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聚義
人气:
4461
日期: 2015/3/1
2月14日,是中國農曆臘月廿六,奧克蘭北岸Glenfield圖書館開始舉行春節系列文化活動,其中特邀我和李景昌先生,為華人、洋人朋友寫春聯。有120多位馬來西亞、越南、斯里蘭卡、新加坡、日本等國的華僑,以及各種膚色的朋友們歡聚一堂,歡慶中國傳統的羊年春節。
在中國時,寫春聯每年都是必須的,因為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都要過春節。可到了紐西蘭,沒想到也和中國一樣華僑們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過大年。這是讓我大為驚訝的一件喜事。
記得去年馬年,我被邀請在奧克蘭北岸Birkenhend圖書館與兩位書法家一起為朋友們義務寫春聯,除了許多華僑朋友外,五六位洋人朋友從上午10點半一直看到12點結束,最後高高興興地得到了四幅春聯,滿載而歸。大家的踴躍索取,滿足了我們的價值所在的心裡,更讓人有一種中華文化被洋人認可的自豪感。
今年是羊年,Birkenhend圖書館早早通知我,讓我繼續去年的春聯寫作,沒想到參加每月讀書會時,Glenfield圖書館的May Chen女士,在元月份的讀書會結束時,當眾宣佈邀請我和李先生來圖書館寫春聯,可見中華文化已經深受華僑以及其他族群的認可與喜愛。
說起寫春聯,我抽空閱讀了書法大字典,查春聯的起源,然後又準備五言、七字的句子,做些案頭工作,不能瞎掰活,不能誤人子弟呀。
春聯,源于周代的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意思是驅鬼用的。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宋史·蜀世家》也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令人記憶猶新的是王安石詩中那“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正是春聯的名句。世界紀錄協會收錄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幅春聯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桃符也由桃木板漸漸被紙張替代,稱“春貼紙”。“春聯”這個稱謂起于宋代,盛於明。到了清朝,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春聯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照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有些春聯讓人開懷一笑,有些春聯耐人尋味。相傳紀曉嵐一次南行來到杭州,一位友人為他設宴洗塵。席間,賓主之間聯句對答。紀曉嵐才思敏捷,出口成聯,友人心悅誠服,誇他為北國孤才。曉嵐則不以為然地說:“北方才子,遍及長城內外;老兄之言從何談起?”友人道:“前幾年我曾到北方去,帶去一個上聯,竟然沒有人對得上來。”曉嵐半信半疑,問道:“老兄你出了什麼句子,竟讓對方對不出來?”友人順口念出了上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紀曉嵐聽罷哈哈大笑,說:“這樣簡單的出句,是他們覺得不屑於回答,才表示不會對的!”友人不解地問:“那麼,下聯應該怎麼對呢?”紀曉嵐脫口而出道: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友人聽了,不僅尋得了下聯,還十分佩服紀曉嵐的才智超群。
這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的對聯,既做到了平仄相調,又達到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的藝術效果。
春聯是寄託某種祈望和祝福。不同人家,不同行業,不同身份,都會有不同於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選擇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與事業。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穀豐。”是農家的春聯。“百貨琳琅,櫃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是店家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臺,搖曳春風撫棟樑。”是教師家的春聯等等。如不加選擇,隨便貼一副“費勁養豬,三口人家甜日過;種田流汗,九秋果實旺年來”的春聯,就會惹人笑話。
紐西蘭是個移民國家,許多族群越來越喜歡中國的文化元素和形式,像貼春聯就是我深有體會的見證。
準備了幾幅春聯,放在這裡供各位看官指教。
上聯:馬去雄風在
下聯:羊來福氣生
上聯:八駿榮歸除夕夜
下聯:三春新譜放羊歌
上聯:神馬行空普天瑞
下聯:仙羊下界遍地春
上聯:駿馬辭年不懈奔騰千里志
下聯:吉羊獻歲同迎歡樂萬家春
2015年2月16日於奧克蘭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