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屋檐 - 杨林沙宕 :164. 金字塔之谜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阳光屋檐 - 杨林沙宕

164. 金字塔之谜

作者: 杨林沙宕    人气:     日期: 2010/8/6


十六世纪中期,一名欧洲的钟表匠塔·布克跑到非洲北部的埃及去旅游。他在金字塔旁边徘徊很久,一会儿转这边看看,一会儿转那边看看,还不时的趴在金字塔巨大的砖缝边左右琢磨、端详。回去后,布克发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调。他说:金字塔,绝非人们传说的那样,是一群奴隶在皮鞭的奴役下用血和泪修砌成的,而是一群有着远大抱负、身强力壮的自由人,在快乐的心情支持下,打造而成的。

图片

有人对塔·布克的论调嗤之以鼻,殊不知,是塔·布克他特殊的身份、坎坷的经历和他所从事的行业,给了他感觉,在这种感觉支持下,他才作出的金字塔“快乐建造说”。

塔·布克原先不住在瑞士,他的老家,是在法国。而他,是一名天主教徒。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他对开始对自己信奉的教派产生怀疑,进而后来反起罗马教廷来。教廷一怒之下,将他哐当一下,锁进了牢狱。

因为他有祖传的制表技艺,他被安排在狱中制作钟表。奇怪的是,无论监狱的要求多么严格,手段多么残酷,就是没有办法让他制作出精密的钟表。不是他不想做,而是怎么做也做不出来。塔·布克后来对人们揭开了谜底。制作钟表,需要120道工序,这个过程,需要钟表匠平心静气,心情安稳。当他被关在监狱的时候,情绪处于沮丧、愤懑之中,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去精确地磨锉出254个零件,完成那一整套复杂而又琐碎的制作和组装工序。

图片

所以,当他重获自由,到埃及去瞻仰金字塔时,当看到那一块块巨石被安放得如此严密,几乎没有一点点缝隙的时候,他被震惊了。导游说,金字塔是被埃及法王强迫下,让一群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奴隶在皮鞭下建造出来的,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些建设者,一定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拥有自由的人。只有责任和使命感才能让他们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皮鞭和棍棒无论如何也无法让这座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如此严丝合缝,连一张纸都插不进去。

这就引申到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一个高压的社会,只会让人们心生恐惧,绝不会让人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一个过分严苛的工作环境,别指望能创造出良佳业绩;而“家教”严格的家庭,孩子或许会“听话”,但是,他不太可能会被培养成一个阳光健康的人。

一个有活力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说到底,一定是一个身心和谐的人,如果上升到灵性境界,应该是一个身心灵和谐的人。

一个身心灵和谐的人,一定是一个自身和谐、能与他人共处、有宽大心量和博大胸襟的人。

人是群居生灵,其实,连蜜蜂、蝙蝠、小鸟,所有动物都是喜欢群居的。再仔细观察,何止动物,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的,这就是物以类聚。其实,大自然也都是物以类聚的。那莽莽的喜马拉雅,莽莽群山,连绵无际,成就了雄浑气势;Milford Sound(米佛峡谷)山川蜿蜒,相依相偎相牵相连,才绘制了南岛旖旎的水光山色。与同类聚,可以拓宽心胸。

没有人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与人和谐相处。有一次去西安旅游,看到了西安半坡氏族的资料。留给我最大的感觉,这是个和谐相处的群落。他们的食物主要靠狩猎各种动物。每一个猎人会把猎取到的猎物自觉堆放在一起,全部落人群均等分而食之,从来没有纷争。这说明了两个现象。一,是有一个很有德望的领头人,他全心全意为群人服务;二,是部落全体人的全力付出和团结合作。为了安全,为了更高效率地工作,为了在生活中获得更好效益,他们群聚在一起,鳞次栉比筑屋而居,实行马克思后来描述的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实行分工合作。当时的人们,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生活水平也就很低微,物质极其匮乏。这样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懂得了同呼吸共患难,有成果共同分享,有为难一起承担。为了种族的繁衍,制定了照顾幼孺、妇人的制度,按照部落里人们的体能和智能分配各种工作,身体强壮的,担任狩猎任务,身体弱的,刀耕火种,采摘野果。而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意识,为了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愿意付出自己最大的力气,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因此,才创造出了半坡氏族越来越兴旺的局面,工具制作越来越精细,分工也越来越深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了后人所称的辉煌的半坡文化,当时人们还没有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水平,却用实践去实施了这一政策。

