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人生 - 若缺 :漫说品茶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漫笔人生 - 若缺

漫说品茶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6/4/23


     前些天在一个聚会场合,很久没有见面的一位朋友调侃我:几天不见当“老板”了!还是什么“文化茶馆老板”,那起码也得给我们聊点茶文化吧!我老老实实地地告诉这位朋友,我真的不懂.

    不过话说回来,不懂归不懂,可茶文化在中国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再说活了大半辈子,喝了几十年的茶,虽没有潮汕人“工夫茶”的功底,也没有泡茶馆”“孵茶馆的经历,总还有喝出点味道的时候.懂得茶艺的人,人家绝不言“喝”,那是“品”,品出味道、品出精神、品出一种空无、静心的境界来,那才算真工夫.

     说到“品”茶,我忘不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的那次经历.

    那年端午节,我去湖南参加一次纪念屈原的学术会议,本来会议是在诗人屈原投江的汨罗县召开,会议结束,大会组织外省代表去岳阳参观.先登岳阳楼,再顺水下君山.君山是八百里洞庭中一座长形的小岛,由72座大小山峰组成,君山虽小,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却不少.从未游历过,甚是新鲜,人们兴致勃勃,亲眼一睹了君山上正宗“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湘妃竹,还有二妃墓,、柳毅井等景观,正当人们有些疲倦的时候,主人把我们让进一家清幽别致,面向湖面的茶楼.待人们就座后,带队告诉大家,今天茶楼主人特意为每位与会代表沏上一杯君山银针诚心招待!过往只是耳闻,并没有品尝过这“贡品”茶的福份,在人们等待之际,来了一位操湖南口音的年轻茶博士栩栩如生地为大家介绍了君山银针的来历,他说: 君山银针原名“白鹤茶”,相传初唐时,有一位云游的道士名叫白鹤真人,从方外仙山归来,带了八株茶苗,将其种在君山岛上。同时白鹤真人在此地建了白鹤寺,又挖了一口白鹤井。真人用白鹤井水冲泡所种仙茶,但见水入杯中,升起一团白雾,渐渐地在水气中出现了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鹤茶”,即君山银针。谁都知道这是美丽传说,实际上那是由于君山四面环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地肥沃,非常宜于茶树生长的缘故。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代纳入贡茶,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过君山银针,曾赞不绝口。正说着时,每位客人面前已经摆好茶具,那位幽默的“茶博士”有些诡秘地对人们说:你们要注意观察沏茶过程中的景观.真是从来没有的经验:“冲泡时,杯中的茶叶都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不久,茶叶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如此升降重复三次,最后茶叶竖立沉于杯底,如同生机勃勃,破土而出的春笋。汤色橙黄明净,芽光水色,浑然一体。”最后“茶博士”又补充说,大家看见的这种景观了吧,所以君山银针又有“三起三落”之称。

    大家品着这香气清高,味醇甘爽的银针茶,一小口,一小口的抿,慢慢地品, 一种淡淡的茶香,沁人肺腑,悠然心会,仿佛有些醉意,妙不可言.正如古人所云“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而这种“茶醉”似乎让人进入一种尘俗不侵, 心灵洗礼,自我放松的境界;感受到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涓涓流水的喜悦.

    这仅有的一次品茶经历对我来说,记忆犹新,回味美好,然而,既无登堂,更没入室.多少年来,只是认定招待友朋,饮茶解渴,提神养脑罢了.

    说到品茶与茶艺,我们还得从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还那些大家的众多轶事茶缘中品味出一些味道来.

    中国茶圣唐人陆羽在他的传世之作《茶经》中就指出: 饮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手段,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享受。陆羽和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是忘年交.皎然在《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一诗中吟道:欲赏芳菲不待晨,忘情人访有情人曾用忘情人访有情人来形容他们的情深意笃,并以忘情人自喻.有一年九九重阳节,皎然与陆羽一起品茗、赏菊、赋诗,心旷神怡,写下了《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一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两人于寂静的寺庙里,以茶代酒,超凡脱俗,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据《济源县志》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自号“玉川子”. 宋人钱选创作的“卢仝烹茶图”,惟妙惟肖“描绘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至今这幅画卷还完好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卢仝曾以一曲《七碗茶歌》(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詩)为后人所称道.其中有描述他品茶的绝妙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轻风生”.歌词朗朗上口,一直流传下来,经久不衰.其中“七碗” 、“清风”都成了饮茶文化的典故.苏轼有诗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代诗人杨万里更写过:“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后来人们甚至用“清风”一词,代表一种品茶时的风韵和心境!

    大文豪苏轼更是与茶有不解之缘.他一生为官十分坎坷,屡次被贬,因此他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遍访当地名茶,品尝之余,又赋诗助兴。他曾两次在杭州作官,其间有诗名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非常著名.诗中说他的朋友曹辅从福建带来在建溪产的贡茶---壑源茶,送给当时正在杭州的苏轼,诗中写了诗人烹新茶时的心情和感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从来佳茗似佳人”为历来不少文人认可的佳句。

    号称 “茶竹双痴”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爱茶爱竹,品茶画竹,七品芝麻官一当十二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只求:“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有题画诗曰:“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想来诗人喜欢松萝茶,喜欢初品时稍有苦涩,随即甘甜醇和的感觉,且带有橄榄香味。在郑板桥看来,粗茶淡饭再与翠竹、香茗、书画和挚友相伴,已是人生至乐。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欧阳修晚年《茶歌》中所吟诵出的这种静心、自在、摒弃了一切俗念的心声,也许是人生终极乐趣追求吧!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漫笔人生 - 若缺 文章


我的本命年———想明白了的心里话

有情人终成眷属----电视剧《新结婚时代》观后

冬天里鲜花绽放的地方-------200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孤独的海上旅行者(游记)

一出悲情故事让人们深思-----值得一看的一部电视剧

一个老叟的元旦感怀

漫笔人生序

梦游故园

听雨

犹恐相逢是梦中──返乡散记(四)

犹恐相逢是梦中──返乡散记(三)

寫在<暈船人的海>前面的話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