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貧窮陷阱

作者: 邓荣进博士    人气:     日期: 2012/1/26

在2012年1月18日的英文媒體上,登載了一個研究數據,這個研究數據是由這項研究的主持人David Fergusson教授,自1997年開始,針對1,265位在基督城出生的孩童所做的,結果發現:

有40%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會半途而廢,沒有得到任何的學歷證件或文憑,但是生長在較富裕家庭中的孩子這個比例就降到10%以下。

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孩子,有1/3在20歲前就懷孕或是將女友搞懷孕,但是生長在較富裕家庭中的孩子,這個比例則降到1/10以下。

有1/3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在18歲到30歲中間,曾發生過暴力或與貧窮有關的犯罪行為,但是生長在較富裕家庭中的孩子,這個比例就只有1/6。

有20%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在30歲之前領取過社會福利救助金,但是生長在較富裕家庭中的孩子,這個比例也只有4%。

生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在30歲之前的年平均收入是在4萬元左右,但是生長在較富裕家庭中的孩子在30歲之前的年平均收入大多是在6萬元左右,兩者之間的年收入就相差了2萬元。

以上的數字只是紐西蘭針對一個地區所做的研究,並沒有甚麼特殊的意義。雖然有些英文媒體在報導這些數據的時候,所使用的標題是「貧或富?根據研究貧窮陷阱 出生就註定」(Rich or Poor ? Poverty trap set at birth study reveals)。

「貧窮陷阱」(poverty trap)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的定義是說:落後國家之所以貧窮,是由於每一個人的平均所得太低,又缺乏足夠的需求刺激投資,而且也無足夠的儲蓄來提供投資,導致資金投資不足,生產力低下,所得無法提高,因此長期陷入貧窮之中而無法自拔。

我們中國人把經濟條件差的家庭稱做是「寒門」,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由於能夠深刻的體認到父母親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努力工作的情形,所以從小就 會體貼關心,幫助父母料理家務,因此較懂得珍惜和感恩。我們的孔老夫子就曾說過:「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孔子小時因為家境不好,所以讓他學會做很多粗 重或一般孩子不會做的事。

相反的,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的孩子,父母經常都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此孩子便很容易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性,所以經常會不懂得珍惜和感恩,物質欲望也很強,甚至比較容易因一時的慾望得不到滿足而心生不滿。

這種情況在紐西蘭就不一樣了,因為生活在紐西蘭,貧窮的家庭可以領社會福利金,由政府來供養,因此便養成了許多家庭的依賴性,久而久之,父母親的行為便成了孩子的榜樣,上行下效的結果,便出了現世代依賴福利金生活的貧窮情況。

也因為如此,最近紐西蘭就出現了一幅極具諷刺性的政治漫畫,畫的是父母親的大手將一份禮物交到孩子的小手中,禮物上面寫的是「貧窮」(Poverty)二字,禮物的旁邊的註解是「傳下去」(pass it on)三個字。

「原始富裕社會」 (The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一書的作者 Marshall Sahlines 就說:世界上最原始的人類,所擁有的物質很少,但是他們並不貧窮。造成貧窮的根本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所創造出來的永無止境的需求。」

作者的意思是說,過去的人類,他們只為滿足生活所需,每天可以睡眠及娛樂的時間很多,他們不屈作物質的奴隸;相反地,現今世界中,大家日以繼夜的工作,卻仍有1/3以上的人,每晚都抱著飢餓入眠。因此有些現代人的「貧窮」是由於欲望過多所造成的。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提出了「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個術語,來說明社會上所發生的: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貧富差距現象。這是由於富者通常會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及發展機 會,而窮者則會因為經濟較差的原因,得不到與富者相同的教育與發展的機遇,也因此社會上便產生了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惡性循環了。



手机版




上一篇:電視節目的品位與格調
下一篇: 驚恐羞愧的母親

[文章搜索]


GlucoTrust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