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 :编《曾心作品评论集》有感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读者来稿

编《曾心作品评论集》有感

作者: 张长虹    人气:     日期: 2009/7/2


 

 

 

 

20088月初,泰华作家曾心先生来函谈及收集出版有关评论其文的资料一事,我觉得这乃泰华文坛之佳音,裨于中泰文学交流。庄钟庆教授鼓励我独立承编,并表示愿作后盾。于是,我在责无旁贷与忐忑中接下重任。

2000年,我收集泰华作家作品之初,庄钟庆教授托厦门大学校友曾心帮忙。从素未谋面到初次相逢以至其后数番交往,曾先生对我查找文献资料和赴泰国考察等方面的请求,自始至终想方设法鼎力相助、多方照顾,使我得以顺利完成撰写《泰国华文新文学史》、《泰国华语戏剧史》的工作。九年来,承蒙曾先生的耐心支持和鼓励,谨致深深的谢忱。

《泰国华文新文学史》是庄钟庆教授主编《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的一部分。在撰写过程中,我阅读了曾心的作品,后因编辑体例改变,删除了专门的介绍,而将之化整为零地散落在相关章节。厚朴宽忍的曾心是史青、司马攻、陈博文之外,泰华文坛又一能驾驭多种文学体裁且风格独特的作家。曾心细心观察、体悟敏锐,多思手勤,能从丰富的生活瞬间网罗新颖的题材,硕果累累。他的散文以写人为主,借趣眼谛视人间,常常追求比现实更高的意境。其文将知性与感性相结合,笔锋常转,思考深入,颇具历史感。在写作手法上,曾心擅长描摹外景,勾勒内心,巧设悬念。中医与中国古典文学相通相辅。曾心的中医学养与行医经历使其文古韵幽幽,视角别致,构思匠心独运。2005年,曾心犀利独到的文学论著《给泰华文学把脉》出版,这是泰华文学批评史上的新成就,也展示了一位良医的济世之怀。曾心堪称杏林笔者,他灵感泉涌,宝刀不老,其源源不断的六行小诗、悯人求和的小小说亦为泰华文坛增色许多。

曾心1938年出生于泰国,18岁那年,因痴迷方块字而背着父母偷偷乘货轮飘回祖籍国,1962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文革期间,他被分配到广州中医学院工作,意外地在“医”“史”之间留下了随笔。1982年,曾心返回出生地,被迫弃文经商、从医。曾心值知天命之年方再续与文学之前缘,夙愿得偿,可谓大器晚成。其文学之种播于他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求学之际,其文学之干育于他对中华文化的执著,其文学之叶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体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心以其不辍笔耕使泰华文学更为厚重,封存多年的才华久酿弥香。同时,他还积极扶植新人,施以文养,使泰华文学血脉相承,脉象由沉弱转向和缓。

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司马攻先生认为曾心作品的总体风格可以“和谐厚朴”四字概括,这已成共识的创作个性源于曾心超凡的忍功。曾心的作品虽不乏巧思奇想,却无怪异极端。我常想这除了他奉行中庸之道外,是否还有更为通透的解析。此一困惑,直至近日在观摩弘一法师遗墨展时,偶见他亲笔写下的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的一段话:“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则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则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方有所解。诚然,金无足赤。曾心以宽容之心、谦逊之怀,广纳学界先进、文友所坦言的中肯批评,并在不懈的耕耘中继续探索创新、完善自我,实属难能可贵。

盘点曾心评论,有助于客观、整体地把握曾心的文学成就与局限,进而借以窥探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华文学发展的趋向,促使泰华作家在不懈求索中深犁旧园,开辟新地,予人滋养。

《曾心作品评论集》凝集着关心泰华文学者的智与情。谨此也将之献给所有关心东南亚华文文学事业、推动泰国华文文学发展的人们,献给帮助过我的海内外师长亲友。

                    

                                                    2009年春于厦门大学颂恩楼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读者来稿 文章


请回答一九八四,看完泪如雨下

和顾城共度的青年时光

南溟出版基金开始接受2021年资助申请

国家一级书法家凌玉海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不应忘却的回声(散文)

我为什么不投工党?

“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阿爽作品

唐詩七律 依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唐詩七律 依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長相思《雙聲疊韻》 詞組3首 依白居易

中華新韻 诗词元曲三首

(新西兰)嵇春声先生古诗词作品吟唱欣赏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