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 :不应忘却的回声(散文)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读者来稿

不应忘却的回声(散文)

作者: 朱兴泽    人气: 8299    日期: 2020/11/11




 

    我相遇相识他,只是一个偶然的缘分。他笑容可掬,谈笑风生,一身对襟马褂,就像从古代里走出的人。他浑身的故事,我仿费听到一种久远的回声。
    他已头发稀疏,退休之人,但他退而不休,比上班族还要忙,采风,约聚,观光,品诗论文,还在电脑上笨拙地编写美篇,而且,一赶稿认真,为了在5月13日这天发稿,他在前夜通宵达旦,五点多钟才弄好休息。
     听他的故事,他让我这样自称的年轻人也惭愧几分。
    我曾写过的绝句小说《鸿雁》,发表在《新青年》,而他却将那雕像的鸿雁代表十八个有志青年的名字讲给我听,还有他们的照片,还有他们当年的那些火热围垦填海的不屈精神和情境。他远投云端的眼神,仿佛在召唤一种远去的声音,缓缓地讲:”你知道吗?你的脚下,原是一片白浪滚滚,蚊蝇似轰炸机一样,扑天盖地,就算我站在齐腰的海水里,还在拼命劳动,浑身糊满泥巴,为阻挡侵袭,但水里,仍然不时泛起血红的流淌……
    他说,那年,他刚刚十七岁。那就是他永恒的青春。
    他的记忆像是一种永不会忘的烙痕。他说起平沙镇的发展史,如数家珍。从上世纪中叶前的茫茫大海洲屿,讲到考古出土的陶瓷和生产工具,他不无骄傲地说:“广东的青铜技术学界一直认为原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而平沙这件铸铜却产生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
     甚至,平沙将军山葫芦坑石上,一幅三千多年前航海箭头的石刻岩画,他都能讲出当时人们是如何向海而生,在大洋深处淘取生存和生活的艰辛。我本不是珠海平沙人,从四川务工来到这里时,我曾小瞧这里的落后和贫穷。而此时,他给我讲平沙”十八雁“的故事,讲平沙糖厂、方便面厂、农具机械厂的辉煌历史,他的眼里放着奇异之光。他说,你知道吗?1971年,这里曾研制世界第一台甘蔗联合种植机,曾送往北京展览并出国支援非洲国家建设。
      他居然还记得1989年国家副主席王震视察平沙的事。他的眼里满是感动和骄傲,全然没有那个艰苦岁月的伤悲和苦闷。他的骨头是硬的,心肠是柔软的,那是一种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精神。而今,他复述着,像是老牛反刍,回味,并同时深情倾听旧时光的回声。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应该了解和知晓,这片土地也有生命,更有深情。
     他说他爱书如命。没有书架,就捡拾硬纸皮自制分隔的书架。他没读过大学,可是却有一千七百多本藏书,他读医学,读科学,读史学,读国学,读西方哲学,等等,他的家庭也因爱书香而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书香家庭“。
      平凡的生命,如何放出光彩?他叫许彩邦,一个广东省珠海市平沙镇里普通的名字。他面对浮光掠影的过去,一脸笑容,仿佛在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社区举办的文化讲堂上,他仍认真讲和传承平沙文化,传承中华儿女特有的对自己国土的深深眷恋和敬重之情。
      谈吐间,一种不应被忘却的大地回声,在我心里与历史回应,与现在碰撞,与先人共鸣。或许,他的讲述,对我来说,是另一种扶贫。他是走进我内心的文化使者,落笔之时,不禁肃然起敬。
      我的耳边不由自主回响起艾青爷爷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睛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读者来稿 文章


请回答一九八四,看完泪如雨下

和顾城共度的青年时光

南溟出版基金开始接受2021年资助申请

国家一级书法家凌玉海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我为什么不投工党?

“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阿爽作品

唐詩七律 依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唐詩七律 依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長相思《雙聲疊韻》 詞組3首 依白居易

中華新韻 诗词元曲三首

(新西兰)嵇春声先生古诗词作品吟唱欣赏

中华民族诗词传承与创新过程的理论概要与实例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