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自家花園裡感到「春己來」,而且是「花已開」;茶花、蘭花、杜鵑花、鳶尾蘭滿園綻放,各自 幤G。
鳥兒的歌聲讓我想起剛剛欣賞過的一場音樂會。那是奧克蘭音樂協會慶祝創會5周年的專場音樂會。在南半球春色的夜空下,一間雅致音樂廳裡坐滿了洋人、華人、韓裔、印度裔等觀眾群。
節目包括了中國著名歌曲、香港民歌、義大利名曲;有獨唱、二重唱、合唱,樂器獨奏、合奏,等等。眾多節目的藝術水準都比較高,演出很精彩,觀眾也都報以了熱烈掌聲。
奧克蘭音樂協會成立於5年之前。當初,是由一群來自五湖四海、兩岸三地的華人音樂家、歌唱家以及像我這樣的音樂愛好者,共同發起成立的。我與現任協會會長同時發起人。記得最初章程中曾強調協會將「以音樂為橋樑」去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促進各民族的和諧相處。如今看來,這座「橋樑」快要成為一個「平臺」了。你 ,當晚中西歌曲、音樂在這個舞臺互相映照交匯,令人眩目。
如今,舞臺上還是那些來自五湖四海、兩岸三地的朋友們。我與太太因故沒有及時排練、彩排,所以未能與他們同台演出,然而在台下欣賞朋友們的精彩演出,其實別有一番風味與感觸。
眾多節目中,我對「音樂協會民歌組合」演唱的香港民歌倍感親切動 。也許,因為我來自香港,那一份鄉土情懷使然。在我居住、生活在香港的那段歲月裡,顧家輝的《獅子山下》以及黃沾的《滄海一聲笑》等,可以說響遍香港的大街小巷,幾乎人人愛 ,人人會唱,簡直成了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說來奇怪,大陸少數文人學者卻否定這些民間流行歌曲為民歌。他們的定義是:不但是在民間傳播,而且必須是考證不到創作者是甚麽人的、沒有曲譜的、等,才可以稱為「民歌」。我以為那是荒謬的定義。有一位大陸教授還斬釘截鐵地對我:「現在早就沒有民歌了!」表現了文人「精英」的過分自傲與心胸狹窄-這是題外話。暫按下不表。)
印度裔演員的《達布拉鼓獨奏》,是音樂會的另一個亮點。小小一個達布拉鼓,簡單的咚咚鼓聲,在演員的手中,既然演繹出美妙的旋律,時而清脆婉轉,讓你心曠神怡,時而高潮迭起,讓你血脈高漲,贏得熱烈的掌聲。
音樂會的一曲大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場音樂會的高潮。這是中國近代長篇史詩《黃河大合唱》裡的一首經典合唱歌曲。這個四重唱歌曲藝術性很高,有時低吟沉痛,有時勇敢搏鬥,有時氣勢澎湃,是難度很大的合唱歌曲。當晚,合唱團指揮王國忱先生激情地指揮著情緒高昂的合唱團全體演員們,將觀眾帶回到中華民族那個災難、痛苦的年代,大家同黃河一齊怒吼,一齊奮鬥,一齊衝鋒,…終於迎來了全民族的勝利,以及今天正在經歷的偉大振興與復興,令全場觀眾倍受感動!
演唱會結束時,音樂協會團長鄭毛燕美女士宣佈:明年該音樂協會將與Manukau市愛樂交響樂團同台演出中國人的偉大史詩《黃河大合唱》。據悉,到時將有來自中國大陸的二十幾位音樂家前來支援,同台演出。
還記得三年前我在奧克蘭音樂協會合唱團時,當時的音樂指導Maritza就曾告訴我,中國詩人光未然與音樂家冼星海合作創作的史詩《黃河大合唱》,已經成了世界名曲。她自己也非常喜歡。當時音樂協會鄭毛燕美團長也已經與Maritza商定,著手籌備一場《黃河大合唱》音樂會,擬聯合奧克蘭所有華人合唱團,在Maritza 的指揮下(她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合唱指揮家,她的丈夫更是美國最著名十大指揮家之一,當時正任奧克蘭交響樂 指揮)排練,屆時與奧克蘭交響樂 同台演出(注:我們奧克蘭音樂協會的數十位元合唱演員,當年還曾與奧克蘭交響樂團同台演出過兩場大型交響音樂會,一場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一場是義大利著名歌劇《小丑》,很受觀眾-大部分是洋人觀眾-歡迎。游子夫婦當時也曾參與其中一場演出,雖然排練辛苦,卻感覺非常值得)。
非常可惜的是,因為家庭的原因,Maritza提前回美國去了,計畫只好擱置。
我很高興,因为鄭毛燕美團長Iris沒有放棄。在她的堅持與努力下,我們終於有望可以在明年觀看一場精彩的《黃河大合唱》了。
2008-10-10寫於奧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