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微懂
人气:
4268
日期: 2018/4/10
從巴塞羅那前往法國尼姆有400公里的行程,約需6小時。沿途看不完的田園風光,望不盡的藍天白雲,轉不停的高塔風輪。
都是歐盟成員國的西班牙和法國邊境已沒有關卡,出入自由,如同一國的不同行省。
尼姆(法文:Nîmes)是法国加尔省的省会,并是此省的最大城市,尼姆有着古老的历史。市內的歷史遺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圓形競技場是法國保留的最好的鬥牛場。
從義大利到西班牙的古道上,經由Domitia,便穿過這個以春天命名的羅馬城市Memausus,在高盧地區,Mimes曾是最富有和最精緻的城鎮。 尼姆位于阿维尼翁/马赛-蒙彼利埃轴线上,距离巴黎约715公里,市区人口约133,000。
到達尼姆時已經7點多,且街道狹窄無法停車,故只有在車上拍的幾張照片。
尼姆主教座堂 (Cathédrale Notre-Dame-et-Saint-Castor de Nîmes)是天主教尼姆教区的主教座堂,供奉圣母和当地圣人Castor of Apt。该堂据说座落在奥古斯都神庙的原址上,兼具罗曼式和哥特式风格。
卡利神殿(Maison Carree),又被称为方屋,是一座罗马时期方形神殿,建于公元5年左右,用于纪念圣奥古斯都皇帝的两个养子。一座历久弥新的古代圣殿, 也是尼姆(Nîmes)保留最完好的古迹。方屋的基座上支撑着30根科林斯式立柱。在古代时期,方屋曾经是尼姆城的经济和行政中心。
方屋在中世纪时期成为行政官大厅,之后陆续变身为马厩、教堂、省档案馆,最后成为博物馆,方屋一直在使用,这也是它能够保存完好的原因。
尼姆竞技场(Arènes de Nîmes)是一座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法国城市尼姆。它大约建成于公元70年,1863年改建为斗牛场。尼姆竞技场每年举行两次斗牛,也用于其他公共活动。
兴建于皇帝奥古斯都时期的这座建筑为椭圆形,长133米,宽101米。设有34排座位,能容纳16300名观众的能力,1989年以后设有可移动的屋顶和供热系统。
阿维尼翁(法语:Avignon)是位於法國南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沃克吕兹省,隆河左岸的一座城市。阿维尼翁始建于羅馬時期。现今是法国南部的旅游胜地之一。阿维尼翁城区住户在2011年初为90194人,其中有大约12000人仍居住在古城墙内,已被划为观光区域的老城区(intra-muros)。如算上四周郊区和附属村镇,阿维尼翁地区的人口超过50万,是法国排名第16位的城市聚落。
在1309到1377年之間,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此,後來更出現兩地各立教宗的情形(史稱「大分裂」)。这段时期也被后世称为阿维农教廷时期。前后一共有七位教宗在阿维尼翁生活。阿维尼翁城原是乔万娜一世的属地,在1348年售予教廷。教廷对阿维尼翁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之时,其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的一部分。阿维尼翁是沃克吕兹省的省会,也是法国少见的保留了城墙的城市。城墙内有为教宗修筑的教皇宫。此外著名古迹还有阿维尼翁圣母大教堂、圣贝内泽桥等。1995年以亞維農歷史城區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圣贝内泽桥(Pont Saint-Bénezet),又名阿维尼翁桥(Pont d'Avignon)、亞維農橋,是一座著名的中世纪桥梁,位于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 。
这座桥最初横跨罗纳河,连接阿维尼翁和左岸的阿维尼翁新城(Villeneuve-lès-Avignon)。它兴建于1171年到1185年,原来的长度为约900米,但因经常遭受洪水而倒塌,不得不多次重建。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桥拱倒塌,它变得越来越危险,被摇摇晃晃的木桥取代。
1668年特大洪水后,这座桥的大部分被冲毁,终于不再使用。此后它被废弃,没有人试图修复它。幸存的桥拱也陆续倒塌或被拆除,最初的22个桥拱今日只有4座保存下来。
根据传说,这座桥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当地牧童圣贝内泽,一位天使命令他修建一座跨越这条河流的桥梁。起初他受人嘲笑,但是他奇迹般地移走了巨大石块,证明他有神灵相助,于是赢得了富人的资助。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桥上的一个小圣堂。
这座桥也是罗讷河船夫朝拜他们的主保圣人圣尼各老的地方。他们最初在桥上的圣尼各老小堂朝拜(圣贝内泽的遗体也埋葬于此),但是越来越严重的桥梁失修,导致神职人员担心桥梁彻底倒塌,拒绝去圣尼各老小堂主持仪式。18世纪,在大桥阿维尼翁一侧桥头的陆地上,新建了一座小堂。
这座桥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里昂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固定桥梁,也是阿维尼翁教宗领地(Comtat Venaissin)与法国国王控制下的法国本土之间唯一的桥梁。因此,河流两岸都有守卫严加防范。由法国王室控制的左岸,兴建了强大的腓力四世塔和阿维尼翁新城城堡。在在阿维尼翁一侧,在14世纪建造(15世纪进行重大修改)了大型门楼,穿过门楼、通过城墙和一个坡道,才能进入城内。
通过歌曲《在亞維農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这座桥变得世界知名。
