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無情的圍觀者

作者: 邓荣进博士    人气:     日期: 2012/1/17

2012年1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在紐西蘭北島觀光景點Rotorua市中心的Pukuatua路上,發生了一位孕婦被當街痛毆的事件,當時在場圍觀的有20多人,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出面制止,只有2個人打了電話報警。

雖然這位孕婦的肚子並沒有很明顯的凸出來,她是被另外一位女士由一家雜貨店中拖出來毆打的,不但拳打腳踢將她打倒在地,更是用腳拼命地去踹她。根據當時傳出來的說法是,這位打人的女人認為,這位孕婦與她的老公睡了覺。起先是在店裡打她,因為店主人要求她倆出去,因此她才被拖到店外繼續地打。如今這位被打的女士因為面部受傷正在Rotorua醫院治療中。

事後紐西蘭的英文媒體在報導此事時,用了一位心理診所醫生Barry Kirker所講的話「無情的圍觀者」(Bystander apathy),來形容當時在場圍觀的人。所謂「無情的圍觀者」是1950年代時,心理學家所研究的一種群眾心理現象,也就是在事發的當場,如果沒有人敢首先站出來制止此事,那就一直不會有人站出來,如果事情一發生時,就有人敢站出來主持正義,那就會有人接二連三地站出來干涉。

這種現象後來被心理學家稱為「責任分散現象」(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意思是指在情境不明朗時,大家不知道要做些什麼,因此看到其他同樣圍觀的人,會想別人也沒有做什麼,我也不一定要做,也就是圍觀人的道義責任被大家分散掉了。這種心態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就是「沒有一個雨滴認為是水災是自己造成的」。

1968年美國紐約有兩名心理學家,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對於這種「無情的圍觀者」的冷漠現象有了詮釋,他們稱它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在緊急的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舉例來說,當一位陌生人在遭遇到急難時,如果現場只有一人,此人可能會見義勇為,立即救助。如果現場有數人,就可能彼此袖手旁觀,無人向前幫助。像這種有旁觀者在場,會抑制人的行為發生的現象,就是「旁觀者效應」。

據社會心理學家觀察發現,旁觀者人數越多的時候,眾人趨前救助的傾向越低。原因是如果多人在場,「應該」上去幫助的責任分散到在現場的各人,不致完全集中在一人身上,以致降低助人行為的發生。

這種「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有很大的不同。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個體會抑制利他,也就是協助他人的行為。

根據研究,當有他人需要幫助時,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

有85%的人會立刻前去幫助對方。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一個人也知情,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62%。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其他4名受試者也聽到時,會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低至31%。

因為這些人認為之所以會有「旁觀者效應」出現,主要是當旁觀者出現時,

會導致利他責任分散的效果。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此外也有人解釋為,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手机版




上一篇:紐西蘭雙胞胎太多?
下一篇: 電視節目的品位與格調

[文章搜索]


GlucoTrust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