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丁身尊先生为廣東民國史研究會會長,廣東潮人海外聯誼會副會長,目前居奧克蘭市。
最近獲林爽女士贈送她的新作《展翅奧克蘭》一書,讀後深感獲益匪湣?偟母惺苁牵簝热葚S富、感情充沛、文筆流暢、措詞優美。是一本生動翔實記述作者移民紐西蘭十年的奮鬥歷程,開拓創業的優秀華文著作。很值得一讀!
《展翅奧克蘭》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報導文學、散文、遊記、新詩、又有小說等等。全書分為六輯,共105篇,加上附錄13篇,總共約30萬字。讀後令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三方面:
(一)展現了自強不息,奮鬥向上的精神:
作者林爽原籍澄海,幼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當香港教師十多。1990年7月
皆丈夫帶同兩子移民紐西蘭奧克蘭市。當登上飛機,離開香港的那一刻,她已悄悄地立下決心:重投校園,再當學生,學好英語,圓學士夢。當時她即興作了一首打
油詩:「連根拔起離香江,重新播種奧克蘭,努力耕耘異國土,希望明天更 N 。」就這樣,她來紐西蘭三個月後,就開始上學去,先進奧克蘭師 教育學院進修。
在三年期間,她不知熬過了多少個挑燈夜讀的寒夜,
也 奚藷o數個共聚天倫的假日。而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也比其他的本地同學多出好幾倍,那主要是因為她初來乍到,英語不靈所致。但她努力苦學,到1993年底終於考獲畢業證書,取得紐西蘭合格教師文憑。接著她又利用業餘時間,再繼續進入奧克蘭大學教育系深造;至1995年,終於取得教育學士學位。
移
民如插枝,再生不容易。為了盡快融入主流社會,林爽于畢業後即服務於母校奧克蘭師 教育學院,擔任「新移民及多元文化教育組顧問」一職。充當華人家庭、學
生與當地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樑。工作除了日間協助奧克蘭市各中小學的華人移民學生,使彼等盡快適應紐西蘭學制外,也經常在晚間為各校召開華人家長會;她日夜
奔波,不避辛勞,努力工作。從而受到華人學生、家長的歡迎與尊敬。
此外,她還到奧克蘭師 教育學院授課,將中華文化、傳統及亞洲教育情況介紹給正在受訓及已在職教師,除努力中西文化交流外;她也編寫中英對照教材,供華人學生參考閱讀。她至今年逾知命,仍未離開過校園一步。
她又熱愛社團義務工作,更視寫作為第二生命。移民不久便經常投稿奧克蘭市、香港、台灣及中國內地等華文刊物。為當地《中文一族》、《華頁》及《中文先驅》等報刊撰寫專欄。多年來筆耕不斷,樂此不疲,終被譽為「多產作家」。
有耕耘必有收穫,她的著作碩果纍纍,尤其是1997年由台灣「世界華文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紐西蘭的原住民》一書,長達15萬字,更影響巨大,貢獻卓著,受到各方的重視及歡迎。該書出版面世後,先後在台灣及奧克蘭舉行了兩次新書發佈禮。奧克蘭市長Christine
Fletcher稱譽該書為「溝通中、紐文化的橋樑」,並獲紐西蘭國家圖書館及奧克蘭博物館指定收藏。
一
些來自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移民,由于種種原因,產生了失意回流的現像。林爽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指出:「只要能努力耕耘異國土,來日定能有甜美的果實收穫
的。因此希望部分目前失意的新移民朋友都能順利渡過適應期,積極向上為迎接 N 的前途而努力!」(見〈移民雜感〉,本書第54頁)
(二)展現了服務主流社會,促進文化交流的精神:
林爽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寫作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做到服務主流社會,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這些活動在書中均有反映。如1992年加入「華文學會」,1993年參加「華文寫作及翻譯比賽」獲得新聞翻譯組季軍。
1994年與多位志同道合者創辦了「紐西蘭華文作家協會」,第一、二屆任公關,第三屆任副會長。第四屆(1997年)升任正會長;其時,紐西蘭與澳洲兩國華文作家協會聯合組成「大洋洲華文作家協會」,她同時兼任「大洋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為期兩年。任內出席紐西蘭南島的「基督城華文作家協會」成立典禮。
1995年應邀出席于新加坡召開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同年參與創辦「紐西蘭華人婦女會藝妍會」,擔任祕書長一職,協助華人新移民家庭解決困難;1999年出任「藝妍會」代會長。同年12月應中國廈門大學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邀請,到廈門大學參加「東南亞華文文學回顧與展望研討」;2000年11月,應中國文聯、雲南對外文化交流協會邀請,到昆明參加「世界華文小說優秀獎頒獎禮」大會;同年11月下旬,又應中國汕頭大學和汕頭市政府邀請,到汕頭參加「第十一屆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外潮人作家作品國際研討會」。同年12月上旬,再應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的邀請,到上海參加「海外華文教育工作者座談會」等等。