教皇宫(法语:Palais des Papes)是座落于阿维尼翁的一座古老宫殿,欧洲最大、最重要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教皇宫不仅是教皇的宫殿,也是一座要塞。在十四世纪期间,阿维尼翁教皇宫是天主教教廷的所在地。历史上有六次的教宗选举是在阿维尼翁教皇宫举行的,分别选出了本篤十二世(1334年)、克莱孟六世(1342年)、依諾增爵六世(1352年)、烏爾巴諾五世(1362年)、额我略十一世(1370年)和本篤十三世(1394年,对立教宗)。
教皇宫由内外两层建筑构成。分别是于本笃十二世时期建造的要塞式的旧宫,以及阿维尼翁教皇中最为奢侈的克莱孟六世时期在旧宫基础上扩建的新宫。教皇宫不仅是欧洲最宏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从各方面显示出了国际哥特式的风格。无论在建筑还是装饰方面,教皇宫都集中了当时代顶尖的大师的成就。其中包括了十四世纪法国著名的建筑师,皮埃尔·裴松以及让·德鲁夫,以及锡耶纳学派的壁画大师,西蒙涅·马尔蒂尼和马提欧·吉奥凡尼提。
1995年,教宗宫和阿维尼翁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遗产。
加德水道橋(Pont du Gard)位於法國加德省靠近雷穆蘭的地方,是古羅馬所建造的輸水系統。加爾橋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加爾東河的橋梁,而加爾東河則是因為加爾省而得名。加爾東河是由許多支流匯集而成,而當中有幾條支流被叫做加登(Gardon)。
在奥古斯都全盛时期,当时加尔南边的尼姆是在罗马的统治之下。奥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个城镇,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占有这个城镇及周边地区。当时,城内有许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证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得到足量的供应,还必须从尼姆以北50公里外修建渠道,将泉水运送到目的地,加尔桥便是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许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经过周密谨慎的计算和设计,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这就是运用一个简单的地势落差避免了安装、设置压力系统来排除水流动过程中的障碍和促进水流动的动力。位于地表的一段横渠需跨越加爾東河(附近约21公里处),于是加尔桥被建造。它是这输水管道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跨越加爾東河的通道,供敞蓬双轮马车、行人通行。在尼姆的城墙内,人们仍能见到一个圆形水池。它带有一个沉淀槽以及一系列闸门和出水口。这些设施曾在需要时用于将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统。
加爾橋總共有三層,高49公尺,最長的一層(上層)長度為275公尺。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
第一層:6個拱,142公尺長,寬6公尺,高22公尺。
中間層:11個拱,242公尺長,寬4公尺,高20公尺。
第三層:47個拱,275公尺長,寬3公尺,高7公尺。
在第一層有一條道路,在第三層則為輸水道,輸水道為1.8公尺(6英呎)深,1.2(4英呎)公尺寬。
18世纪中期拓宽下层为高架桥,19世纪在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进行修葺。195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造成35人死亡,该桥却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
这一建筑杰作是法国的重点保护对象。因其建筑工程技术的典范作用及其非凡的历史见证作用,法国政府于1840年就将该桥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并多次进行了修复工程。1973年又依据法国《1930年法》以环境保护名义将其列为环境建筑,1984年法国政府又以"加尔桥"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7月获得批准。2000年,法国政府对加尔桥进行范围更广的遗址保护工程计划,在桥的附近划出15公顷土地,作为反映加里格植被(地中海沿岸植被)形态,供游人参观。人们可以在橄榄树和橡树林中散步,通过音响解说和实景模型来了解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村落和文化历史概貌。
亞爾或阿尔勒(法语:Arles)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羅訥河口省境內,人口約5萬人。
荷蘭画家梵高曾經在這裡居住過一陣子。
很喜歡亞爾的小街小巷,幽靜,樸美,文雅。
文森·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紀艺术,尤其是野兽派與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十,次於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林布蘭。
