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一词的本义,在中国和西方有所不同。在西方,“政治”源于古希腊语的“城邦”(城市国家)一词,政治学即“国家学”。在中国古代,“政治”通常称为“政”或“治”,主要指布政治事,“治者理也”“劳心者治人”。这就是说,政治的活动方式是“治”,“治”的对象是“人”,“治人”的目的是使之安定、有秩序、服从管理。“在君为政,在民为事”“政者事也”。“为政”“从政”“执政”即行使权力、治理国家。“政”又称为“刑政”,主要指一种统治手段。中国古代的“政体”一词虽也涉及制度,但主要是指统治方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所说的“政治”,主要指治国之道。 [4]
(1)“政”指的是政府;
(2)“治”指的是治理。
“政”是政权主体,“治”是维护政权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政治包括军事、法律、政权机构、政治党派团体,等等方面。“政”主要是政权、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治组织、政治机构。“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政策以及依据这些进行的行为,包括军事、法律、行政等方面。“政”是硬件,“治”是软件。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社会交往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政治又是社会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社会管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
社会管理可分为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与非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一般是指民间管理。
这种“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主要包括: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人员的评价与选拔;规范化的社会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职能的设置;规范化的社会管理程序的制订;规范化的社会管理行为的约束;规范化的自然资源配置;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则等。
政治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社会管理,之所以要对社会管理进行“规范化”,主要是因为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往往具有科学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开而透明的管理内容、清晰明确的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稳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从而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规模,更广泛的管理范围、更持久而稳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预测性。
经济是规范化的社会交往,通常情况下经济占据社会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政治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由于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因此,政治的本质也可近似地表述为“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根据规范化社会管理的不同对象,政治可分为如下基本形式。
(1)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规则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配置规则,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
(2)自然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与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配置规则,如矿产资源法、森林保护法、水法、国土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
(3)知识产权的规范化管理(即信息管理)。知识产品的配置规则,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危险及有害产品的限制规则,如药品管理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人员健康安全性规则,如食品卫生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
(4)行为的规范化管理。经济行为的限制规则,如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协调利益和解决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还有各种条例、法规和规章等。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城邦体制被破坏,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政治已经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利益政治。政治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对话和说服,变成了暴力和战争,成为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的超越意义已经不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动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会的动物”。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古代时候的政治。从封建统治下发展出来的这种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的起源。 [1]
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 [2]
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全球政治伦理是以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为核心内涵,对全球交往主体进行价值引导、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的综合机制。作为西方资产阶级主导与塑造世界历史的产物,全球政治伦理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本增值的严重束缚,造成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在历时态和共时态维度中的地位不平等并引发了种种问题。 [6]
- 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它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 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 与宗教的关系
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
- 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
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
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
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列宁)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列宁)
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列宁)
在政治中,实验即意味着革命。(迪斯累利)
在政治上宽宏大量总是最明智的。(埃·伯克)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宁)
政治不过是社会沿着自己最实用最方便的途径,有秩序地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伍·威尔逊)
政治是处理紧急事变的科学。(西·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