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新西兰联合报》文扬时评
邓小平的伟业:国家归来
作者: 文扬
人气:
6419
日期: 2014/8/26
8月22日是邓小平110周年诞辰,中国各地都在举行活动隆重纪念。
纪念邓小平,虽是官方意图,却也合乎民心,毕竟,他所推动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无数人,他所开启的“邓小平道路”今天的中国还在走。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身份推动改革并开启新的道路,毫无疑问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无论是从结束文革、解放思想、改变党的路线这些基本的方面讲,还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外开放这些重大领域来看,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为都属于根本性的转变和重建,都带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性质。
当时的政治词汇叫做“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以邓小平为领袖,全中国从上到下有着空前一致的共识:中国之乱不能再继续,必须走上正途;中国之废不能再继续,必须全面振兴。
而国家之所以乱,之所以废,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就是因为文革。所以,归根结底,邓小平的所作所为,就是将国家从文革这一团毁灭性的烈火中拯救了出来,让中国重新成为了真正的国家。
中国是个国家,今日中国是个现代国家,对于这一点,今天的中国人恐怕有些太过于想当然了。的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即使多次被异族征服,但仍能经由文化的同化,重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近代以来,外患加内乱,几乎“国将不国”,沦为了“所有国家的殖民地”(孙中山语),但最终还是通过卫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重建了国家。
国家一贯的强大、悠久的历史且“其命维新”,让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当中有个误区,一个根深蒂固的想当然,从不会想到国家有可能会被其他非国家的力量所摧毁、所压垮。连凶猛的外族入侵都不能得逞,内部还会有什么力量能与国家一争高下?
然而,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国家从来不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中央国家得以建立并维持统一疆域的时间,也不足全部历史长度的一半。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考察,国家取得主导地位的时期就更加少得可怜,即使在现代,在那些名义上的主权国家内,社会高于国家、私权大于公权的情况仍处处可见。
福山在其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中说:“中央国家的力量,正好与家族团体的力量成反比,即使在现代国家获得建立之后,各种形式的部落制仍是预设的政治组织。”
家族团体,或称氏族、宗室,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就是国家的对立面。“一切政治形态都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方式以人身、以纯人身关系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社会。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它在古代社会中基本上是普遍流行的;在希腊人和罗马人当中,直至文明发展以后,这种组织依然存在。第二种方式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国家。这种组织的基础或基本单位是用界碑划定范围的乡或区及其所辖之财产,政治社会即由此而产生…希腊人和罗马人在进入文明以后,竭心尽智才创建了乡和市区;由此而创立了第二个伟大的政治方式,这一方式在文明民族中一直保持到今天。”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在其名著《古代社会》中如是说。
在世界历史上,包括早在秦朝就已开创出“第二个伟大的政治方式”的中国,氏族与国家之间的龙争虎斗,始终未有穷期,时而国家战胜了氏族,时而氏族战胜了国家。
由于并不存在第三种政治方式,所以,就像是阴与阳的相生相对,替代国家者,无论名义上是什么,本质上就是氏族政治方式。
如此看来,究其本质,文革也就是氏族再次战胜了国家,而且不是以分裂和割据的形式,却是以最具毁灭性的全面凌驾的形式,压倒了国家。
至于毛泽东为什么要亲手摧毁自己亲手打造的国家机器,在中国重新实行氏族化的“部落制”统治形式?此问需要另文讨论。仅就邓小平的功绩而言,可以说,他始终是一个坚定的国家主义者;在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创建和建设国家时,他是其战友和助手,而当毛泽东发动文革摧毁国家机器、转而实践氏族政治方式时,他就成了被打倒的对立面。
最后,当他终于有了主政的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启用在文革中被打倒的“国家主义者”同党,在“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上重建国家。
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之处。如果他不是以巨人之力让中国重回国家的轨道,如果他直接继承毛泽东的政治遗产,在掌权之后将中国又变成“邓氏部落”,今日中国将是什么状况、何种面貌?难以设想。
客观而言,若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考察,氏族与国家两种政治方式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权,不过就是神化的氏族政治,而西方社会那些巨大的私人资本权力,也可以视为金融化的氏族政治;这些宗教氏族或金融氏族都可以与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但同时也可以凌驾于国家之上,将国家当作工具。
但中国完全不同。中国最早建立起了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又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除了分裂割据时期,国家始终是主体,氏族从未真正超越过国家。所以,国家归来,从倾覆的危险中归来,每每都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
越是看到国家倾覆之危险,明白国家归来之意义,越能理解邓小平之功绩。
谨以此文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
2014年8月18日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