图片

如果半坡人不是以“群居”而且是“和谐地群居”的方式生活,而是每个人都离群索居,那将会是怎样一种结局?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原型)是一艘海轮的领航员,在一次航海过程中,与船长吵翻了,一怒之下,卷了一个包裹就离开船,跑到一个小岛上,开始了独自一个人的生活。他答了两间茅屋,驯服了几只狍子,喝狍奶,还把喝不完的奶制成奶酪,供平时实用。同时,还从岛上找到的破船板上拔来钉子,做成鱼钩钓鱼,他在岛上还找到了野萝卜、野李子树,开始种植起作物和果树来。

他身上带着许多工具和用品,比如衣裳、被褥、铁锅、斧头、火枪、子弹、刀子、书籍、指南针等等,按说,是可以维持生活的,然而,在岛上离群索居近三年,当他被救出荒岛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说话了,也很怕见人,总是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躲起来。回到苏格兰回到家里,尽管他的父母很周到地照顾他,可是他却已经不适应人居生活,他已经养成了独居的习惯,最后离家出走了,跑到野地里,挖了个地洞住了进去。在郁郁寡欢之中死去了,终年只有46岁。

好端端的一个海员,在荒岛上才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变成了这样,正好说明了,人,正常的人,只要离开群体,就会发生变异,从身到心。人类的进化,其实,是群居而发生的。在今天的社会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性格上可能存在着一些缺陷。

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在职场上在生意中,竞争往往是白热化的,人们往往会被弄得身心疲惫烦躁不安。有时候会幻想,要是能找到一个如陶渊明描绘的那种“桃花源”式的地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跑进去,远离这纷繁的尘世。

其实,姑且“桃花源”式的地方有没有,即便有,也未必就真的快乐。英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参加实验者蒙上眼睛,两只手戴着厚厚的手套,送进一个密闭的实验室。实验室里配置了很先进的设备,有空调和各种自动控制系统。但是,受试者在里面除了吃喝、上厕所以外,只可以躺在床上。眼睛被蒙着不能看任何东西,因为是房间是密闭的,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手也因为戴着厚厚的手套,对摸到的东西没有感觉。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试者体验“感觉被剥夺”的感觉。

实验的目的,是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呆多长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受试者觉得非常舒服,什么也不需要做。但是,随着实验时间的继续,这种舒适感渐渐消失了,孤独和难受渐渐占据了受试者的心房,变得痛苦、绝望,越来越感觉到不能忍受。甚至胡思乱想,产生幻觉。大多数受试者,都没有能坚持到一个礼拜。

经过对结束实验后 人们进行心理测试,发现他们产生了这些问题:记忆力减退,智力减弱、动作迟钝、对图形不敏感、注意力分散,各种心理功能遭受损伤。经过一两天的重新调适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脱离与人正常的的沟通和交流。一旦交流的通道堵塞,情绪就会紊乱,心态就会产生负向变化,严重者,会变态。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们会把奥克兰这个新西兰最大的城市也当成乡村,因为这里的夜生活、娱乐方式远比中国要孤寂得多。世界上人类居住的形式越来越城市化,无论在新西兰,还是在中国,明明乡村的空气要比城市清新,居住条件也比城市宽敞,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还是愿意从乡村涌往城市,居住在空气污浊、交通拥挤、生活紧张的城市。电视剧《蜗居》中描绘的海萍、海藻们,很形象地演绎了这一现象。

这些,都是人类的群居本能使然。群居,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会在一定时期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意思的是,人们在浮躁中,却期盼着能有一个相对祥和的环境,于是,整个社会和人群,便开始了向和谐的回归,促成了今天中国开始倡导和谐社会。

今天的世界,这样的回归逐渐变成了一种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献身于环保、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2012或许会真的会有灾难降临,让那个年头成为人类的末日,但是,只要人类能从此刻开始警醒,让人性回归自然,让这个供生命休养生息的星球得到片刻歇息,人类就有可能再度重拾快乐。如果人类曾经在历史上因为快乐而创造了金字塔那样的奇迹,那么,未来人类下一步要创造的奇迹,却是要少一些对大自然的掠夺,从而得到从灵性深处绽放的笑脸。

 

                                      2010515日    中国郑州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阳光屋檐 - 杨林沙宕 文章


视频杂志《阳光屋檐》:跨越十八年的旅行

《阳光屋檐》视频杂志开播了!

188. 看见了月牙,也看见了太阳

187. 2020,奥克兰的最后一抹秋色

186. Liuyi,柳依

185. 透过乌云层的一缕阳光

184.渐渐远去的KIWI魂

183.两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传奇

182.德意志姑娘露西亚(Lucia)

181. Solene: 我来自诺曼底

180. Liuyi,柳依

179. 皇后镇,两个旅人的对话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