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关财富分配公平的话题持续升温。到了大选的时候,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生活、教育、健康和住房等等的问题,总会优先成为政党辩论的焦点之一。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经济状态才算穷呢?每天吃炸鸡块、喝可乐啤酒、打电子游戏的生活,在一些亚洲国家里简直就是准富豪了,但在新西兰这里,他们或许只是些社会最低下的阶层,属于贫困户的范畴。
事实上,贫困的界定是有一套国际标准的——把一个国家国民的收入水平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取中位数。这个中位数被称为贫困线,是一个区别贫困和富裕的分水岭。
个人年度收入在贫困线之下的,可以被认为属于贫困一族。有个名词反映贫困一族的人群所占总人口的比例,称作“相对贫困率”。
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各会员国的贫富状况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显示,30个加盟国的平均相对贫困率为10.6%。
以日本为例,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了2009年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其得出的结论是,因收入低而生活贫苦“相对贫困”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16%。其中,未成年日本人2009年的相对贫困率是15.7%。
日本的贫困线在哪里呢?每户的平均年收入549.6万日元,而且这个收入水平已经比2008年增长了0.4%。也就是说,在日本,家庭年收入8.2万新西兰元都算是穷人。
在新西兰,最新的统计数字是,全国的税前家庭年收入中线为78,870元。在这个数目之下的国民,都可以大大方方地做穷人了。
华人朋友相聚,总免不了各自谦卑地哭穷,即使已经事业有成,也只说自己是“朋友们关照,混口饭吃而已”,算是其中一种比较特别的穷法。
本地媒体曾在一段时间里特别关注新西兰未成年人的穷困状况。根据Children's Commission提供的数字,新西兰未成年人的相对贫困率是16%,比日本稍高一点。
现在,一名本地未成年人和一位家长共同生活的相对贫困标准(包含房租)是大约355元/周。
所幸的是,不论哪个政党执政,新西兰未成年人的相对贫困率总体上持续得到改善。这似乎也很符合华人的某种传统价值——家里再贫穷,也不能减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得到向上发展的机会,正所谓,人穷,志不可穷也。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