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诗歌中,那些优秀的描述人类情感基型之一别离诗,岂不是很扣人心弦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倾诉了相互之间本来可以长相厮守,却不得不活生生地分别的那份苦痛。这种低沉的、灵魂哭泣的歌太多了。然而在别离诗中,也不乏另一类格调的诗,比如王维的《阳关曲》就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王维的另外一首《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全诗写离情,但哀而不伤,基调明快。特别后两句,诗人忽发奇想,把对友朋的相思之情化作无边的春色,似乎那充满生机的春色也极带情感地铺面而来,簇拥着他的友朋,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他,跟随着他。在这祝福的声音中,不仅蕴涵着深挚情谊而又情感基调高昂。这些都是人们在欣赏古诗中常见的佳作。
这里我要特别说的是,唐人戎昱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移家别湖上亭》,诗曰:“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枝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里不是描写友朋、夫妻、情侣的别情,而是写诗人与久居故地的告别,虽亦属别离诗,但却另有一番风味,读起来极富生活情趣,清新感人,也很温馨、熨贴。
人生经历中,你可能闯荡过好多地方,旧地给人留下的或痛苦或欢乐,都会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当你即将与旧地告别,踏上新的征程的时候,那里的人与事,那里的一草一木,你都很难忘却。这首诗就是写出了诗人的这份与故居的爱恋真挚情感。但读者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诗中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却有其特点。不妨我们先看李白的一首五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从少年时代一直到他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都生活在四川。那里的山山水水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远离蜀地,即便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诗人来说,也会从心底里生发出一种无限的留恋。可是,你从李白的这首诗看出,本来要倾诉诗人对故乡的恋情,诗人却吟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点出浩浩江水一路为自己送行。可见诗题中的“送别”并不是写与人送别而是与故乡告别。“送”,乃故乡送自己,“别”乃是自己别故乡。这种从对面下笔的手法,不说自己如何思恋故乡反而诗中涌动起的思乡之情却显得更加浓烈。
在写作手法上,戎昱《别湖上亭》可说是与李白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李白的诗意境显得更为阔大,情感更为雄浑。而戎昱的诗却写得更加细腻,情意更为缠绵。“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湖上亭乃是诗人的旧居,好象是说诗人这一乔迁,引发了周围一切对他的依依不舍,不忍他的离去,似乎那春风、那柳条、那藤蔓,一草一木都深知别离之苦,在这里,诗人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它们特有的方式与友朋告别。这种手法正同李白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样,用拟人格写,李白〈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用拟人格写,曲折抒情,情更多。
更多
诗海漫游 - 若缺
文章
|
|
|
冷酷现实中的自我抉择——读诗笔记 |
|
咏月与中秋诗——读诗笔记 |
|
王昌龄的送别诗《送魏二》欣赏 |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
一杯春露冷如冰——读诗笔记 |
|
婉转曲折的别情 |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
李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赏析 |
|
《春江花月夜》欣赏 |
|
读诗书简 |
|
诗人的真性情——读诗笔记 |
|
记忆的雪已成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