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見死不救為那樁?

作者: 邓荣进博士    人气: 4651    日期: 2013/7/7

最近在紐西蘭的電視新聞中,播出了一個發生在英國餐館的夫妻吵架毆打案,女的是英國名電視主持人性感甜點女神Nigella Lawson,男的是她的有錢猶太夫婿Charles Saatchi,電視畫面中只見這位男士一直掐住他妻子的脖子,但是在這個餐廳中,所有來用餐的人以及所有的員工,竟然沒有一個人出來勸阻或幫忙這位女 士。

雖然在場的人,都被這突然出現的一幕嚇了一跳,也都認為這是一個夫妻毆打的事件或是一個緊急情況,但卻沒有人出手相救,這到底是為甚麼呢?奧克蘭大學的心 理學講座Danny Osborne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所謂「旁觀者效應」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術語,說的是,在一個緊急情況發生時,如果現場有許多旁觀的人,有人出手幫助的可能性就很低,這種 機率與旁觀者的人數是成反比的。換句話說,旁觀的人越多,有人出手幫助的可能性就越低。

1968年時,有兩位美國的心理學家,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在經過一系列的,對這種冷漠的現象研究之後做出了解釋,並稱這種旁觀群眾的反應為「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對於緊急事故的反應,在 只有自己時,與現場還有其他的人時,所做出的反應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便會抑制自己協助他人的行動。

他倆認為,事故現場旁觀者越多時,會導致每個人心中產生「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想法,也就是大家都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就被分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認為幫助的責任並 不在我身上,就容易會形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是互相推諉了。

所謂的「責任分散」,就是我看到了聽到了,別人也會看到了聽到了,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假設,一定會有一個人會去做的,結果就變成沒有任何人會去做。例如聽到 有人在求救,心中就會想,聽到的人,不會只有我一個,責任就分散到其他人身上,每個人都會說;「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別人?」因此也就沒人出手相助 了。

旁觀者還有一種心理,叫做「多數的無知」,就是在場的旁觀者都觀看別人是否有所行動,以此來決定自己是否要有所行動,但每個人都不知道別人正等著自己做出 決定,這就是「多數的無知」。他們不知道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樣的不確定。也就是說在出事的現場,到底要不要出手相救或者是報警處理,都會先觀察其他在場者的 反應,如果現場沒人採取行動,就會認為這不是一個緊急事件,就不需要理會了,但是卻不知道別人也正等著自己做出是否要採取救助行動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之 下,往往因此就喪失了救援的「黃金時間」。

紐西蘭有一個反家庭暴力的組織的負責人Jane Drumm說;在紐西蘭經常都可以看到上述的情況,遇到有事發生時,在場幾乎是沒有人出手相救的,有的是假裝沒有看到,有的是感到非常的尷尬,但是就是沒 有人出面相救或阻止,因為大家都知道誰出面誰就倒霉,因為生氣的一方會把心中的忿怒轉嫁到出面人的身上。

社會上也有些人將「旁觀者效應」說成是「旁觀者的冷漠」(Bystander Apathy),1978年挪威學者Dan Olweus對於學校中的大欺小的行為,定名為「霸凌」(bully),並對「霸凌」行為中的「旁觀者」的角色做了說明,認為「霸凌行為的旁觀者」就是 「任何一位知道霸凌行為正在發生的人」,這些「旁觀者」的「看熱鬧」的心態,會鼓勵、協助霸凌兒童進行傷害性的行為。因為霸凌行為會讓「旁觀者」產生一種 如同親身經歷般的感受,獲得的認知就是「力量遠勝於一切公平性」,這種心態,很可能會造成受凌者,產生一種社會是這麼的冷漠與無情的感受,甚或還會模仿暴 力行為。

很多年前有一部叫「控訴」的電影,劇中的女主角遭遇強暴,後來法院把當時在現場鼓噪叫囂的旁觀者一併起訴。冷漠的旁觀者在這部電影中,所面對的不只是道德良知上可能的自我審判,同時還有法律的制裁。如果我們的社會是溫暖的,那以後我們還會「自掃門前雪」嗎?



手机版




上一篇:日益增多的綁架子女案
下一篇: 轉捩點?

[文章搜索]


GlucoTrust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