙洲、蟾州。”这位“奋历有当世志”的旷世奇才在腐朽的宋王朝,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苏辙在《东先生墓志铭》中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从内容上看,苏轼确实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终极关怀上。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主张抗击辽和西夏的侵扰,表示“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雄心壮志。即使在贬谪时期,他也不忘“臂弯腰前何去时,直上阴山取可汗”(《谢陈季常惠一揞巾》)不忘民间疾苦。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的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

  作为一名热血男儿,青年时代的苏轼也选择了从官历仕来拯救国民。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以怀古吊今来静陈梦想。

  身居朝庭历经政治勾当的险恶,看尽了壮志难酬的前景,因而极其厌倦了官场斗争,产生强烈的归隐之心,“怜子遇明主,忧患已再尝,报国何时毕,吾心久已降。”他在《感悟诗》中写道:“床头忱弛道,双阙夜未央,车彀鸣枕巾,客梦安得长!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独行残月影,伥焉感初凉。”

  新秋悟叶、残月独行,只为寻找一个能够让心灵得到憩息的洁土。全诗如家常,却真挚感人。前人盛赞此诗“至直之言,自然浑厚”(《纪评苏轼卷三十二》),“淡语能移人之情”(赵季宣《苏诗评注汇钞》)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曾对政治小人进行了辛辣的的讽刺。他说,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曲折的经历,小人的当道,使苏轼那颗灼热的爱国的拳拳之心没有降温,对前途他依然充满希冀,不以南迁北归为意,誓与恶势力抗衡到底。“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过岭二首》)

  波鸣空涧,云雾缭绕,征衣滴翠,尽情调试着词人在不断的移居、贬谪、调遣中的郁闷心情。他把那些本来存在的坎坷只看作在梦中发生,以酒浇愁,意气风发,以便在大好的江南更有所为。

  以至纯友情来倾诉梦想。

  对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曾经因苏轼反对而蔑视他,显然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由于吏治的腐败,王安石变法确实起到了与民争利的作用,而苏轼是注重变法的实际效应而予以部分的阻挠。由于政治立场的分道扬镳,苏轼的宏伟蓝图将付诸东流。陈襄(字述古)也反对王安石因向神宗推荐苏轼而引起变法派的不满被命出陈州。对于这段深情厚意,苏轼是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接受。他在《南乡子?送述古》中写道: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在这里,以“梦不成”来表达友情的无价,浓浓的深情使苏轼长久地泪流满面,在《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中这样写道: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吟,佳人伴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词的上阕记梦,实际上是通过梦境再现丘孝吕(前黄州知州)终日在黄州栖霞楼风雅好客,歌乐不断的盛况。既是对故人的相思,又有一切成为过去的凄凉之情。下阕是梦醒后之语,想象归隐苏州的丘孝吕也在怀念黄州,也在梦见自己,进一步表达了深情厚意。该词虚实相间、空灵飘渺、自然浑成。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苏轼也并非都是高唱“大江东去”的激越慷慨雄浑的腔调。其实人性含有两面,一面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化,另一面是盈溢阴柔秀美的女性化,只是所呈现的比例不同,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完美的人生应该具有这两种至高至纯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他才能屈能伸能悲能乐。而苏轼正具有了这种境界,并维系着他的生命的桨撸,导航着他的人生的步履。苏轼从来没有弃绝至爱的亲情。对妻子、对儿女、对家庭他充满无限的情致。他在《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梦》中写道: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首悼亡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将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是词人温习了一遍与妻子相敬如宾的生活,突出了对妻子的肺腑深情,又揉进了自己宦海沉浮和政治失意。他把丰富复杂的感情写得委曲婉转而又淋漓尽致,抒了人生易老的悲怆感慨。

  同样在另一篇著名的词作《永遇乐》中这样写道: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燕子楼,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天涯羁旅,望断故园的苏轼,与独居燕子楼的关盼盼有种“惺惺相惜”之感,乃至梦魂相通,并因梦断而触发人生无常、古今如梦的浩叹。借咏古而抒怀,凭梦幻而写实,使人在一种低沉的情调氛围中感受到词人的瓢零和无赖。这首词怀古而不拘泥于古,用典故而不为典故所束,贵神情而不重迹象,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真情的流露。

  以咏物绘景来寄托梦想。

  一山一水总关情。大自然的奇特景致在苏东坡的眼幻成一迭久抹不去的思绪。触景生情,睹物思己,情景交融,词人的内心感念与外在景观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由于不断的遭到贬谪,苏轼有幸感受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自然风貌。这种不断辗转的生活阅历,深深地烙印在苏轼的脑际,使他体味到生存的滋味。每当看到某景观时,不自然地就想到了自己多旅的生涯,于是他借《行乡子?过七里濑》表达了自己思绪。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采用白描兼比喻写景,动静交错,将人生如梦的感觉融化在山光水色之中不着痕迹,将诗情画意、音乐美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否定功名利禄和皈心大自然的心境。在《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中写道:“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全词咏物逼真,意在言外,结构巧妙,情致缠绵。借杨花的“抛家傍路”,写章与家人的离别之意,抒发自己谪贬黄州的飘泊零落之感。风吹梦远,莺鸟呼起,一切都远遁而去,只剩下词人独居客乡。

  在那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更是激动万分,内心随着滔滔的江水跌宕不平,他有感于历史的兴亡盛衰,借此抒发内心所蕴藏永久的对历史事件、风流人物及自身遭遇的无限感慨,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是的,置身如此宏大的江山丽景,怎么不使词人油然而生无穷的感慨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切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顷刻间“灰飞烟灭”。想及自身坎坷的遭际,谁的内心还能够保持平静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浩然凛冽的正义气象,而这些构筑了东坡居士人格魅力的坚实大厦。源于感为民请命,心怀民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黎民百姓深怀敬悸,与他做知心朋友,他的不朽词卷也流传不断,经久不息。

  曾经,沉迷于苏词之海,我无法看见那盏璀璨的明灯因而常常感到茫然,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是什么驱使了敏感的苏轼爱在梦间游弋?拖着记忆的游丝,他真正的彼岸又在何方?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虽然他不能安然入睡,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在梦乡呓语。有时,借助一种虚幻的表达未免不具有尖刻的锐利,它可以通过较为含蓄的途径传达出词人内心深藏的复杂信息。现实与梦幻的紧紧缠绕,使苏轼达到了物景与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苏轼一生特殊的经历注定了他需要以托梦的方式来引擎他的生命的律动,用耗尽穷生来祭奠自己的人生诺言。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当体型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下一篇: 鸳鸯火锅与人的处世智慧


新西兰房地产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GlucoTrust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