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屋檐 - 杨林沙宕 :148.女说男说(27):外交辞令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阳光屋檐 - 杨林沙宕

148.女说男说(27):外交辞令

作者: 毛芃 杨林沙宕    人气:     日期: 2007/12/4


 

      外交辞令

                     毛芃

 

少年时,对外交官的职业生涯充满憧憬。也许是70年代的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先生在联合国会议上的风采太让人景仰了,那时的我以为外交官就是那种谈吐睿智、善于辞令、总是带着自信、迷人的微笑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对手面前,他们不卑不亢、雄辩滔滔、旁证博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几番舌枪唇战 不论是义正词严或是笑谈风生,便为国家赢得了最大利益和尊严。

所以,当年考大学时我一门心思报读了英文专业,梦想进入外交学院深造。可惜考分略逊要求,未能如愿以偿。外交官的美梦不成,于是退而求其次,那就嫁个外交官吧。可惜,在还未有机会结识任何外交官之前,我就堕入情网,昏头昏脑地把原来的宏愿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人、特别是男人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适合做外交官。当外交官首先得有好的仪表风度,青面獠牙不行;当外交官得学识渊博、口才了得,不能让对手两三句话就说得无言以对、理屈词穷、气急败坏;当外交官当然还得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因为一言一行可都是代表的国家利益,小肚鸡肠不行、动则戚戚哀哀更不行。

原以为这辈子同外交官无缘了。不想移居到奥克兰做了记者,居然有同外交官接触、甚至采访的机会。一、两次的亲身体验让我明白了做外交官的高明之处其实不在于如何"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在于如何把外交辞令说得策略、周全、无懈可击。比如,在中国公民江荣发先生交通事故案子上,先生的遗孀太太的本地律师因为对司法结果不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会要求中国领事馆向纽西兰政府提出"外交抗议"

从职业角度出发,我认为此话有文章可做。于是,在写相关文章时同中国驻奥克兰领事馆电话联系,询问他们如何回应律师的说法,因为毕竟事关在纽西兰遇难的中国公民。领馆郑重地回答道:"我们会以我们的外交渠道、以我们的方式来做我们的工作。"

满怀期待的我听了这句带了三个"我们"的官方回答话不禁笑了起来,领馆方面也笑了:"就知道你会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

记者行业是给公众提供信息的行业,每个记者都希望能挖掘到一些独特的消息回馈读者。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回答的却难于让人满足。可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不这么回答,又如何回答呢?把律师表扬一通?夸她血浓于水或是充满国际主义精神?或是把律师批评一通?说她不该建议中国驻外机构影响纽西兰司法审判?难道中国外交官不明白西方民主社会里政府同司法相互独立?所以,真正想一想,觉得这三个带"我们"的回答看似简单,实则高明,嘿嘿,堪称经典外交辞令!

             2007年11月18日 于新西兰奥克兰

------------------------------

外交语言

    杨林沙宕

 

看了毛芃“外交辞令”,我禁不住噗哧一声笑了。笑有两个原因,一是笑毛芃怎么到今天才看清了什么叫“外交辞令”,二是,这外交辞令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毛芃的这些文字让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发生在一个简陋屋子里的一次关于“外交辞令”的讨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咱还是大二学生。当年的大学生不象现在学校里的小哥们姐们这样不太有人待见,那时谁家孩子要考上大学还真是件大事儿,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民”为之欢呼雀跃不说,那张纸还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从此咱算进了保险柜了。尤其对于口朝黄泥背朝天的农民家庭来讲,无疑是真正“翻身得解放”。

等到进了大学,才发现那几门课实在没什么好读的,反正期末快到的时候抱一阵佛脚保准能过关,于是咱跟几个没事老是闲着,闲着也是闲着的男男女女凑一块办了个文学社,挂在学生会文化部下面。其实这几个心性刁着呢,不太服谁管,但是,学生会毕竟有两间办公室,里面有几张椅子和桌子,可以用来打扑克、聊天、写东西,便主动归顺了。下课了没事就往里面钻,天上地下地胡侃,可以逃避几分读书的闲、烦。文学社嘛,文学当然是要聊的啦,那一夜,看到一张《新华日报》(江苏省委党报),上面有国家某领导人会见某外国元首的消息。“诗人”王文忠突发奇想,说只要告诉他某年某月某国领导人来访,他就可以把当天的有关新闻报道背下来。几乎所有人都不信,包括李湘萍。她从报架上取下一沓上个月的报纸,找到了一则新闻。她刚把领导人的名字说出来,王文忠就念开了:中共中央xxx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xx国xxx,双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他这边说完了,那边李湘萍拿着报纸傻了似的无言。为什么?因为王文忠虽然没能把报纸上的每个字都背下来,但是,他说的话报纸上几乎全有。

这帮子人,原来以为报社记者都很厉害,经王文忠这么一玩儿,才发现,原来也就如此这般。再一翻报上的这类新闻,用的全都是如出一辙的此类“外交语言”。

当然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完全照搬,比如说,当海峡两岸出现紧张的时候,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定会通过“外交渠道”要求客人做这样的表态:一贯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当伊朗危机显现的时候,再加上这样的词句:会见时,两国领导人都对伊朗问题共同表示关注,云云。

一直到2007年,在中国官方的这类报道里,无论是电视、广播或者报纸、网站,用的依然还是这样的“外交辞令”。

所以,当遇到江荣发这样的情况时,代表中国官方的官员们用一点“外交辞令”,毛芃你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过,偶尔去翻阅新西兰媒体报道外国元首来访的消息时,我却很难找得到相同的辞令。为什么这些媒体就不懂得用“外交辞令”来报道,那多轻松啊。

可见,西方人就是没有咱中国人聪明。

             (2007.11.19 于中国上海)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阳光屋檐 - 杨林沙宕 文章


视频杂志《阳光屋檐》:跨越十八年的旅行

《阳光屋檐》视频杂志开播了!

188. 看见了月牙,也看见了太阳

187. 2020,奥克兰的最后一抹秋色

186. Liuyi,柳依

185. 透过乌云层的一缕阳光

184.渐渐远去的KIWI魂

183.两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传奇

182.德意志姑娘露西亚(Lucia)

181. Solene: 我来自诺曼底

180. Liuyi,柳依

179. 皇后镇,两个旅人的对话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