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纽网
|
手机版
|
免费广告
|
澳纽商家
|
新西兰地产
|
澳纽摄影
|
澳纽论坛
|
澳纽阅读
|
告知好友
|
个性化
|
投稿本站
|
广告服务
| [
ENGLISH
]
登陆
|
注册
首页
|
新闻
|
专栏
|
文苑
|
娱乐
|
旅游
|
人物
|
房地产
|
留学移民
|
饮食
|
摄影
|
健康
|
社区
|
文摘
|
游戏
|
商家
|
家园
|
论坛
|
阅读
Portal
Business
Sport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Life&Style
Travel
Photo
免费迷你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新西兰联合报》时事速递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作者: 杨元勇 人气: 日期: 2011/4/27
4 月24日,是自上世纪初,美国退回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大学以来,清华大学迎来的第100周年建校纪念日。而且,这是大陆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 首度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共庆生日。两岸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了这一节日,胡锦涛和马英九分别参加了两所清华大学的百岁庆典。两所学校还互派由副校长率领的代表 团至对方学校,在大会上互致祝贺。
在22日的新清华学堂揭幕暨校史馆落成仪式上,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100年前,清华学堂 成为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今天,在清华走过第一个百年、开启新百年之际,新清华学堂又呈现在世人面前。新清华学堂的“新”,不仅在于它是一座新世纪的新建 筑,更标志着清华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庆大会4月24日当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祝贺。
胡 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他还提出四个“必须”: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当晚,清华大学主楼前上演百年校庆文艺晚会,近万人参加。整个晚会包括了“水”、“木”、“清”、“华”四个篇章。所有登台表演的演员除清华在校生外,无一例外均为清华历届校友。
开 场曲《清华老校歌》由杨振宁等45位院士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演唱者是数十位正部级领导人;演唱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谱曲名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的,是来自航天军工有突出贡献的清华人;高晓松、李健、水木年华也到场献唱……也许是渴望登台的校友太多,大合唱、集体舞成为整场晚会出现最多的节目。
新竹清华大学热舞社成为北京清华大学庆祝百年校庆表演活动中唯一的台湾团体,精湛的街舞《舞力全开》迎来喝彩也迎来友谊。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还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星”。
《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23日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同时发行的还有《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封。
另外,4月22日下午15点,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礼堂,国际钢琴大师李云迪举办了为清华百年校庆献礼的个人独奏音乐会。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国学院出版了其核心学术著作“清华国学丛书”第一辑。此次丛书共四册,是国学院的四位核心教授所著。分别是陈来的《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刘东的《道术与天下》、刘迎胜的《海路与陆路》、姚大力的《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24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举行创校100周年暨在台建校55周年校庆大会。北京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率学校代表团参加了新竹清华百年校庆活动。
马英九、吴敦义、王金平等台湾政要到场祝贺,清大校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也出席盛会。
马英九表示,推动大学校园国际化是施政努力目标,台湾有地理与文化优势,可扮演中华文化领航者,开放带来希望,闭锁必然萎缩。
新 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说,100年前清华建立的时候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国家面临列强瓜分。一个世纪以来,清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清华人在政治、经济、社 会、学术、教育各层面都作出重大贡献。如今,两岸清华欣欣向荣,未来更将携手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再创高等教育的巅峰。
截至2010年12月, 北京清华大学总共有在学学生3万7650人,其中本科(大学)生14,943人、硕士生14,899人、博士生7808人。北京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在 过去100年里,清华培养了17万学生,包括1/5以上的中国两院院士、曾经和现在的250位中国大学校长、超过400位省部级以上公共部门官员。
清华大学的由来
北京的清华大学始于美国退回庚子赔款,初期清廷内务府1909年8月把北京西北郊区一座荒芜皇家林园“清华园”拨给以庚子赔款选拔学生赴美游学的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并开始兴建校舍;1910年“游美肆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成为清华大学前身。
因 此,清华校园中有许多属于清朝皇家园林一部分,包括兴建于1762年的工字厅,是清康熙行宫“熙春园”东半部,后又赐给道光皇帝第5子奕琮;1851年咸 丰皇帝(道光第4子)与奕琮关系甚好,特将熙春园易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由此得名。现存工字厅入口门庭上方匾额上,还有咸丰御笔“清华园”3个大字。
写着“清华园”的拱门建筑,原是北京清华最早的校门,在文革时期被毁。如今的清华园二校门是后来重建的。今年百岁校庆,两岸清华分别发行纪念邮票,不约而同都以“清华园”作为图案之一,“二校门”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是在原国民党政府1949年迁台以后,按照原北京清华大学的版本而重新建立的。新竹清华行政大楼后方,也有一座写着“清华园”的二校门,耸立在一幅带框的玻璃幕墙前。这是以北京清华二校门1/3比例缩小制作的,展现了两岸清华一脉相承的独特意涵。
除了校园景致,两岸清华一样的校歌、校训、校徽和相同的紫色调,也体现了这种血脉相承的特色。不过,细看两岸校徽,北京清华的版本写着1911的建校年代,而新竹清华则少了这个数字。
清华大学保持了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
梅贻琦,是一位曾经担任过两岸共同校长的传奇人物。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31 年至1948年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后,梅贻琦又负责筹办清华在台湾复校事宜,并担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这位清华任期最长的校长,是清华人心中“永远的校长”。
盘点清华百年走出的29位大师
邓稼先(1924-1986),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周光召,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世界公认的赝向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唐敖庆(1915-2008),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郭永怀(1909-1968)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研究工作,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李政道,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院士。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伽利略·伽利莱奖章、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等。
杨振宁,1957年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后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彭桓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
钱三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赴法国受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淦昌,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吴晗, 1928年入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夏鼐,清华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考古学部门。1935年改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清华西洋文学系,此后执教北大六十余年,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12国语言。
张岱年,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钱钟书,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陈岱孙,原名陈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赵元任,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科技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不倦的摄影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著有《现代英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中、英著作。
周培源(1902-1993),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9年年仅27岁的周培源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从事广义相对引力论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张钰哲(1902 -1986,Zhang Yuzhe或Yu-Che Chang),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
梁思成,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
叶企孙,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杨廷宝,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
侯德榜,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手机版
上一篇:
ANZAC的信念不怕雨 各地纪念活动 总理民众如约而来
下一篇:
Don Brash博士欲借行动党
[文章搜索]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