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在词史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明柳词之流传甚广。柳永是一位精通音律,爱好民间音乐的词人,他和乐工合作,创制了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为特色的慢词(又称长调)。长调得到发展,不能不归于柳永的倡导之功。柳永善于运用铺叙手法,且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请看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凭凝愁!
这首词,对景生情,抒发怀乡之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片,写暮秋里诗人面对肃杀萧瑟的关河,引发起词人内心里的种种感受。而词人又把这种感受表现得很有层次。头两句用一“对”字领起,对者,面对也。写出词人无奈地、不得不面对着这样一幅暮秋季节、又是傍晚时刻的洒满秋江雨景。经过这一场雨,“秋”变得更“清”了。用暮雨给秋一番洗涤,使人感到词的构思和用词更为生动新颖。后面,又用一“渐”字领起,非常恰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写出词人面对自然的另一番感受:经过一番秋雨,傍晚的江边,更觉得秋风渐急、渐冷。内心的感觉如此,眼中所见却更感到一片凄凉,“关河”者,乃关隘山河,即指登高处,眼中所见的辽阔山河的景象。在诗人的感觉里,关河是“冷落”的;而词人所在的高处,则又被残阳照射着。这两句实在概括的精彩: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雄浑高远。词之大家苏轼一向对柳永有偏见,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赞赏:“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柳永这里所展示的境界,在词中是不多见的。六、七两句接着写楼头所见、所感。“是处红衰翠减”,乃是眼中所见,“是处”者,到处也,是说眼中所看到的一切生机勃勃都在衰败;“苒苒物华休”,既是眼见又是心中所感。这句的意思是说,一切美好的景物都在渐渐地凋零。其实,诗人又怎能在刹那间感受到这一切呢!这只是诗人心理的一种体悟、感觉罢了。歇拍两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任何一种景物在诗人的不同心理背景下,都可能产生某种特殊的感觉。比如,古人每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但在这里柳永却是强调“流水无语”,揭示其无情。上片结尾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下片写情蓄势”。
下片由写景进入完全抒情。
上片写词人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是在“登高望远”,古人吟诗,登高必赋,这是文人的一种传统。登高望远,显然又是诗人怀乡、望乡的一种表现。柳永的登高也没有离开这一传统。但柳词的个性在于:布局上显得转折翻腾,情感抒发上委婉深曲。下片起,用“不忍”二字领起。整个下片可以说都在抽思这“不忍”的情绪,然而这种抽思又是迭宕起伏。“登高”是望乡,但遥远的故乡又怎能看得见?这是文字表面的意思,深入一层,还有人事间不可返回故乡的种种原因,意在言外。因此,闯入眼帘的,只能是更加引起思乡心切、增添游子烦恼和苦痛的种种凄凉景物,这就使“不忍”的感情,更有了根基,而思乡之情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了。这是第一层。
五两句“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由想象转入自我思索。这两句简直是自我灵魂的叩问,“年来踪迹”,就是指近几年来的落拓江湖,东飘西荡,“何事苦淹留”就是说,究竟为了什么久久地滞留于外呢?这一问,使读者可以领会到,在诗人的内心里“思归”与“淹留”的强烈矛盾,也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难言之隐。有他不愿说、也说不清的一些原因吧!这种含蓄,这种话外音,更能给读者以想象、思考的空间。以上是第二层。
由于自己的思乡心切,又联想到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是同样盼望自己归来呢?诗人想象中创构的佳人念夫的景况,非常逼真、形象。诗人借用南朝谢眺的诗句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一句,想象妻子经常地在妆楼之上痴迷地望着远方的归舟,有多少次都误以为远方的归舟载着归来的丈夫。这里要注意:本来是自己望乡、思归、怀人,却从对面写来;“佳人”怀念自己,本出于想象,却用具体的细节来加以表达,仿佛真有其事。这是第三层。
词的最后,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这是第四层。写他倚阑望远,愁苦不堪。从结构来说,倚阑凝愁,远应上片起句,这是前后呼应;从表现手段来说,用“争知我”(怎么知道、理解我)领起,又是从对面想象来写,把本来要表达的实情,化实为虚,显得文笔多端变化,感情表达曲折,真可谓“达难达之情”了。
更多
诗海漫游 - 若缺
文章
|
|
|
冷酷现实中的自我抉择——读诗笔记 |
|
咏月与中秋诗——读诗笔记 |
|
王昌龄的送别诗《送魏二》欣赏 |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
一杯春露冷如冰——读诗笔记 |
|
婉转曲折的别情 |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
李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赏析 |
|
《春江花月夜》欣赏 |
|
读诗书简 |
|
诗人的真性情——读诗笔记 |
|
记忆的雪已成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