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新中书业合作前景看好”——首届“新中出版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作者: 侯丽杰    人气:     日期: 2010/12/9


摄影:毛 芃

第一届《新中出版论坛》12月5日在奥克兰东区的中国城圆满落下帷幕。中国方面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出席本次活动。新中两国出版界代表分别在论坛上做专题演讲。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增进两国间相互了解,共同探讨和推动两国出版领域发展及合作的机遇和前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新西兰玛克威出版社共同承办的首届《新中出版论坛》,12月5日在奥克兰东区的中国城圆满结束。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黎永传,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本次中国出版代表团团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林弋,新西兰出版商协会主席Adrian Keane,新西兰数字战略出版公司总裁Mratin Taylor,新西兰玛克威出版社社长方华,以及来自中国国家及地方13个省份的53家出版单位、70余位出版界代表出席了当天的论坛。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戴作福主持了当天的论坛。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徐建国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发来了贺信。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黎永传首先致词,祝贺论坛的召开。他说,此次论坛意义重大,中国方面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代表团,说明中国对此次论坛和交流非常重视。当前中新两国政治关系良好,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这也为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论坛的召开会进一步促进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并取得成功。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薛松岩代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在祝词中介绍了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说,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壮,中国出版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全行业的总产出已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9%。现有图书出版社581家,报社1900余家,期刊社9000余家,每年出版新书15万余种,其中1-1.5万种是通过版权贸易引进出版的。中国图书出版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13亿人的消费市场更为世界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有关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创造、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等话题的出版物也受到了全球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中新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中新两国出版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有了迅速而深入的发展。他表示相信,本次活动会增进两国出版界的了解和信赖,在彼此尊重和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共同为两国翻开出版文化交流的崭新历史篇章。

新西兰出版商协会主席Adrian Keane在致词中说,新西兰虽然国家小、人口少,但民众受教育程度和人均阅读量很高,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书籍阅读题材广泛,这使得新西兰的出版商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新西兰的教育类图书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图书爱好者。中国一流的印刷技术和有竞争力的印刷价格,是本国市场狭小的新西兰出版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出版物和其他国家相比,数量还很少。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说英语的人数将超过世界任何其他国家,这对新西兰出版业来说商机无限。因此,新西兰的出版商需要在发展两国出版行业的关系上做出努力,了解中国的市场,还需要在本地的华人社区寻求支持。新西兰欢迎并期待着与中国同行在公平、互利和互信的基础上合作,寻求共赢的机会。

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和龑、新西兰数字战略出版公司总裁 Mratin Taylor、中国江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朱法元以及新西兰玛克威出版社社长方华分别以“中国出版业概况及中新书业的合作前景”、 “正在兴起的数字出版市场”、“了解中国从书上出发”和“新西兰的华文市场概况”为题,在论坛上做了专题演讲,介绍新中两国出版业的现状,共同探讨两国间出版领域发展及合作的机遇和前景。

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和龑说,新中书业合作前景看好,原因之一是新西兰是一个挚爱阅读的国家,人均图书购买书力超过了欧美和日本,并拥有一支优秀的出版队伍;其次,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出版资源浩如烟海;第三,中国现实的发展需要让西方了解中国,中国出版人也需要了解西方的审美观和阅读习惯。他提出了与新西兰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版权合作,两国出版社之间相互购买图书出版权;实物、选题合作,共同策划适合新西兰和中国市场,并通过新西兰可进入西方主流市场的选题,在中国组稿和印刷,销售到新西兰和其它国家;成立合资出版公司。他表示,该社编译队伍实力雄厚,愿成为中国第一家与新西兰合作的出版社。

新西兰数字战略出版公司总裁Mratin Taylor在演讲中介绍了新西兰出版状况及电子出版发展战略。

他说,新西兰图书出版是价值2亿新元的产业,与世界几大主要出版市场联系紧密,是6大英文出版市场之一,拥有优秀的营销网络,便于出版物及版权的进出口。他赞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近来在加强规范化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及全面提高电子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使得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书籍市场创造出更强的业绩。新西兰从2008年开始,也为在新西兰培养一个世界型的电子出版行业规划了“新西兰电子出版大项目”,并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建立人员网络机制,将300多家行业代表组织起来,这促成了电子出版论坛;第二步是将关键的技术引进新西兰,让每一家出版社都可以享用。2011年2月,一个自行开发的电子书籍仓库、电子书籍转换和营销服务机制即将启动,这为第三步战略目标,即为新西兰开发的电子出版物和专门的技术寻找更大的和稳定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平台。他说,电子出版市场的未来或许无法预期,但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该产业的创建需要积极的参与、尽早进入角色;第二,获取成功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合作伙伴。他希望本次论坛成为两国向电子出版领域合作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江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朱法元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出版业的改革。中国出版业正在进行整体改制,全面推向市场。全国已组建29家出版集团,49家报业集团,4家期刊集团;其中,上市企业已达到42家,总市值2900多亿元人民币。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2005年实施了中国图书对外出版计划,2006年成立了计划推广小组,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向国外出版机构介绍推荐中国图书,并在政策上对版权输出、实物输出和合作出版予以鼓励。该计划还将不断丰富内容,打造图书版权贸易出口和实物出口平台,让中国图书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他认为,新西兰的出版业发达,先进的出版模式和经营理念值得中国学习。中新两国出版界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广阔。双方可以在版权贸易、选题策划和代理业务等方面展开合作,并使之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采取联合出版的形式,共同编写、共同出版、双边发行;还可以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环节建成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新西兰玛克威出版社社长方华在演讲中介绍了新西兰华人的构成、华文媒体状况。他希望该社作为新西兰唯一的中文出版社,现已出版的本地华裔作家的作品能够和中国的出版社合作,每年举办的新西兰读书文化节和中文图书展都能有中国出版社的参与;希望中国同行关注新西兰,关注新西兰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

在论坛结束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对记者表示,中国出版业正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业大家庭中,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始终积极推动出版企业走出国门,与国外同行及战略投资者进行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

他说,第一次来到新西兰,发现新西兰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出版在新西兰的发展中一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新西兰人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因此,我们与新西兰出版界交流的任务既光荣又艰巨,需要认真研究新西兰出版业的特点,以寻求让新西兰民众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捷径。出版作为文化交流的核心,具有记载文明、传承文明的独特功能,这一独特的平台,对增进中新双方的了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表示,中新出版界都表达了增进了解的意愿,相信双方合作的前景广阔。

本次中国出版代表团团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林弋说:“这个论坛为两国出版界的交流及下一步的合作,更为中国文化今后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两国出版界的合作,推动两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戴作福说:“根据介绍,新西兰的华文市场也很大,在华文宣传方面做得也很不错、很有实力,这为我们将来华文的对外交流,特别是我们中图公司是专门负责把海外的引进国内、把国内的推向国外,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对我们未来在这里的发展必有好处。”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国内科经理于明表示,与会的代表们对本次活动感觉很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做。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打开澳洲地区的市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在本次书展上看到一位华人老人领着孙子来买一套中文版的《三国演义》,就为教孙子学中文,大家感到很欣慰,感觉这一地区人口虽少,但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作为本次论坛新西兰方面的承办方,新西兰玛克威出版社社长方华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中新出版界搭起一座桥梁,总体来看,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新西兰出版商协会也很重视,他们也想和中国的出版界交流,一直没有渠道和机会。本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今后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手机版




上一篇:退休委员会建议67岁退休 政府否决
下一篇: 朱旭东接任工党华人党部主席

[文章搜索]


GlucoTrust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