林爽在參加上述國際華文研討會上,以自己的創作經驗和成果與其他與會者進行交流,並對中國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的源流關係、海外華文文學的內涵特色;以及華文作家的使命與責任,積極進行研討和提出頗有見地的意見。
她說:「海外華文作家以優良的中華文化精神,融入主流社會的風土人情努力加以創作,那麼所寫成的作品,既有深沉的東方感情,又有真摯的本土風情,那就肯定會成為一種富有本土風味的獨特海外文學。不但更受讀者群歡迎,也更有機會得到主流的認可,突出自己的獨特身份!」
她
又說:「我深信以中華文化精神,融入異國主流社會的風土人情所寫成的作品,不但比追尋鄉愁或風花雪月更有意義,也將是消除不同種族隔閡,加強各族裔了解的
良方妙藥。」因此她呼籲:「海外華文作家除了負起使命感外,還要負起散播華文種子,推廣華文于異域的重任。」(見〈海外華文作家的文化身份與使命〉,本書296~301頁)
林爽在服務社會方面,尤其值得讚揚的是創辦「語言交流園地」,幫助新移民(特別是華人老移民)學習英語。實行「無錢辦學」的理想,她先後得到兩位酒家老闆的支持。
于1996年6月先在奧克蘭東區的「利園酒家」開辦了「東區語言交流園地」;1998年7月又在南區的「天府酒家」開辦了「南區語言交流園地」。由她與十多位洋人居民為義工導師,利用週末上午在酒家內義務教授新移民日常生活英語,至今已經堅持了六年,受到了數百新移民的歡迎,並得到主流社會的肯定。
奧
克蘭市各中、西報刊記者曾多次對她採訪,又得到電視台「亞洲動感」節目的現場錄像,把上課情況拍成紀錄片播放,讓更多人分享這一成果;同時並得到紐西蘭
「天空城社區基金會」資助把成立過程編輯成書。林爽并將該本中、英文對照、以彩色印刷的書定名為〈語言交流園地的故事〉捐送到全國圖書館。好讓更多其他地
區的有心人效法開辦類似的園地。
林爽在總結這一工作的成效時指出:「語言交流園地」成為奧市一個華洋融洽相處的學習園地,從此洋人們對中國的傳統習俗增加了了解,華人新移民也逐漸對主流文化有所認識,摒除了華人自成一國,故步自封的形像。(見〈語言交流園地的故事〉,本書第68~79頁)
(三)展現了作者愛的精神世界:
這裡,包含了母愛、師愛、和友愛等廣泛的內涵,給人以薰陶和教益。書中的〈慈母身上衣〉、〈母親頌〉、〈越洋電話〉、〈冬夜思親〉、〈母親與我〉等等都是歌頌母愛的散文及短詩,讀後令人感動。
林爽寫道:「如果有人問我,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誰?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母親-我們敬愛的母親。因為再偉大的人,也得由母親把他(她)送到世上來。」(見〈母親頌〉,本書第124頁)
她還回憶在香港得到母親悉心照料的情景,1976年住院剖腹產子時,她那年逾花甲的母親,每天奔波醫院送飯送湯,探望安慰。林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養子方知父母恩,一念及此,不禁鼻腔一酸,熱淚盈眶而食難下嚥,泣不成聲……」(見〈母親與我〉,本書第145頁)
林爽移民來紐西蘭後,除了每周固定掛長途電話到香港問候父母外,每年還利用假期回港探望,極盡兒女孝心。她還把母愛流傳給兒子,盡心盡力愛護和教育兩名兒子,而兒子亦孝順雙親,使家庭充滿融洽和歡樂氣氛。
在師愛方面,令我最感動的是讀了林爽那四篇懷念學生劉聰的文章。劉聰是從中國大連市移民來奧克蘭的初中女生,年僅12歲,就讀于奧克蘭市某初中,為林爽所輔導的學生。她初來乍到,不懂英語,性格內向、害羞文靜,不愛與人交談,與洋人同學更無法溝通。移民三個月後,于1999年5月11日突然失蹤,幾經尋找不獲。兩星期後竟浮屍海面。但因海水泡浸後,已面目全非。警方多方調查,無法鑑定其死因,至今仍成懸案。
這一移民的不幸事件,震動了全國。林爽身為劉聰的老師,更是悲慟莫名。她除了多方奔走尋找及慰問劉聰的家屬外,還寫了四篇懷念她的文章。反映了整個事件的過程,充分表達了她深厚的師愛與悲痛,令人讀後潸然淚下。
致于林爽在友愛方面,由于她積極服務社會和廣泛的社會活動,使得她廣結友誼。僅就她創辦「語言交流園地」近六年,參加學習的移民學員就多達數百人,他們對林爽既尊敬又感激,林爽與他們的關係卻是亦師亦友。還有十多位洋人導師更成為她真摯的朋友。
1999年8月11日,林爽因創業成就和突出的社會貢獻,獲得由「紐西蘭職業華人協會」主辦及「奧克蘭大學亞洲研究院」、「屋崙華僑協會」所協辦的紐西蘭第二屆「專業華人成就獎」一等獎之殊榮。同年12月底,又獲「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與「海外優秀華文教育工作者稱號」。有關林爽移民後的奮鬥故事,自1999年開始,已在奧克蘭博物館的新移民展覽館內展出。
最後謹祝《展翅奧克蘭》作者林爽女士今後在創業和服務社會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并為華人新移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寫于2001年11月25日奧克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