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葉,全球建築風格開始流行外觀嚴謹的「現代主義」,但自一九七0年代以後直到現在的建築風格可以說是一種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可說是對於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動。
後現代主義重新引入歷史建築風格與要素,但在細部上則常常未如早期歷史建築般的精密。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來自於古典建築的保守沉穩、有的則表現出豔麗浮華、熱鬧、狂野、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後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潮,可以說是當前我們建築的主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由許多現代建築的小地方,看得到類似後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
單單由建築物來說,並不能代表人類居住的質量,聯合國「人居議題」第一章就針對其宗旨提出以下宣示:「改善人類居住質與量是最根本的需要,因為它深刻地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及幸福。」但由於工業升級、科技迅速發展,加上全球人口快速膨脹、都市化現象,引發全球性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社區發展問題以及工業公害等社會問題,這一切都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習慣及居住品質,人類居住的問題便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
再由於全球性氣候異常、溫室效應、以及天然災害不斷發生,更嚴重危及人類生命安全及居住空間。因此,如何兼顧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及人類基本居住需求,即為世界各國未來應共同努力的方向。
聯合國「人居中心」在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二屆「人類居住會議」中發表「伊斯坦堡宣言」,宣言中強調「人人應享有適當住屋」以及「都市化過程中人類住居的持續發展」等兩項全球性的共同目標,一定要使人類有權享受與大自然和諧、健康而充實的生活。
宣言中也強調,為改善人類住居生活的質與量,首先必須解決居住條件惡化的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包括:人口過度集中、貧困加劇、失業問題、社會不穩定、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不足、環境惡化等問題,並強調以「人」為關心的主要對象。
在伊斯坦堡宣言第二點中寫道「都市是文明的中心,帶動經濟發展及社會、文化、精神和科學的進步」,並在人居議程中,預測二十世紀末將有三十多億人在都市地區工作及生活。事實上,在二000年時,全世界將近百分之五十的人口是居住在都市地區,而未來二0二0年將會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中於都市地區。
快速都市化及工業化的結果,提供人類更多聚集都市的機會,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及環境問題並衝擊整個都市景觀及環境品質,進而影響到基本居住的品質,其所造成的實質面衝擊,例如:缺乏就業機會、無家可歸者不斷增加、棚戶區蔓延、貧富差距擴大、犯罪率上升、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不足及惡化、缺乏教育設施、土地使用不當、生態敏感土地如農地等逐漸喪失、交通堵塞加劇、環境污染增加、缺乏都市公園綠地、供水及衛生設施不足、舊市中心居住環境品質惡化、都市發展不協調等問題。
伊斯坦堡宣言中提到「都市發展與鄉村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並進一步說明除改善都市生活環境外,還必須為農村提供適當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就業機會,以增加農村地區的吸引力,儘量減少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
雖然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但是人類居住的條件卻不斷的惡化。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卻未能顧及居住品質的提升,導致居住品質良莠不齊,大部分民眾仍居住於簡陋、品質不佳的房屋內。根據聯合國委請數百位科學家所作的最新調查,人為污染加速全球暖化,而地球升溫的速度將比先前的預測還要快。熱帶水域持續暖化、北極冰帽開始融化,而冰島南部、歐洲最大的的冰河Breidamerkurjokull亦逐漸消融瓦解中,未來幾年之內可能就緩緩滑入大西洋中,充分顯示全球溫室效應的日益加劇,已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後果。
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全球暖化將會導致全球三分之一的動植物棲息地發生劇變。約在西元二一00年時,一些動植物種類將會因天候變化而滅絕;其中將以北半球高緯度的地區受害最甚,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棲息地會因而消失,北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動植物棲息地有一半也可能消失。另外,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的濫墾濫伐,也將導致水災、旱災的災情不斷。
已開發國家應該首先重視上述問題,定期召開國際性會議,共同研商解決對策,就像是為了解決全球氣候變遷舉所辦的COP6、為解決人類居住問題所舉辦的HABITATⅠ。已開發國家應改帶領開發中國家,共同解決全球性的問題。此外,已開發國家也應該協助發展中國家健全住居的需求:先進國家應本於世界社會責任,加強居住規劃人才的培訓,以協助發展中國家健全其住居需求及法令的研擬。
為避免自然災害衝擊人類居住需求,也應儘速建立都市防災系統,確保建築物安全,健全救災系統及避難系統,並研析社區重建計畫,以確保人類居住的安全。
人類的住屋狹義的是指人類所居住的蔽護體;廣義的則是包括所有鄰近的實質環境,建築物裡面、外面,都是家庭生活、成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基本的功能有三個,一是提供舒適的蔽護處所;二是提供適當的環境,包括建築物內部及其鄰里,以作為家庭、小孩或成人非正式的小聚會及內部成員個人每日活動的場所;三是提供大的實質家庭群居模式中,家庭及其他組合的活動處所。
住宅除了被界定為住戶的遮蔽體之外,更應該包括提供給居住者、大社區所需的相關服務和設施。住宅服務包括基礎設施和寧適性,如水、電、廢水處理、道路可及性、以及災害處理和警察的保護。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住宅是商品;因此,住宅也提供一寬廣系列的社會和經濟特徵:安全、名望、個人表現、投資機會,並產生了收入和就業機會。
什麼樣的地方最適合人類居住,是講究生活品質的現代人最關心的問題,因此有關於居住問題的研究,乃成為現今的顯學。影響居住品質的因素到底有那些,世界上有那些地方的居住品質比較好,位於那個國家的城市適合人類居住;這些城市的排名如何,都成為大家關切的問題。
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稍早發表二○○五年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國家排名,將蕞 栃鴲 柼m列為最適合居住國家首選之後,國際人力資源顧問公司Mercer日前公布全球生活品質調查報告。這項調查被列名評比的城市共二百一十五個,分布於世界各國。以包括政治和社會環境、經濟、社會文化、醫療、教育、公共服務和交通、娛樂、消費品、住宅和自然環境等九大類的三十九項指標,作為評核的依據;並以紐約市的整體生活品質,設定為一○○,以之為評比的標準。
評比的結果,作為基準的紐約市,名列第三十九,與倫敦同分。最佳城市是瑞士的日內瓦和蘇黎世,得一百零六點五分,並列冠軍。加拿大的溫哥華和奧地利的維也納,同列亞軍;其下為德國的法蘭克福、慕尼黑和杜塞道夫。
除溫哥華外,排在前面的都是歐洲城市;亞洲城市得分最高的是新加坡和日本的東京,也只排到第三十四名。此外擠進五十名以內的亞洲城市還有日本的橫濱、神戶、大阪,分別列名三十六、三十九、四十六。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調查,特別增設了一項人身安全排行榜,以各地的犯罪率和內部穩定性作為評量的依據。依此評比全球最安全的城市首列盧森堡;殿後的則是伊拉克的巴格達,同時也是生活品質最差的城市,可謂全球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所有的國際評比排名,雖難免偏誤,但卻可作參考,幫助我們檢討本身缺失,吸取他人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