1861年梵高開始接受教育,在學習語言包括法語、德語及英語表現不錯,但在1868年3月中斷學業,並在1869年7月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商公司見習。經歷了短暫的工作生涯後,他成為傳教士,向貧困的採礦工人傳教。直到大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1]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尤其在梵谷待在法國阿尔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亞尔竞技场(法语:Arènes d'Arles)是一座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也是该市最主要的名胜古迹。它长136米,宽109米,120个拱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这座竞技场可容纳观众2万多人,用于观赏战车比赛和血腥的徒手格斗。今天,它吸引了大批市民观赏残酷性略低一些的斗牛 – 在夏季也有戏剧和音乐会。
馬賽,普羅旺斯(Provence)的門戶 馬賽由來自弗凱亞(Phocée)的古希臘人建於2600年前,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以及繼巴黎(Paris)之後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的海港城市。近90萬名居民生活在馬賽的16個街區,其中大部分街區都保留了真實的鄉村特點。
馬賽有幸能夠為居民和遊客提供非同尋常的海岸地區(façade littorale)、令世界所有水手豔羨的錨地以及每年300多天的日照時間! 馬賽的自然遺產無以倫比,眾多的公園堪稱名副其實的綠肺,它們坐落在市中心並且在陽光過於強烈時成為涼爽的港灣。與舊港(Vieux-Port)相距幾公里處就是卡朗格灣山脈(massif des Calanques),它被評為國家天然公園,全年都可以開展戶外運動(sports de pleine nature)。這些著名的小海灣(Calanques)相繼出現在20多公里的距離上,有些有人居住,有些則依然保留原貌,綠松石顏色的海水邀您放鬆身心。
12座博物館陳列著從古代到當代藝術作品的各種收藏,許多畫廊展覽的作品出自那些才華已被認可的藝術家,或者正在「上升」的年輕藝術家。 馬賽也曾是2013年的歐洲文化之都(capitale Européenne de la Culture en 2013),全年的活動安排豐富而且多樣。400多場活動將在三個時段相繼舉辦:藝術家演出、街頭藝術、展覽、戲劇、文學競賽、地中海烹飪,等等。
您在漫步徜徉時將探訪這座地中海城市令人稱奇的遺產,從歷史悠久的籃筐街區(Panier quartier)開始,途經第二帝國時期的建築或者羅曼風格的教堂,馬賽不止有一個秘密要向那些善於觀察的人們揭曉。(文字來源於領隊)
伊夫堡,站在馬賽的海灘,可以看到海中有一個四周巖石像斧劈刀切似的灰蒙蒙的小島,巖石上矗立著一座有三個塔樓的城堡,這就是經過多少次戰爭洗禮,又被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裏寫得神奇活現的伊夫堡。
16世紀20年代為了防禦西班牙人侵略,法王弗朗索瓦下令修建了這個堡壘。建成後安置了大炮,最多時曾駐守300名士兵。由於地理位置險要,所以每當發生戰爭,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後來,隨著艦艇和大炮的革新,這座城堡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改為國家監獄。1953年,法國政府頒布法令,批準伊夫堡為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撥了經費,對它進行了維修和管理,供人們遊覽。
伊夫堡由灰沙和石建成,兩側為圓形炮臺,中間呈方形,中心是一個不大的天井,四周高墻環繞,只能見到方形天空。四周有石階連通,石階兩旁的墻上有鐵柵欄的洞孔狀窗子和鐵門,那就是囚禁犯人的牢房。向下走,通過黑暗、狹窄的長廊,在相隔不遠的地方是兩個有很厚大鐵門的地牢,地牢裏陰森森的,寒氣逼人,這兩間牢房正是大仲馬筆下的囚禁法利亞長老和鄧蒂斯的地牢。
《基督山伯爵》一書傾倒了全世界的讀者,也使伊夫堡在無意間揚名天下。凡來到古堡,見到地牢的人無不贊嘆作者那挖掘素材的精神、非凡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表達能力。(文字來源於領隊)
守護聖母聖殿(Notre-Dame de la Garde)是位於馬賽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這座華麗的新拜占庭式教堂坐落在馬賽的制高點,馬賽老港南側海拔162米的石灰岩山頂。守護聖母聖殿是馬賽的主要地標,也是每年8月15日聖母升天節的朝聖地點。當地居民通常稱之為la bonne mère(意為「好母親」)。
1853年,當時的馬賽主教委託由建築師雅克·亨利·埃斯佩朗迪厄設計教堂,1864年9月11日奠基「宗座聖殿興建於19世紀,與港口對岸的Sainte Marie Majeure主教座堂樣式相同。」。教堂興建於一個13世紀的小聖堂的舊址,供奉的也是守護聖母,傳統上是海員的主保。山上還有一座16世紀的的堡壘,由弗朗索瓦一世建於1525年。
守護聖母聖殿的鐘樓高60米,頂部是聖母子的巨大雕像,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和數里外的海上都能看到。聖殿的興建歷時五年,花費17萬噸材料,包括23船來自義大利的大理石和斑岩。內部裝飾著大理石,馬賽克和壁畫。許多的牆壁上掛滿繪畫,牌,模型船,戰爭勳章,甚至馬賽足球俱樂部球員的球衣。
(文字來源於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